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姝 《人文杂志》2013,(6):120-125
考察分析社会保障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现实权利转化的方式、过程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为理论指导。社会保障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性权利,其正当性根源存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人的需要是权利得以产生的最终动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阶级结构直接影响社会保障权以国际人权、宪法、具体权利的方式得以确认的进程。社会保障法规范经由监督管理机制、资金运行机制得以具体实施,当权利行使受阻时还应有完善的法律救济机制作保障。  相似文献   

2.
权利有道德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三种基本形态,然而从权利被人们接受为道德权利,再被法律确认为法定权利,最后为权利主体实际享有成为现实权利却是一个极为艰辛复杂的过程。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而权利实现过程的潜在分工、放弃主张权利、权利的存在内涵着斗争则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法权观念进行了持续的批判,在此过程中高扬人的价值,并且对价值范畴做了改造,在坚持物的有用性的同时赋予它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内涵。用价值代替权利,对近代以来西方的社会理念进行重新建构。因此,不是权利,而是扬弃了权利的价值构成他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这为我们探寻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和历史角色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亦经历了一个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换过程.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其本质的差异就是从“两功能”向“三功能”的跃迁,即从认识和改造世界向认识、改造和享受世界的跃迁.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和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同时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走向.  相似文献   

5.
机会均等的平等理念导致在对社会弱势主体保护时的明显不公平,因此宪法、民法就顺应现实发展的要求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程.但由于民法公法化的程度有限,对私人具有较强干预性的社会法和经济法便应运而生.它们一起完善地保护了社会弱势主体的权益,实现了社会正义.我国理应在这个大潮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弱势主体的权利保护.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姜孟升  孟飞 《兰州学刊》2012,(10):135-138
LLSV法与金融理论认为,对投资者权利的法律保护程度是影响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但是,合作金融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员则是一种特殊性投资者,兼具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对社员权利的法律保护也直接影响着合作金融发展的程度。从全球合作金融立法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社员权利的法律保护。社员权利体系包括投票权、信息权、监督权、金融服务便利权、股息分配权、股金处置权等六类。我国合作金融立法应当以社员权利体系为核心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权利。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近现代政治理论科学的诠释了国家权力是来自于人民权利的授予这一真理。人民权利和权利平等是现代社会大厦的两大基石。理所当然,人民权利和权利平等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人民权利与权利平等,既是民主和法治的本质核心和根本内容,也是公平正义的本质核心和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权力是政治国家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利是公民社会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反映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以利益为联系纽带的对立统一关系。权力具有社会性、非对称性、强制性、与职责相对应性;权利体现自主性、公认性、与义务相对应性。从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努力维护权利、切实保障权利、充分享有权利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当代中国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实现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从宪法文本分析,实际上就是人权的实现与保障问题。而民生需求总是与国家义务相对应,以宪法为视角探求实践中民生纾困的原因、权力的越位与缺位无疑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民生命题下的宪法实施,一方面要有效地规范政府权力,防止其异化,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的"三位一体",切实保障公民宪法民生权利落到实处,实现宪法保障人权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社员权利的法律保护直接影响着合作金融发展的程度。从全球合作金融立法实践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社员权利的法律保护。从我国合作金融制度设计来看,对社员金融服务权利实现的规制设计尚存在空白,这会导致社员权利的保护程度降低。因此,我国合作金融立法完善的核心是加强对社员权利保护的规制设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观的变革是从自然态度向历史态度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经过了德国古典哲学"意识观点"的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哲学正是经过这个中介,才实现了从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态度到历史态度的革命性变革。自然态度是直观的、经验的、常识的态度,历史态度是通过人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否定性自我发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李綦通 《北方论丛》2010,(5):131-135
全球化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来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性的法律.当前,国际社会以主权国家为思考单位,以国际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国际法律制度一方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法律;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因而不能作为全球性法律的基础理念.  相似文献   

13.
目前,西部人的观念总体落后,表现在10个方面,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确立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一系列新观念。  相似文献   

14.
王磊 《浙江社会科学》2012,(6):46-49,157
效用和民主的张力与调试贯穿于百年公共行政理论的持续争论之中,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行政问责制。本文研究了公共行政思想史中行政责任的不同面向以及行政问责制度发展的趋势。研究发现,行政问责既需要来自政府内部的规范控制也需要行政外部民众的监督,并在二者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平衡,行政机关对上级政府和人民负不同类型的责任,行政责任正在从对上级政府负责转变到对人民负责,从强调效用最大化的职业责任朝着强调响应民众要求的政治责任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系统的序参量与系统自身的离散张力是一对矛盾,两者同时生成,同时终结。而且在宇宙演化、具体系统存在上,是同一性占主导地位。斗争性对事物演化具有促发、推动作用,但并不具有优越于同一性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斗争文化在我国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是由我们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及历史发展的惯性决定的。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重新定位,使得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以和谐文化取代斗争文化已是时代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原本是反映学风的一句古语.毛泽东在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这句古语进行了新的阐释和科学规定,并高举实事求是这面大旗,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  相似文献   

18.
周瘦鹃经历了两次身份转型."园"是探析周瘦鹃身份转型及其转型态度的视窗.他的身份转型不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变化的产物,也得到了他的心理认同,其心理变化的轨迹隐潜于他的中晚年时期对"园"的态度的渐变中.青年时期是周瘦鹃"园艺家"身份意识在心灵深处被唤醒的阶段:"园"成了周瘦鹃的休闲场所与搭建事业人脉、扩大社会影响力、形成文学家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游园中的交往建构起他的社会评价系统,"园"及"园"的相关意象建构起他的文学自信和情绪健康系统.中年时期是周瘦鹃园艺家身份意识进一步加强的阶段:"园"侧重"园林化"的家园,"园"作为饱含民族强大和家园安宁希冀的场所,赋予周瘦鹃以园艺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在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作为园艺家和园艺散文家地位的确立,使周瘦鹃完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转向,在各项社会主义实践中认同了自身的园艺家身份,真正完成了园艺家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汉语特有的发展特点,造成了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书面语中的文言因其脱离口语而日益向"雅"与"保守性"方向发展。语言发展的趋势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文言与白话的转变,是清末民初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汉语的重大变动,这一文白转型,表面上看似汉语内部的一种语言选择与嬗变,实际上是关乎社会发展,以及整个民族思维言说方式的一种质变。  相似文献   

20.
从奴役与自由的观点解读两种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发展观大体可归结为两种:增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它不可避免地将人引向"通往奴役之路"。作为对增长发展的突破和对人之自由本性的追求,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概念进行了一次科学阐释。这是一种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