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凯 《理论界》2003,(1):70-70
根据《宪法》规定,自1983年起,国家在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了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开展各项审计监督,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由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囿于体制、管理、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缺陷,限制了国家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使依法审计、监督到位尚有差距和死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因此,本着依法审计,监督到位、革除弊制、讲求实效原则,深入分析当前国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政府效益审计的主要瓶颈是:受传统观念、传统审计方法的束缚,政府效益审计的独立性较差,法规体系不完善,理论研究滞后.改进现阶段我国政府效益审计滞后的状况应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加强法规体系建设、建立效益评价标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3.
开展政府转移支付审计的难点在于:财政转移支付审计难以实施.开展政府转移支付审计的重点是:注意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环节进行审计;对资金管理环节的审计;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要注意提升审计结果的运用.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审计结果的处理才能有法可依;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要与开展效益审计相结合,并以效益审计为主;加强对审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并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结果予以公告;构建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上下审同时开展,发挥联动作用.确保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县级审计机关的角度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并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探索如何适应新形势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审计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政府审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从传统走向现代,肇始于北京政府时期.在西方现代政府审计模式的影响下,北京政府根据现代政府审计权力分立的精神,重新构建政府审计制度,并对政府的财政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与制约,使政府审计制度凸现出规范化、法制化等特点,由此迈出了中国政府审计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政府审计职权是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的集中体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从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在构建政府审计制度的过程中,通过政府立法的形式,既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法定地位与职权,又严格规定了审计机关履行职权的范围,同时还试图建立一个互动的联综组织系统,以达到审计组织在分工与牵制的联综组织系统之内实现彼此之间的监督与制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一定的规范,对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评价和活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达到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为政府和领导干部任免提供评价与任用干部的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中办、国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届满,或…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研究国家审计发挥风险管理职能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度量方法.提出了行为偏差度量风险的方法,借助Markowitz (1952)和Jorion(1996)的风险度量模型设计了国家审计对象的运作、合规和财务等风险度量模型,并使用2010年的审计公告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论表明国家审计的风险审计方法是可行的.最后对国家审计如何进一步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极其必要: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需要,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比较薄弱,从内控测评入手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督促机关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实施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注意把握好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审计的必要性,指出了市场机制对政府审计目标及审计对象的影响;并概述了国外有关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的情况,介绍了国际审计准则的相应规定;且对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以来,政府审计对象的变化作了考察,并分析了审计对象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风险导向审计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外许多审计失败事件的爆发,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探讨促成风险导向审计形成的原因和基础,论述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及利弊,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能完全照搬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政府审计处理处罚有两种模式,一是单罚制,也就是只对违规单位或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二是双罚制,也就是既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同时还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从理论上来说,双罚制的效果好于单罚制。基于全国地方审计机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单罚中的上缴财政和归还原渠道资金对抑制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有显著作用,而减少财政拨款、应调账处理、移送处理都不具有显著作用,各种双罚措施都不具有显著作用。出现上述悖论的主要原因是单罚措施特别是对人的移送处理力度太小,从而对抑制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没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整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各种研究成果,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的建立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与归纳,并对现有研究的特点和局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关键在于审计队伍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提升审计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审计能力,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在要求。审计职业化建设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发挥政府、审计机关、社会组织的元治理作用,打造一支具备诚信品格、敬业精神、求真意识、创新思维的专业审计队伍。政府、高校与审计机关之间应通力协作,促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在政府层面健全有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体系,在高校层面加强审计人才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审计机关则需进一步优化审计"工匠"培育的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责任审计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为加强廉政建设,更好地维护财政经济秩序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审计形式。与常规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自身的特点,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也具有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为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与防范。  相似文献   

16.
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能够更好地对财政、财务活动实行审计监督,严格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一项重大措施。它对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审计监督的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一目标模式要求我国的各级财政都要转向公共财政,县级财政也不例外.但是,各级财政具有不同的职能范围.我国县级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主要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级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支持政府动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矫正外部效应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根据县级财力规模,优化县级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8.
对财会人员责任实行审计评价,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对财会人员参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具体行为的评价。1.对财会人员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实行对财会人员责任的审计评价,一是有利于规范经济秩序和会计工作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各级党政领导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  相似文献   

19.
杨永和 《南方论刊》2006,(2):37-39,17
本文对如何完善地方审计机关法律地位的方法进行了论述,着重对地方审计机关法律地位的现状、审计环境的变化作了详尽分析、通过对审计机关法律地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现行的审计机关审计地位已无法保证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的迫切性,提出了实行在人大领导下的“一府三院制”的审订模式的可行性,并对实现这一审计架构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县级决策者主要对上级负责,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而非居民福利最大化,导致其财政决策偏向生产性支出。基于2067个县(市)2001—2005年财政经济数据的实证检验,为县级财政生产性支出偏向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生产性支出偏向严重妨碍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增强县级政府满足本地居民需求的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