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央行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运用极大值原理,构建央行效用的动态最优化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经济主体行为对其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时间长短,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度大小。第二,当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企业和居民更重要;相反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商业银行更重要。优化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三大经济主体行为,能够有效提高其对货币政策信号的敏感程度,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操作规范是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笔者以1999—2012年货币政策实施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分别构建了两种操作成分对GDP、CPI的VAR模型,借助脉冲函数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特征,进而模拟了操作规范转型前后的经济绩效,给出了货币政策操作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3.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货币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其传导机制来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大大削弱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使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变得复杂化,基于此,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各个要素的影响,指出金融创新改变每种传导渠道的相对重要性,使货币政策传导同时受到加强和削弱的效果,即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具有非平衡性.  相似文献   

4.
以货币政策的一般传导机制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忽略了我国特殊的金融管制政策以及通货紧缩现实的影响。该文通过构建一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型,指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冲突导致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异化,而通货膨胀则导致企业市场行为异化,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其解决途径在于提高货币金融制度安排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文章通常了 7条完善货币政策的对策 ,以使我国的货币政策能更加有效的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德国1974—1990年间德国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德国货币政策在考察期间只是部分独立的,而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则显示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由此得出结论和启示,有效的货币政策不一定独立,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选择,不应以货币政策是否独立作为判定标准,而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重要渠道,建议央行关注房地产价格,并积极发挥其传导作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不可兑现的纸币的信用基础是发行人透过货币契约对货币购买力所作的承诺,这一承诺是设定货币政策权力的目的性依据和约束性前提。从维护持币人权利的角度考量,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冲突的可能,货币政策权力有被金融机构俘获的风险,需要将货币政策权力置于宪法性约束机制之中,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实现货币政策独立,需要在宪法性层面有效配置货币政策权力,其主要方略是:保障持币人对货币决策的参与和监督权,控制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制定权,约束行政当局的宏观调控权,反制金融机构的货币软权力。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讨论是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效应的存在对各国货币政策当局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研究不能仅局限在国际货币联盟中,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内部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内部。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的基础,对其产生的机制、实证研究、治理机制等角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调整,商业银行的动态风险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形成了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货币政策传导风险承担渠道研究主要包括研究缘起、内涵、相关理论机理及存在性检验等方面,其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加深对商业银行行为的认识,并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通过制造超预期通货膨胀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但其政策效应具有条件依存性和不可持续性,其政策边界为自然失业率。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政策边界的清楚把握。然而,在充满摩擦的现实经济中自然失业率水平无法直接定量和观测。考察通胀和就业的协整关系可以有效地充当替代指标。通过考察二者协整关系可以有效测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VAR建模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有助于确定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面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即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微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影响了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从而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因此,应当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切实措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略有差别的政策以促进其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以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其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制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情势的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在于金融体制的不断改进所创造出的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运行的金融环境作一归纳,试图从中得到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所裨益的启示。一、适宜的金融环境西方完整的一套货币政策体系生长的金融环境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发达的商品经济。货币政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主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逐步地对各个层次的政策客体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透明化是过去20年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制度选择,但近年来出现停滞的态势,因而需要检验这一制度选择的实际效果,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方向。测算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宏观经济波动综合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具有概率时变斜率系数与随机波动率的VAR模型(PTVP SV VAR)考察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实证发现,货币政策透明化显著地降低了中国综合宏观经济波动,这一效应没有随时间减弱,但在宏观经济的高波动时期有所下降。中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对的是政策无效性,而政策无效性更深的层面是政策无奈性。在如何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速度的问题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许多时候表现出"无奈性"。通过对货币政策无奈性存在原因的剖析,从中认识其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并得出改变中央银行独立性类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产生着影响 ,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应从操作规则、调控范围、作用对象、政策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虽然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但都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却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的变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表现,最后在文中指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及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一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正确判断、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目标、采用恰当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内在联系。如果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政策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当我们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时,由于相关条件的缺失,致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通畅,股市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低下等。只有解决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才能逐步提高我国股市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运用历史方法,梳理了货币政策理论“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历程。以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模型并相应进行了经验实证,其结论是:1984-199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1998-2004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目前,经济运行中通胀与通缩交织并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已不是很大,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冷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货币政策的取向,旨在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方法和路径,促使我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管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货币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