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这一生态脆弱地带的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促进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坝藏族自治州地处岷江、大渡河上游,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相毗邻。州西北属高原丘陵区,东南属高山峡谷区。全州的优势是什么?生产方针怎么定?是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还是以林牧为主,林牧农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近些年来,从人均GDP水平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来看,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将会影响到我区整体的经济运行和小康目标的实现。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风蚀、水蚀现象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人口严重超载,人均耕地严重不足;收入增长取决于有效降水的多少,近年来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教育和医疗状况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4.
(一)中央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对乡镇企业所作的总结和赋予的使命,标志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方针是关系到促进还是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问题,因而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针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研究世界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规律,研究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正> 当前,在我国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之间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另一种家庭形式。它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调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是在各大城市近郊或矿山、企业附近形成的半工半农、以农村为主的家庭形式。在这些半工半农家庭中,大多数家庭主要的劳动力(丈夫)在国营厂矿、企业工作而家属却在农村务农。特别是在全国解放之后,由于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批在矿区和企业附近的农村人员被国家征用后又转成国家正式职工,因而在厂矿企业附近的许多村庄就形成了半工半农的情况(当 相似文献
8.
杜坚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2):119-122
从事半农半猎生产方式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五个鄂温克民族乡,该地区的鄂温克族早在清后期就开始尝试农业生产的作业方式,但直到现在他们的农业发展还是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试图通过数据分析真实地呈现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9.
新疆有广阔的牧区,草原畜牧业有悠久的历史,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四分之一。然而牧业经济并不发达,牧民生活也并不富裕。全区24个贫困县中,有10个是牧业县;北疆有7个贫困县,全部是牧业县;南疆有4个牧业县,其中3个是贫困县。至于贫困乡、贫困村,除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三地、州外,大部分集中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从1949年到现在,全区1038万头牲畜已经发展到3247万头,增长了两倍。畜牧业的增长并没有使牧民的生活得到多大的改善,这主要是因为牲畜增长的速度并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年二月,安徽省樅阳县铁铜公社,在只有五间草房和三间破工棚的荒无的草地上,办起了一所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四年来,他们在县委和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在广大社员的热情支持下,艰苦奋斗、勤工俭学,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因而在培养又红又专的新式农民,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承认这些成绩,并且总结获得这些成线的经验,这对于打消某些人的怀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青藏牧区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藏高原牧区是地球“第三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仅天然草场就有约20亿亩。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环接等方面的原因,该地区经济还处于落后状态,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地区的振兴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但是,如何从地区实际出发发展地区经济,还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现就有关青藏牧区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关于抓住机遇,发挥经济优势的问题 青藏高原牧区在解放前长期受封建农奴制的统治,经济处于原始的游牧业阶段。解放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牧区经济曾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牲畜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而且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和服务业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结束了牧区无现代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发展的速度仍然是缓慢的。以1982年同1949年比较:粮食总产量,全国增长2.12倍,我省只增长1.21倍;年平均递增全国是3.51%,我省只有2.43%。加上人口的猛长,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历史上最高年的水平。1982年,人均455斤,比1957年还少182斤。远远不能适应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产需矛盾十分突出。1980年至1982年三年时间,每年平均由中央调进粮食九亿一千二百万斤,还从外省换购议购了一部分粮食。对于解决我省粮食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社会安定和国家建设的全局性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在较短的时期内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改变目前依靠外援的被动局面。要解决粮食问题,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就是:凭我省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加上力所能及的努力,粮食生产能不能做到稳定增长?这是贵州广大干部和群众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4.
从迪麻洛地区的生存环境和该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然资源的传统利用机制和保护措施以及对草场、土地和牲畜资源的管理利用等方面揭示了居于该区域民族的半农半牧的生态文化,并针对该区域资源管理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牧区畜牧业生产中有不少政策和理论性的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现就牲畜总增和纯增率、草牧场使用权和草原建设、落实党在牧区的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牧工商联合企业、社队企业和民族政策等七个问题,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总增率和纯增率的作用应当肯定 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还必须具备有效的增产措施。因此,各地牧区要注意掌握牲畜的总增率和纯增率两个关键。 总增率是畜群除去在繁殖、放牧、饲养管理过程中的损失以后,较上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的比例。它表现了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和收获量,是衡量畜牧业生产好坏的主要标志。总增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高。畜牧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总增率,增加牲畜,增加畜产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只有有了较高的总增率,才能保持一定比例的纯增率。纯增率是畜群在保持合理的畜群构成、幼畜的繁殖与成活率的条件下,除去食用消耗数量和征购数量以后,较上年度牲畜总头数增加的比例,是牲畜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对我省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评估我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牧区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的97.7%,居住着全省三分之一的人口。地广人稀,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多民族聚居,社会整体发育程度低。这种特殊的省情从根本上决定了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省整体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同时也决定了我省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基于这个实际,近几年来,海北、海南、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及其所属各县、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贯彻党中央关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的要求,坚持“两…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经过一个星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研究分析,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本文拟对此过程作些分析。 一、从以西安为抗日中心到承认南京在全国领导地位的转变 西安事变是突然爆发的。中共中央当时在陕北保安(今志丹县),因消息闭塞,最初只能凭籍以往的政治经验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一般了解来确定自己的应变方针。 相似文献
19.
20.
《中州学刊》1979,(1)
(一) 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今年起集中三年的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把它逐步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的轨道。”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战役,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这一方针,努力打好这一仗。 全国广大干部和群众坚决拥护这个方针,热烈响应华总理的号召,积极动员起来,投入这一场重要战役。但也出现了左的和右的干扰,有人认为调整就是“收缩”、“后退”,要求不顾一切地“开足马力前进”;有人不承认我国存在着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问题,要求保持现状,搞“明调暗不调”;也有人觉得前两年经济形势很好,对提出要调整感到很突然,他们怀疑这个方针是否正确。 其实,这个调整方针是党中央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出发捉出来的;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是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决策。无疑,这个方针是积极的、前进的方针,是马克思主义的方针。 目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的增长不能适应工业增长的需要,有时甚至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