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朱晓鹏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  相似文献   

2.
生命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道家生命观随着道家哲学形态由老庄道家到黄老道家再到玄学新道家的演变而呈现出相应的主题嬗变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是生命与自然,即揭示生命的自然性以及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黄老道家以老庄生命观的薄弱环节为焦点,将生命观的主题逻辑转移为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着重探讨了生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玄学新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生命的两重属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他们将这一问题归结为生命与自由的关系问题。经由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由的主题嬗变,道家生命观终于完成了它的逻辑演变过程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3.
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理论和现实为视角,探寻道家哲学研究的新境域,以实现道家哲学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要在分析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思想贡献及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道家哲学各种现代价值境域的阐释和实践领域的开掘.道家哲学研究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而全面的回应,不仅可以丰富道家哲学本身的内涵,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探索出新的境域.  相似文献   

4.
陈静若  胡静 《理论界》2022,(12):35-42
“自然”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自先秦时期,老、庄即主张回归本真、顺应自然,以自然态度面对人生。至魏晋之际,玄学大畅,士人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其思想以先秦道家为主流,体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由此发展出王弼的“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及郭象的“物皆自然,无物使然”等观点。魏晋士人通过对“自然”的体悟,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状态,向往诗意自由的人生,彰显自然主义的生命意识,对魏晋士人群体本身、魏晋社会、美学发展乃至后世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5,(12)
先秦儒家哲学主张一种"乐生安死"的生命观,与此不同,道家哲学则追求一种"超越生死"的生命观。这两种生命观都建立在对生命意义的理性反思之上,凸显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生死现象的客观承认,体现了生命由自我主宰的主体精神。这种生命观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也有助于塑造独立洒脱的道德人格,帮助人们以理性、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最终树立一种追求生命不朽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杨勇 《船山学刊》2016,(4):84-89
牟宗三的《才性与玄理》是其心性哲学断代研究的重要作品,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该书全面地体现了牟氏对道家和玄学的判释态度、哲学地位和思想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过去的研究作品多从其"道德形上学"的角度给出了牟氏的道家和玄学研究的特质,而本文将以"才性"之源到"灵性"之相的逻辑展开为线索,试图从道体论、生命论、境界论和审美论四个角度,对牟氏的玄学研究做出立体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绵延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人文关怀的基点。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在肯定和崇拜自然生命的同时,分别以“仁”学和“道”论表达了对人的存在的关切,构筑了一个互补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现实层面上,在以血缘纽带为背景的宗法文化中,广大民众通过子孙绵延和祖先崇拜找到了通向生命永恒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哲学思想一直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庄子关于人生的哲学不同于儒家和墨家,庄子哲学中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源于庄子对生命本质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道家道教虚静观是道家道教哲学基础 ,同时它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提供了丰富营养 ,在中国传统器乐文化中体现为三种境界 :收心去欲 ;物我两忘 ;“大美”、“大音”。道家道教虚静观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艺术创造的美学归趋。  相似文献   

10.
“士”具有二重性,即依附性和自由性;隐士典型地体现着自由性,其行为方式的突出表现为“隐逸”;“隐逸”有“隐”与“逸”两个不同的方面,逐渐产生了道家隐逸哲学,并形成了道家隐逸哲学不同的派别。  相似文献   

11.
方东美认为,华严宗以其“理事圆融”的本体论和“内具圣德”的人性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大乘佛家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是来自印度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他肯定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对中国大乘佛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他更多地作出论述的,是中国大乘佛学在其形成阶段所受道家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当佛教传人中国之后,正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导致的儒家思想衰退、道家思想复兴时期,因此外来的佛学主要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之下而形成高度哲学智慧的。这种对于儒家与道家在魏晋思想界不同地位的看法,再次表明了方东美在学术文化上反对卫儒家之“道统”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哲学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这突出体现在虚静大通和审时度势的思维特征上,在中医原典<黄帝内经>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刻理解道教哲学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中医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否则,不仅对中医医道难以深入,也难入道家哲学之三昧.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借助“言与象”来阐述各自思想主张的同时,对作为体现人类创造力的符号系统能否正确指向生命体验,充满了不满与疑惑,在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中显得颇为瞩目.这对后世古典哲学与文学领域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哲学阐释学中的神秘主义倾向,古典诗学阐释学中神韵与唯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篇以众生为教育对象的哲学篇章,《庄子》中包含了道家至深的教育智慧。沿着《庄子》对“大宗师”的界定所引申出来的路向,《庄子》的“师道”哲学分别于“道之维”和“人之维”开显出来。道之维“以道为师”,将抽象之“道”作为终极的人格化“宗师”而学习和效法,强调顺化无为,任生命个体率性生长,反对来自世俗矫伪的异化,追求教育的生命本旨以及天人合一的智慧境界。人之维则通过作为教师的非众生相的出场,体现道家异于常俗的“为师之道”,也就是“师德”:方法上的以退为进,无为而为;人格德行上的德充于内,形忘于外;风格上的“真人”特质与趋向。就其关系而言“人之维”师德哲学实为“道之维”师道哲学的贯注、开显和落实。  相似文献   

15.
蔡觉敏  孔艳 《云梦学刊》2012,33(5):21-24
Tao Te Chi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是比较哲学家安ft.哲对《道德经》的英译,《道德经》英译本很多,但安乐哲译本具有独特的比较哲学视角。他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重视道家哲学中的关联性思维(correlative think)等特点,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发现道家修己成人的特点。在翻译时,他把这种认识融入到具体词汇语句的翻译中,强调从道家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这一倾向体现在其翻译上,即是注重关键词语的翻译、多动名词、注重语言的模糊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一生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揭示生命背后的神秘力量。晚年的奥尼尔痴迷于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中国道家哲学,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到他的生活,还渗透到他的戏剧创作中。正是由于奥尼尔对"无为"、"循环回归"和"齐物论"道家思想的接纳和吸收,才使得他的晚期作品更加深刻,更具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道家老庄哲学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所当然与所以然,追求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心灵秩序的自然和合一体。从“道”“德”“物”三方面来看,老庄哲学围绕自然世界、个体生命、人世社会三个层面建立了道家和合思想的基础框架:以“道”为基点,描绘出“和生”“和静”的世界图景;以“德”为核心,彰显了“柔和”“成和”的生命境界;以“物”为对象,倡导着“和同”“和顺”的处世原则。视域宏阔、博大包容,推重自然、关注人生,崇阴贵柔、顺物无争,是道家和合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当今时代的人文语境下,转生道家“尚和合”的思想智慧,将为和合大同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8.
正"生命"历来被视为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主题,对生命的领会和自觉构成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理论特质。牟宗三曾说:"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思想三大主干之一的道家哲学同样弥漫着浓重的生命气息。李振纲教授新著《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共十章,35万字,该书将庄子哲学含涉在"大生命视域"下,以新的视角诠释着庄子与现实世界的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我们就会发现,庄子思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而和谐社会观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墨家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中。他们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老舍生命观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命观念中,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体现着生命的庄严。但是,国人还有一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苟活态度,表现出不敢直面死亡威胁的怯懦,历来体现于顺世安时的道家哲学、养生乐命的道教传统。劝善劝忍的佛陀教训与看重全身全躯的儒家教条。鲁迅曾这样也纳在这种生命观指导下的苟活方式:“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条路上。就证明着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