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读完七十九首鲁迅诗歌,不难看出它们与楚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我查对了一下,六十八首旧体诗中,就有十七首(占四分之一)直接使用了楚辞的词语(见附录).另外,有几首诗的形式完全是“骚体”,如《祭书神文》、《战哉歌》、《哈哈爱兮歌三首》.有几首则通篇运用楚骚的形象和词句,如《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等.还有的诗虽未直接运用其词语,但那诗意却显然由楚辞点化而来.如《哀范君三章》中的“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大圜犹茗芋,微醉自沉沦”.联系范爱农的遭遇和他生前给鲁迅先生的信:“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我们不禁想到《渔父》中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三闾大夫的身影,好象伴随着范爱农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诗歌研究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 鲁迅的几首诗——《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有密切关系”,并且循此深论,认为这些诗与杨开慧同志的壮烈牺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 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教授杂咏》之二鲁迅先生的《教授杂咏》四首,是一组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讽刺诗篇.四首诗各咏一人一事,上面所引的第二首诗,系讽刺赵景深先生误译英文中的银河为“牛奶路”,由此揭示赵提出的“宁顺而不信”的翻译主张之可笑.《鲁迅全集》十卷本,《集外集》注释本,对读者知之已稔的“牛奶路”作了详注;对索解为难的“马郎妇”却未加注释. 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对此都有注解.他们都根据《二心集·风马牛》一文,谓指织女星.锡金《鲁迅诗本事》中,说“有菩萨化为马郎妇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诗人臧克家满怀革命深情创作了一首抒情短诗《有的人》.诗的副标题叫《纪念鲁迅有感》.诗的标题为“有的人”,实际上是指两种人,即鲁迅先生和那些反动统治者.诗也就处处以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作对比,对鲁迅先生进行热情地赞颂,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那些反动统治者进行无情地鞭挞,表达了憎恶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小引:姜亮夫说:“关于屈子身世的材料,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写下的《离骚》的首八句诗。”这八句诗,“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才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部分(《屈原》。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事实上对屈原的身世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对这八句诗的理解不一致。对屈原作品的理解有分歧,也往往与此有关。因此准确地理解这八句诗,是准确地理解屈原身世并进而准确地理解他的作品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这就是我讲疏这八句诗的原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考曰伯庸。1:帝——王逸说:“德合天地,称帝。”(《楚辞章句》。下同)故知首出“帝”字,有歌颂远祖之意。  相似文献   

6.
有人称鲁迅的《雪》(辑入《野草》)是“极美丽的诗”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是的,《雪》饱含诗情画意,斐然成章,确实是一首醇香扑鼻、动人心魄的好诗。然而,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分行排列的诗,而是用散文的句法和形式写作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7.
关于鲁迅旧诗的几件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无题》诗和黄萍荪其人鲁迅有一首《无题》诗;“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据《鲁迅日记》载:这诗曾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写给黄萍荪。为什么要写给黄萍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自嘲》诗,是他诗作中的名篇,曾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交口称誉。该诗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已经成为千百万革命人民的座右铭。但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却一直争论迭见,莫衷一是.搞清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对理解鲁迅后期的许多诗篇,研究鲁迅后期思想,更好地学习鲁迅精神,都是颇有助  相似文献   

9.
宋谋玚同志在《山西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上发表的《鲁迅<无题(“洞庭”)>与会见陈赓一事的关系》一文中,批评我在《天津师院学报》1977年第4期上发表的《杨开慧同志的就义和鲁迅的几首诗》“是牵强附会的”,“是不妥当的”。但我细读了宋文后,觉得我把这首诗解释为沉痛悼念杨开慧等广大革命烈士,愤怒控诉国民党新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伟大的诗篇之一。整首诗是作者匠心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和艺术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只有屈原那样的诗人,又经历了那样的遭遇,才能够写得出来。齐梁时代的文学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得完全正确;“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可是对于这样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今天我们要达到对它的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欣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1.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一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诗论》)。而《史记》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美育功能很有必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它开创了纪传体与书表的编年体例。鲁迅说,它“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造世…  相似文献   

12.
一、《战哉歌》和《进兮歌》鲁迅早年有两首诗,过去被认为是译诗,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应该说是创作,是值得注意的卓越的爱国主义诗篇.先说《战哉歌》:“战哉!此战场伟大而庄严兮,尔何为遗尔友而生还兮?尔生还兮蒙大耻,尔母笞尔兮死则止!”  相似文献   

13.
星期天到古旧书市淘金,在一堆“文革”期间的旧资料中,偶得一本《鲁迅诗注》,让我喜出望外。鲁迅一生写过许多诗,他的诗与他的杂文一样,是匕首,是投枪,是文艺宝库中的珍品。但他的诗,生前没有编成专辑出版,除《集外集》比较集中地收录了新诗6首、旧体诗43首和《集外集拾遗》收录17篇早年诗文外,还有一些诗只见诸其他文章中。因此,对系统学习、欣赏和研究鲁迅的诗,带来了诸多不便,需要从不同的鲁迅著作中去查找。而1968年3月,由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印的《鲁迅诗注》,不仅将鲁迅一生写的诗汇集在一起,而且一一作了注释。《鲁迅诗注》虽然是“文革…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鲁迅先生写了一首深刻、动人的律诗,题为《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写给“知友”、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的夫人王映霞的。此诗问世已经四十余年了,但是,人们并未对它作出正确的解释。一九三八年郁达夫《回忆鲁迅》,曾对诗意作过一点简要的说明: “后来搬到杭州去住的时候,(鲁迅)也曾写过一首诗送我,头一句就是登遐仍如在。这诗的意思,他曾同我说过,指的是杭州党政诸人的无理高压。他从五代史的记录里,曾看到过钱武肃王的时候,浙江老百姓被榨得连裤子都没得穿,不得不以砖瓦来遮盖下体。”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我国战国后期的杰出诗人屈原作过较为完整、独特的研究。鲁迅除了在他未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以独立的位置对屈原的生平、生活道路、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而且在其它论著和杂文中,诸如《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言论自由的界限》、《从帮忙到扯淡》、《题未定草(七)》等中也多有论述,同时在诗歌《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中,广泛地采用了屈原诗作中所创造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一枣树的品格西墙枯树态纵横,奇古全凭一臂撑。烈士暮年宜学道,江关词赋笑兰成。上面录龚自珍已亥杂诗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是龚自珍歌颂他自己的羽(王岑)山馆西墙边一株枣树的诗。这棵倔强的“奇古全凭一臂撑”的枣树,枝干纵横,有如巨臂伸张,撑拄着蓝色的天空。作者对它寄予了钦仰与爱抚。他在诗的自注中说:“羽(王岑)之西,有枯枣一株,不忍斧去。”他并写了这首小诗。现在我读鲁迅的散文诗《秋夜》,又遇到了鲁迅先生写的枣树。《秋夜》中有五处写到枣树的形貌及性格:一、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自嘲》诗早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该诗的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脍炙人口,是群众广为传颂的名句.然而诗有时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即使是这样一首人们熟知的诗,在有些问题上,大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鲁迅在1932年为柳亚子书写此诗时,有题跋: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云,这“偷得半联”是什么意思,对此就有三种说法.这里想探讨一下“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句的解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诗近三千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众多的篇什,分编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大多是在他作谏官时写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或同情劳动人民,或揭露统治阶级,笔锋犀利,尖锐泼辣,往往一针见血,莫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态度,是白居易诗歌中的精英。七言歌行体《琵琶行》和另一首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被编在《感伤》一类中,也都是白居易很具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了《中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两篇谈鲁迅诗《秋夜有感》的文章,感到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也想争一争,鸣一鸣,以就正于同志们。《秋夜有感》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书赠张梓生的。张恩和、严迪昌二同志的文章都认为,鲁迅这首诗的内容与被赠者肯定有关。我以为不然。鲁迅赠人诗的内容,有些的确与被赠者有关,但有些却与被赠者无关。这首诗稿后面虽然写着“秋夜偶成录  相似文献   

20.
一《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论成就,在我国现代历史剧发展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能望它的项背;论影响,当时在重庆演出,曾出现过空前的辉煌灿烂的盛举。别的不说,单是演出后革命前辈、民主人士、进步作家等的唱和诗就蔚为奇观。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一百零一首。国民党政府害怕《屈原》的演出,他们开动宣传机器,唆使御用文人胡说《屈原》“歪曲史实”,鼓吹“爆炸”,是“别有用心”,千方百计地企图削弱它的影响。而这些唱和诗,有的赞扬演出成功,有的肯定剧本意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