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颜延之《论语说》凭借皇侃《论语义疏》而保留了部分内容,今仅存十六则。今本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论语注疏》不伪,那么其中引录颜延之《论语说》也当可靠。考察今存颜延之《论语说》的内容,当是义疏之学,是给门人弟子讲《论语》之讲义,或在讲前预写,或在讲后由听者集录。颜延之讲说《论语》,盖在元嘉十一年至元嘉十七年间(434—440)屏居里巷时。  相似文献   

2.
魏晋文学家颜延之既具备良好的儒学文化修养,也深受玄学浸透下的魏晋新经学的影响。无论是与周续之辩难,对《周易》注的“黜郑置王”,还是对《论语》的解说,都表现出了贵简约、重义理等典型的玄化倾向。由于礼学方面的优长,颜延之一再参与国家的礼乐文化建设。在朝廷禁碑的情况下,颜延之援引古制加以变通,为王球作石志,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3.
莫砺锋 《学术月刊》2012,(1):109-117
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而且准确地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从而深刻地剖析了陶渊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此诔对陶渊明生平的叙述及评说有助于增进后人对陶渊明的理解。例如,以隐逸诗人名声永垂青史的陶渊明为何有几度出仕的经历?又如,王弘及檀道济同为江州的地方长官,陶渊明对他们的态度为何颇不相同?种种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确切的解说。在晋宋之际那个黑暗的时代,若不是文名震世的颜延之及时撰写《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进行揄扬,陶渊明其人完全有可能取湮当世,此诔堪称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白虎通义》是不是章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权 《学术研究》2002,(9):104-110
本文把“章句”与“传”、“说”、“记”、“笺注”、“训故”、“条例”做了比较 ,归纳章句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分章析句解释古代经典的意义 ;二是紧密依附所阐释的对象 ,不单行。在此基础上 ,论证了“《白虎通义》是汉代的‘皇家章句’说”不成立 ,因为《白虎通义》在著述形式上与章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其阐释经义的思想方法与汉代经师造作章句时所习行的方法也不相同 ,在本质上 ,《白虎通义》不属于章句之学 ,而属于义理之学。  相似文献   

5.
6.
7.
张其昀 《阴山学刊》2009,22(5):30-35
对文证义是根据在句法位置上形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词之中一方的意义,以证明另一方的意义。连文证义是根据连用的两个词之中一方的意义,以证明另一方的意义。对文证义和连文证义都是《广雅疏证》的疏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篇章结构呈现重章叠句、回环复沓鲜明特点的《诗经》,汇聚了大量同义词,是保存、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宝库。藉一义相同说同义词观为指导,以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确定同义关系,穷尽检索《诗经》,共统计出茂盛义同义词39个。立足《说文解字》及相关训诂文献,梳理、辨析《诗经》中茂盛义形容词的同中之异,准确把握其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能够为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被黄侃盛赞为魁儒的陈汉章,一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著述宏富而流布有限,多种稿本未整理.其<尔雅学讲义>稿本三卷,上卷论<尔雅>名义、撰人、兴废以及与<说文>的表里关系,中卷、下卷分说<尔雅>自<释诂>至<释畜>各篇,可谓近代研究<尔雅>最早的专著,在雅学研究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管琴 《云梦学刊》2014,(2):18-22
章学诚《校雠通义》一书的重点在于论校雠、目录之学,其中申述的关于义例学的观念与《文史通义》一书有着整体的关系。《校雠通义》的义例观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在于《校雠通义》的相关评说体现的关于史著的义例观,第二层在于这种义例观投射在本书的写作上,以其书的自成一体体现出来。章学诚的义例观始终围绕着史书编撰的宗旨与体例展开,《校雠通义》一书充分体现了他“辨章源流”的思想,在论史学、史传、史述、史意的各个环节中,他都强调对源流的清晰把握,并采取了会通贯穿、由博返约的学术方法。作为一部旨在于接续古代校雠学经典的专著,《校雠通义》寓含着“本末兼该,部次相从”的义例观,力图在“洞析幽渺”的基础上摧陷廓清.充分体现了史家的眼光与识断。  相似文献   

12.
西谛本《易筋经义》与述古堂本《易筋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筋经>一书长年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与传统武功、传统导引、少林武术史以及武侠故事等有着诸多方面的关系.但由于资料的匮乏,人们对该书的不少情况往往云遮雾障,鲁鱼之讹不时发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易筋经义>与台湾图书馆藏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为了解<易筋经>的早期概况及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向晋卫 《兰州学刊》2004,(6):299-302
作为一部汉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在尊天、忧患意识、谦让、公天下、德治等方面为君主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汉儒对君主所寄托的厚望和对君主的制约冲动;在“臣礼”方面,《白虎通义》规定臣子在辅助君主治理国政时,要敢于进行谏诤,不过也要注意谏诤的方式和方法;在君、臣关系上,《白虎通义》在坚持“臣事君以忠”的同时,又重点强调了“君使臣以礼”的传统要求。《白虎通义》在君臣礼制上的这种规定是汉儒政治理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清理了清代以来《汉志·诗赋略》分类研究最有影响的观点,从题材内容、形式体制、学术源流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前三种赋可视为风体之赋、雅体之赋、颁体之赋,杂赋一种,附录而已。这是因为赋为“古诗之流”,要“侧隐古诗之义”,因而取法孔子删诗正乐,使“《雅》《颁》各得其所。”这就是班固《两都赋序》论述“孝成之世”向、歆父子校理诗赋“稽之上古则如彼”,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大体说来,从其核心而外,层层扩展,宋翔凤《论语说义》主要有三大解经特色:一、以《公羊》之义挖掘、引申《论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二、以三礼与音韵解经。三、既博采杂引历代各类子书、古籍以训诂名物,而又尤重以四书五经之经意解说《论语》,思想活跃而多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陈与义的《牡丹》诗入手,着重从时代氛围、个人情怀、意象内涵三方面浅析此诗传达出来的深沉感人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7.
曹胜高 《中州学刊》2023,(12):144-149
周有七祀制度,王祀泰厉、诸侯祀公厉、大夫祀族厉,以厉祀祭祀无后者。殇祀则祭祀二十岁以下的殇者,使其附先祖从食。二者皆以祭祀的方式,使其魂有所归而不为祟。兵死者不入兆域,通过集体安葬而享受祭祀。楚有厉神,又有武夷掌兵死者,皆使兵死者享受祭祀而有所归。由厉祀、殇祀制度观察,《国殇》当为楚国为兵死者举行的公祀仪式,以安其魂。按照楚汉的魂魄观念,神灵魂魄合一,常人则魂飞魄散,故《礼魂》当为安魂曲,用于人鬼之祀,其当为《国殇》的附歌,而非送神曲。  相似文献   

18.
对于<春秋>的诠释,历代学者都是秉承各自家法,遵循一定的义例进行.义例发展到后来,更是繁密庞杂,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春秋>学的发展.胡安国时代,由于时势变迁,社会需要,理学思想开始流行,影响并改变了<春秋>诠释的传统.胡安国正是适应这种变化,将理学的核心概念作为诠释<春秋>纲领,结合当时的时势,阐发<春秋>的新的大义思想.并通过时理的阐发和运用,极大地发挥<春秋>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思想,使<春秋胡氏传>体现了宋代解经的鲜明特征,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郭忠、刘宣纂修的《处州府志》十八卷具有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国内虽有收藏,但俱为残本,故其整体价值尚未被有效利用。幸运的是,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有该书之全帙,通过与《全元文》比照,可以发现《处州府志》保存了7篇《全元文》未收作家佚文,这对于丰富元代文章的容量及扩充元代作家的阵容皆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这7篇佚文进行辑补,以求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阳清 《兰州学刊》2012,(9):122-125
《玄中记》今存六种辑本,其中以鲁迅《古小说钩沉》本最为完善。鲁迅辑佚《玄中记》用力颇勤,他在前人整理成果的基础上择善而从,并且凭借其诸多优长,真正凸显出一个辑佚大家的文献功底和远见卓识。尽管如此,因为种种原因,鲁迅所辑《玄中记》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由此尚有进一步补辑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辑佚《玄中记》之得失,为我们研究鲁迅及其辑佚工作、补充和完善《古小说钩沉》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