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曼殊和鸳鸯蝴蝶派的关系向为学界关注.苏曼殊小说确实与鸳鸯蝴蝶派在审美体系上有不少共同处,如言情体、人物类型化、注重文学的主体性,其对当时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很深远,但苏曼殊并不属于鸳鸯蝴蝶派.本文从其出身和教育背景、叙事范型和表现主题上的求索、文学观念以及超越现实人生的审美笔致和悲剧叙事的收束方式四个方面论定苏曼殊创作在更大程度上属于纯文学范畴,体现的是精英化的审美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苏曼殊的小说中,一般都是女性主动追求男性,而男性的逃避态度则是酿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现象,是由苏曼殊的自卑心理导致的。他自幼因身世问题产生了浓重的自卑感,一生都无法摆脱。自卑感主要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他对爱情与婚姻既渴求又逃避的态度;二是自暴自弃。他的自卑心理,无人真正理解,而且他也无法言说。因此,小说成为他发泄内心情感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与外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对苏曼殊 (1884—1918)在文艺方面的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 :“拢统讲起来 ,他的译诗 ,比他自作的诗好 ,他的诗比他的画好 ,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1。这种说法虽有可议之处 ,但至少肯定了一个事实 :翻译在苏曼殊的文学活动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 ,苏曼殊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也就成了苏曼殊研究中的一个诱人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一、以翻译开始文学生涯苏曼殊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是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190 3年 ,从日本留学回国不久…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文学翻译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的著名诗人苏曼殊,不仅在小说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且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曼殊是一个诗人、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翻译家。对他前一方面的贡献,人们已谈得很多,基本上已有定评。可对他后一方面的工作,人们却谈得极少。几十年来,我们难得看到一篇专门讨论苏曼殊译作的文章。对他的文学翻译思想,更无专文论述。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苏曼殊其人其作,不可不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研究。因为翻译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不只是一种语言的变换,翻译中包含看再创造的因素。一部译著,不仅是原著者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翻译家的精神产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漠视曼殊的翻译活动。本文的任务,想就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索。至于对其翻译作品的评析,俟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5.
论苏曼殊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的人物 ,文学创作不多但影响广泛。本文主要探讨苏曼殊小说创作的时间、主题雷同的原因及其小说技巧中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现代转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在外来小说影响下,清末民初小说家不断改进自己的修辞方式和技巧,从诸多方面突破了以章回体小说为代表的传统小说修辞模式。在这一进程中,苏曼殊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他在小说文本构成及诗性修辞方面的探索,成为五四后抒情小说创作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正> 对苏曼殊艺术风格的研究,目前还较多局限于一般常规所涉及的几个方面:隽永轻清、浪漫主义等等,而对苏曼殊创作的禅意美却绝少顾及.虽然苏曼殊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包涵了儒、释、道三家的成份,很难有一个自成体系的方面,但从根本上讲,他毕竟还是一个知禅林之事、明禅家之理、晓禅家之公案话头的三宝佛徒,所以,如加仔细体味,披沙捡金,其中还是有一定的体系可寻,他作品中所表现的禅意美就是他艺术风格体系中的一元.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代奇才苏曼殊,生前被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之中,而身后的他,也绝少被人提起,对他的研究更是寥寥。近年来,随着整个中国近代文学的“中兴”,对他的研究才真正为学界所重视。 一 苏曼殊研究的拓荒期 1918年5月,曼殊大师走完了自己悲剧的一生。他的亲朋好友出于对大师的“爱怜之心”,相继对有关他的材料进行整理。这个时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苏曼殊身世的考辨,作品的证伪和轶事逸闻的搜集上。虽说这种研究在理论深度方面往往显得不足,但毕竟为后来的更进一层的研究做了拓荒工作。  相似文献   

9.
一在我国近代文学中,苏曼殊是个有才华有影响的作家。可是近三十年来很少有人提到他了。而为批判继承近代文学遗产,对于苏曼殊其人及其作品,便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后名玄瑛。原籍广东香山县。一八八四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九一八年病殁于上海,年仅三十五岁。他通晓英文日文和梵文,工诗善画,对中外文学及内典都有研究。他的著译颇多,出版有诗歌集(如柳无忌编辑的《苏曼殊诗集》)、小说集(如最早由广益书局出版的《断鸿零雁记》单行本,卢冀野编辑的《曼殊小说集》),散文《燕子龛随笔》(收入周瘦鹃编辑的《燕子龛残稿》)、《岭海幽光录》;译文有《娑罗海滨遁迹记》(收入柳无忌编辑的《曼殊逸著两种》),《拜伦诗选》、《惨世界》、《潮音》、《文学因缘》等,版本很多。而柳亚子编辑的《苏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诗僧,自唐以来代有其人。到了清末民初之际,以诗人而兼和尚并卓然成家的,当首推苏曼殊(1884—1918年)。本世纪初叶,这位南社诗人曾以其流丽哀艳的诗文小说名噪于文坛,影响延及数十年。 曼殊诗歌成就在他的小说之上。据说他原来诗作很多,仅“无题诗”就有三百首(罗芳洲《苏曼殊的生平及其作品》),可惜绝大多数早已散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曼殊诗的总数,只有百首左右,绝大部分是七绝。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画家,早已载入史册,世所公认。前人评论他的画:“空灵清幽”,“潇洒疏淡”,“如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清秀高雅,像充满哲学味的诗篇”,推崇备至。但是,由于他在诗歌、小说、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突出的成就,而文字印刷又比较简单,传播容易,相对之下,印刷困难的绘画作品不能得到普及,影响较小。他的画艺因此被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所盖过。作为画僧的苏曼殊远不如诗僧那样有名,以致直到现在人们甚至弄不清楚有关他绘画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他一生究竟发表过哪些绘画作品,等等。长此以往,这样一位难得的天才画家就有被历史埋没的危险。为了批判地继承苏曼殊的绘画遗产,本文在柳亚子等人搜集、研究的基础上,就他的作品和画跋提供一些材料,以便于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遗漏、错误之处,自知难免,尚望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12.
熟悉苏曼殊的,在头脑中已印下了一个所顾忌放浪形骸的"才子"形象.然而,《情僧长恨苏曼殊》(以下简称《苏曼殊》)的作者宋益乔执拗地拒斥着所谓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有意识地舍弃了那些满可以铺染成一部传奇故事的史实材料,完全抛开了对主人公经历与活动进行详尽介绍与描述的简单方法(这种方法是时下传记文学创造中最为流行的),而将着力点专注于人物的整个内心世界及其情感意志趋向.可以说这样做,宋益乔并不是不屑于介绍苏曼殊奇奇怪怪的生活遭际,在《苏曼殊》中基于全面充分地揭示人物内心  相似文献   

13.
苏曼殊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轶 《中州学刊》2006,(6):192-195
由于苏曼殊思想的多维性,研究者多认定其为革命家、启蒙主义者或佛门高僧。其实,苏曼殊思想有一个渐进定型的过程。他曾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试图以体现西方人文精神的浪漫主义诗歌启蒙民智,更努力向佛门高士的目标迈进,而他最注重文学家的自我身份定位,最终不是以政治、启蒙或宗教的力量,而是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中国审美现代性追求的文化工程,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4.
司聃 《理论界》2012,(10):130-132
苏曼殊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晚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本文试从苏曼殊诗歌中色彩字的运用、华美的辞藻、女性意向等三方面来分析其对李商隐诗风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的“断句”,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引起过不少的争论。首次把苏曼殊的“断句”整理出来的是柳无忌。他在一九二七年初辑印《苏曼殊诗集》时就收了下列的五联——随缘消岁月,生计老袈裟。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请题诗。恒河落日千山碧,王舍号风万木烟。  相似文献   

16.
《快活的蝙蝠》是刘斯奋新近出版的一本散文集 ,这是广州出版社为几位茅盾文学奖获主出的一套散文精品丛书中的一本。在这本集子里 ,斯奋或谈小说创作体会 ,或论诗歌研究心得 ,有关于文学的批评 ,有对绘画的洞见 ,还有武侠小说和章回诗话选载 ,真可谓“五花八门” ,无所不谈 ,也无所不会。从遣词造句 ,行文布局 ,以及思想意蕴等多方面来考察 ,都不愧是散文中的“精品”。斯奋的散文是一种真正的学者散文。理由无它 ,就因为斯奋于诗、于文、于书画 ,样样精通。于诗 ,斯奋早年就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歌研究者 ,注疏撰写过《黄节诗选》、《苏曼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苏曼殊是个有较大争议的南社作家。抹煞者认为,苏曼殊的小说不是“所记全是兽性的肉欲”,就“直是一篇胡说”“有何价值可言耶?”他的诗则“调子很低,有隐(?)出世、悲观消沉的情绪”,也“是应该加以否定的。”不满者在肯定他的“才气”、“天分”的同时,或批评“他的小说实在做得不好”,或批评他的思想“实在不大高明,总之还逃不出旧道德的樊篱”。推崇者则誉他为“歌德拜伦等一流人物”,“在他诗文中我们找到清末文人最完美的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不同读者的身上产生了非常分歧的反响,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及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浪漫主义最基本的核心是:个性意识、创新意识、反抗意识。本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最适于浪漫主义思想的盛行。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想、文艺思潮,都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最深刻地了悟浪漫主义精神的人是鲁迅;最早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浪漫主义素质的小说家是苏曼殊。现代中国小说在如下方面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或者说,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色:个人与社会的决裂、对抗;个人性情绪的泛滥;情欲的艺术化;对于自然风景的爱好。  相似文献   

20.
晚清重要作家苏曼殊的生活轨迹与其作品文本的空间书写呈现为复杂密切的关联。他的各篇小说共同呈现出三个基本的文化/概念空间:"红尘故土"、"异域原乡"与"精神异乡",构造这三种空间的观念模式正是文学幻想的发生器,小说的文学世界也划分出三种地理空间:现实乱世、乌托邦与异托邦。作家凭借主体性想象与捕捉,把现实的跨国、跨地域的地理空间与抽象的多元文化空间共同整合在话语建构的文学文本空间之中。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可以从叙事学中开辟出一种关于地图谱系和表意空间的地志符号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