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部藏区187名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的调查,对教师的性别、民族、年龄、教龄、学历、专业、数量等构成情况,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2.
介绍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近年来,区内藏传佛教复兴的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对宗教的需要程度明显更高。在世俗化趋势下,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集中在生老病死等人生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很大。它能解决的不是社会发展,而主要是通过补偿、整合和世俗干预等机制来解决个体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四川藏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四川藏区贫困问题的现状,讨论了这一问题形成的深刻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文章指出,要尽快地解决四川藏区的贫困问题,必须:一、调整政策,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变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二、加强扶贫立法,建立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三、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努力解决扶贫工作中现存的若干具体问题;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五、加强民族教育法制建设,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六、加强现代文化传播网点的建设,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才让加 《西藏研究》2007,(2):97-102
文章认为,甘青藏区在进行卓有成效的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城郊村社的耕地面积日渐萎缩。由于受失地农民缺乏资金运作能力、产业转型意识薄弱、劳动技能较差,加之政府缺乏统一的引导和扶持,以及村委会缺乏引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的能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变得愈加艰难,越来越多的城郊失地农民逐渐陷入贫困之中,从而影响到甘青藏区城乡的和谐发展。因此,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还需要靠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扶持,在城镇规划、财政政策、财政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探出一条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林 《中国藏学》2006,(2):71-76
本文从思想观念、制度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青藏铁路沿线藏区的人文环境问题进行概要的述评,以期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综合评估,使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识到人文环境的优劣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认识到改善、优化人文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人文环境意识:二是通过综评,集中反映青藏铁路沿线藏区在诸如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与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人文环境问题,使人们对改善、优化旧的人文环境,逐步适应新的人文环境有一个思想理论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甘青藏区商贸活动中,所使用的度量衡器很复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当时社会经济水平方面的因素,有外来商帮的因素,也有官府方面的因素.度量衡器的这种混乱状况,给当地商贸经济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状况的存在又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是当时市场经济体系开始初步发育,但又很不完善的表现,是甘青藏区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自然、人文环境的地区,商品经济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8.
藏区寺院是藏族历史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扮演着文化中心的角色。藏区寺院的佛教典籍的翻译历史悠久,翻译的佛教典籍数量多而保存完整,佛教典籍的翻译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色。文章从编辑学的角度,探讨藏区寺院佛典翻译中形成的编辑特色。  相似文献   

9.
试论用经济方略治理青海藏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中央政府大都采取“安藏必先安青”的政策 ,所以用经济方略治理青海藏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 ,青海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 ,因此必须坚持从青海藏区实际出发 ,抓住历史机遇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才能促进青海藏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的具体措施建议为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培养人才 ;加大扶贫力度 ,加快资源开发 ;优化产业结构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藏区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所承载的地方性知识是多元文化存在的基础,它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于藏区,地方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适合地域发展人才的载体之一。本论文在多元文化与新时代教学理念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藏区地方课程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解析藏区地方课程承载的多元价值。以期将藏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和新课程改革中新型学生观结合在一起。通过地方课程来继承、发扬和应用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使课程内容适应藏族学生的特点,以便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王庆  赵晴 《西藏研究》2007,(2):103-106
川西藏区地处四川省西部,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藏、汉、羌、彝等民族的聚居地,成为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个体,特别是承担着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各位藏族中小学校长们,在面对相对艰苦的自然环境、相对贫乏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面对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在个体心理控制源上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呢?作者采用罗特(Rotter.J.B)编制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26名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地区的藏族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该地区藏族中小学校长的心理控制源在总体上倾向于内控性;2、其内控性在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这三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3、被测试的藏族中小学校长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益卓 《民族学刊》2022,13(10):99-104, 141
关于前弘期密乘是否属于佛教正法争论的作品例证不少,如《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就涉及到10篇案例,这些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哪些是印度人智造的藏译作品,哪些是藏族人智造的母语作品;二、凡是藏人智造的就是伪作,凡是伪作就是邪法,凡是邪法都不会修成正果;三、旧译密续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密宗大圆满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九乘学说是否为佛教正法的问题。笔者统览《答关于前弘期密乘的争论》中涉及的十大案例后发现,这十大案例既是一种源自本土的西藏佛教与源自外来的印度佛教在青藏高原高峰对话实例,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佛教实现藏族本土化进程中高峰对话的代表性实例,加强对这十大案例的研究无疑对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利用藏传佛教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宗教政策,同时又根据西藏的实际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政策。文章就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作了介绍和分析,旨在使人们对清朝藏传佛教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研究青海省藏区劳动力迁移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青海省藏区劳动力迁移就业影响因素,并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青海藏区劳动力的城乡迁移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来寻求适合青海省藏区劳动力迁移就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族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缓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高中阶段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办学规模小,生源质量差,考取大中专学校数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经济落后状况和传统观念制约,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和办学条件差的影响。这种状况不改变,势必影响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发展民族地区高中教育,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宣传与政策引导,设立救助基金,提高民族高中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吴建国 《民族研究》2003,11(2):79-85
本文以西藏和四川藏区为例,考察了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变化及其特点.认为藏区所有制结构状况与其生产力水平并不完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藏区应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项特殊的战略任务来抓,尽快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政府扶持体系,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悠久的历史、汉藏石刻并存的格局、典型嘛呢堆、《格萨尔》石刻,以及红军石刻标语5个方面概括了四川藏区石刻的基本面貌;第二部分从对四川藏区石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两个方面对这项文化遗产的现实利用及保护提出了对策提议。  相似文献   

18.
藏区习惯法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法律与宗教、禁忌等的关系以及藏区的习惯法对藏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