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集体"署名取代个人署名,是革命样板戏的一大标志。对样板戏诸版本进行文本分析,重点比较版本演变中人物角色和情节结构设置变化与作者署名变化的相关性,可以考得样板戏具有"非作者性"。由个人创作者赋予文本的人格化、个人化的元素在集体创作的语境中被消解,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有赖于非作者性,而非作者性又确保了文本及人物的非真实性,两者互为因果。由多个成员组成的集体创作班子之所以能以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形式与内容高度完整的样板戏,是由于凌驾于创作班子以及其他所有关心并提出修改意见者之上的"全知视角"起了统领样板戏文艺路线和引导方向的作用。集体创作作为全知视角的忠实执行者,旨在通过样板戏的展演诱导观众对剧中正面英雄人物形成自我指涉,这是样板戏的最高审美目标。  相似文献   

2.
剧情片《马背上的法庭》运用纪录式叙述风格与唯美式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中国边远乡村一个司法实践故事。在“父子”形象的建构、冲突和潜在的主题逻辑运作中,影片既完成了一段有头有尾的影像叙事,又放大了边远乡村“朝圣”司法的现代主流意识。整部影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叙事时空和人物关系,在南国的山路绵延中,传统的西方俄狄浦斯情结也发生了一次悄然移位。“父子”叙事模式力图通过父子间的默契或对抗来进行影片情节安排、表现人物性格和提升审美特质,这种以“父子”为核心的家庭谱系也可以作为一种镜像来安置多种文本秩序,创造一种隐喻效果。  相似文献   

3.
惠雁冰 《人文杂志》2008,(1):123-128
当前,"样板戏"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学理性批评正在成为研究的主流.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审美取向、价值尺度与方法观念的偏误,致使呈现出感情控诉、机械援引、妄加臆测的基本倾向,并在"样板戏"的生成史考察、艺术成就透视、内涵秩序界定及回潮现象研究方面,产生了种种误读与误解.廓清与拓展"样板戏"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建构整体性的视野,即只有把"样板戏"置于40年代以来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置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的生成关系中,置于中国戏曲现代化的构想与探索的艰难里程中,置于中华民族审美传统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图式中,有关"样板戏"的产生语境、生产机制、艺术表现,包括其衰亡与重现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答.而且,对"历史观"、"集体写作"、"英雄形象纯洁性"等"样板戏"的基本创作理论在价值认定上也应当适度厘清.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这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一种界定与基本认识。这种认识与界定既是对传统中国的反思,又是对中国现实的把握。现代深深地嵌入在传统之中,中国人直接或间接地受传统伦理的影响和支配。伦理场域是中国人开展社会行动的依托,行动者在伦理场域中占有位置、施展策略、获取资源。因此,伦理场域是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和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性欲望体验。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心理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俄狄浦斯情结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千古不变、万古常新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所凝结的情感能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俄狄浦斯情结所蕴含的强力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把政治置于伦理的语境中思考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和优势。政治的伦理评价是现实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来源,伦理的善和正义是政治之善和公正的元规则。儒家“修齐治平”理想是家庭伦理的推演。以家庭内部的自然情感为基础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典型地表明了儒家政治秩序观的自然主义和内在德性伦理特质。儒家政治哲学对现代社会政治与伦理分离的极端发展趋向具有重要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7.
“样板戏”文学的审美效应与乌托邦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忠 《青海社会科学》2004,1(3):101-104
作为文革文学的特殊形态 ,样板戏承载着“文化革命”的丰富信息 ,它在被动接受中隐现民间艺术的自由取向 ,在改编移置中回避文化革命的主导话语 (与走资派斗争 )。究其原因 ,除了意识形态对民间戏剧的借用和交错之外 ,还与国人普遍存在的乌托邦理想有关。在样板戏演出过程中 ,观众的政治狂热被空前地激发出来 ,与主流政治、编创人员一道融入到样板戏的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8.
何光超 《云梦学刊》2005,26(3):99-101
樊川是杜牧幼年和青少年成长的地方,这里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樊川情结,家庭的变故和仕途的失意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结。在本质上,杜牧是把樊川作为他理想人格的观照,并在潜意识中把它作为人生漂泊中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从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而存在。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政治与社会秩序急剧动荡的时期,也是政治理论空前发展的时期。先秦诸子百家尽管在具体的政治主张上大相径庭,但把对伦理关系的认识作为各自政治理论的出发点却是共同的。各家学派都从分析政治现象的矛盾出发,构筑起自己的政治学说体系,确立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政治运行模式与政治理想,把优良的伦理生活作为各自政治理想的终极目标。岁月悠悠,诸子政治理论的伦理色彩日趋夺目,政治哲学特征却日益淡薄。解开先秦诸子的伦理情结,对全面把握我国政治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基本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京剧样板戏的兴起 ,除了与当时左的政治思想路线有关 ,而且还有 2 0世纪中国戏剧史内在逻辑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 2 0世纪 3 0年代的“主题先行论”、40年代的“旧剧革命论” ,它们发展到 50年代便演绎为一场粗暴与保守的论争 ,而京剧样板戏正是这一论争与特定历史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才得以构建。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近”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域、知识/智力域、时间域和程度域,两者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在我国寂寞的文坛上,一方面,百花纷谢,万马齐喑,另一方面,八个“样板戏”被捧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现在,批判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对作家和作品的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对一向神圣不可侵犯的“样板戏”,要不要作一点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把被“四人帮”划定的禁区打破呢? 在文艺创作上树“样板”,完全违反文艺发展的规律。文艺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没有独创就没有文艺。文艺创作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样板”。这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常识,是人类几千年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俄狄浦斯王》主要围绕"杀父娶母"的"神谕"故事展开。本文认为:"神谕"故事的伦理叙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神谕"既是戏剧情节的"突转",又是剧情发展的焦点,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戏剧人物伦理关系的变化。其二,"神谕"故事充分展示剧作家的叙述目的,即围绕着"神谕"故事而展开婚姻、家庭、爱情、亲情等伦理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忤逆、乱伦、恐惧、痛苦、绝望、罪恶、责任、自杀、自残、流放等伦理命题,体现着戏剧人物生命历程中所承载的伦理意识与伦理诉求。"神谕"故事的警示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必须遵守伦理禁忌,也体现了剧作家对血缘伦理秩序的维护,这为我们重新理解古希腊戏剧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嵌入在国有企业场域之中,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设计的过程,而是场域关系作用下的演进过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场域中的惯习、行动者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场域结构决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瞿秋白的俄苏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时代家庭的不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深深埋入了瞿秋白的潜意识中,并逐渐形成了解不开、了不断、割不舍的俄苏情结。如果说,瞿秋白对苏联当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曾有过某种疑惑与感伤的话,那么,在文学上的恋俄恋苏情结却是从无松懈、至死不渝的。  相似文献   

16.
姚泽麟 《社会科学》2023,(10):150-161
病人角色是医学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迄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疾病与医疗相关的现象。然而,任何概念都有根植性,病人角色概念不但由于疾病类型、群体特征、医患关系的差异而表现出显著的内部异质性,而且还嵌植于北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中,因而有其“适用边界”。因此,以病人角色概念把握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经验时,须以理论自觉的精神反思这种根植性,尤其是意识到中国的家本位文化和家庭伦理对病患及其家庭的深刻影响,同时认识到家庭的变动和“家庭政治”,以便更为精准地解释中国社会的病人角色、患病行为、医患关系等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7.
王国银 《兰州学刊》2007,1(2):23-25
人类的伦理关系大体经历了三种类型:整体性伦理关系、单子式伦理关系和共生性伦理关系.先秦儒家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中道德性论都是以关系为本位,即是在人伦关系和城邦关系的场域中展开论述的.他们通过人伦关系、城邦关系确证和建构了中庸、中道德性的价值合理性.儒家将个人作为一个"依存者"、亚里士多德将个人作为城邦的一部分,这都是一种整体性伦理关系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家庭伦理角色是母亲社会角色的一种。家庭伦理角色不仅决定母亲自身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还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人成才。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观念冲突,造成了母亲家庭伦理角色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角色期待的理想化和角色实践动力不足。解决现代母亲家庭伦理角色的困境,可以借鉴传统母训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家庭伦理角色的规范内容与建构方法,从家庭伦理角色意识、家庭伦理角色规范体系与家庭伦理角色制约机制三个方面建设母亲家庭伦理角色。  相似文献   

19.
收养关系既是法律关系,也是伦理关系,自贡市作为西南地区的内陆城市,收养家庭作为嵌入者,其收养行为既深深嵌入在浓郁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又呈现出鲜明的地缘特色和时代特色,极具研究价值。本文旨在探讨自贡市家庭收养的合法与规范问题,公权力的介入与缺失现状,保护儿童最大利益,寻求“如何最佳嵌入”,构建收养家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金陵 《理论界》2010,(2):198-200
婆媳关系是家庭最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古代崇母轻妻观、家长集权制、女权余绪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社会分工差异与人的个性差异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婆媳关系冰化的成因。并从婆媳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关系的改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