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52-2003年中国教育投入与GDP之间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在误差修正机制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教育投入对GDP的弹性系数为0.8791;从长期来看,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是教育投入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学品 《统计与决策》2007,(21):118-120
本文运用非参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不同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与国际相比,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还相对较小;我国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受我国经济系统"结构性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引起教育投资增加的granger原因,教育投资支出仍然对GDP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经济总量的增长会给教育投资支出带来同向的冲击,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支出的冲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较长期的持续影响效应.但是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影响较弱,我国教育投资利用率低,教育不公平现象导致的人力资本质量偏低,由此导致教育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Granger 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分析法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1952-2002年间,教育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4.23%,表明教育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利用1981~2006年的数据,对我国不同教育(初等、中等、大学、研究生)劳动者存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只有中等教育、大学教育劳动者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同时只有中等教育劳动者存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显著Granger原因;另外,经济增长对大学、研究生劳动者存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教育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浙江省为例,从地区的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和思路是:首先,对本文所用数据和实证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浙江省和全国实际数据建模,用协整方法检验教育变量与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其因果关系.再对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解释,以全国和区域两个视角考察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地区教育和协调发展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52~2011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多变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教育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教育投入的相关因素与经济产出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教育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的动态联系.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支出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产出弹性表现最为显著,分别达到1.413和1.257;从短期来看,经济产出仅对政府教育支出和高校在校学生的响应系数为正,分别是0.492和0.378.  相似文献   

8.
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机会均等,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进行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广西地区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广西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且存在教育投资到经济增长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建立Almon分布滞后模型对广西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进行了动态计量实证分析,发现广西地区教育投资在影响经济增长中存在5期的滞后效应,教育投资提高1%,在6年内共使得经济增长了0.9689%,教育投资较为明显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文章通过构建一个三期的世代交叠(OLG)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保障和公共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条件下代表性行为人的储蓄和教育投资决策以及经济增长率发现: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增长率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保障水平的提升对个人教育投入有促进作用,但是会使社会总储蓄减少,相当于生产中物质资本的投入也会减少,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即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替代部分个人教育投入,降低养老金保障,提高个人储蓄,进而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摘  要:本文利用“义乌商圈”核心层8个区域1996~2006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域共享一个大规模市场的条件下,由于市场不断拓展所产生的投资协同以及由此引致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相关区域基于各自的比较利益更容易围绕市场形成有效的分工。在市场拓展和区域分工的相互作用之下,随着市场所在地产业的向外转移和扩散,区域间的经济会向收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本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根据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各地区资本流动风险水平,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综合反映地区资本流动性,可以通过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化。因此,可以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经济差异的资本流动因素。研究发现:固定资本投资和银行储蓄并不是造成地区引资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银行存贷差和财政转移支付是各个地区间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An analysis of life tables constructed for the 49 voivodships of Poland for the years 1973-1975 and 1976-1980 is presented. The life tables have been prepared for periods of several years to avoid distortions due to data inadequacies for the smaller voivodships. The paper is in two parts: Part 2 is concerned with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and the effect of their elimination on life expectancy.  相似文献   

14.
区域调查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震葆  朱铁 《统计研究》2002,19(12):48-49
全面调查因抗干扰性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 ,其应用范围已收缩到“规模以上” ,以求确保重点。抽样调查现时正被大力推行 ,但受到“五级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原因”、“样本框问题”、“样本代表性问题”和“调查经费不足”等四大金刚的阻遏而陷入困境。为了能“准确及时全面”地收集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的统计资料 ,本文提出一种既能保留全面调查优点、又能绕开“样本框陷井”和“代表性泥淖”的方法 ,即“目录———区域———优选”调查法 ,简称区域调查法。  一、什么是区域调查法区域调查法 ,由面积抽样调查法演变而来。我…  相似文献   

15.
地区GDP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GDP生产额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并不一致。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可以看作是区内最终使用(消费加投资),它是不考虑地区流入流出(包括进出口)的GDP使用额。由于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地区GDP生产额大于它的区内最终使用额,结果表现为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有的地区GDP生产额小于它的区内最终使用额,则表现为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入。实际中,地区GDP的跨区流动有其必然性,本文根据我国各地区GDP核算历史资料,着重分析各地区GDP流入流出的特点及其成因,研究地区发展差距与地区GDP流动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6.
17.
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萍  张道宏 《统计研究》2004,21(12):18-5
一、问题提出快速增长掩盖下的地区经济差距。自 1978年改革以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均GDP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2 0 0 3年人均GDP已达到 10 90美元 ,超出了 80 0美元的小康水平。但平均数掩盖了地区经济差距和收入差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 ,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从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这四项因素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萍  孙群力 《统计研究》2008,25(8):40-44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正。  相似文献   

20.
伴随创新3.0时代的到来,区域创新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三螺旋模式已经被由用户参与甚至主导的四螺旋创新模式所取代.面临创新模式的新变革,文章借助成熟度相关理论,找出对于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引导关键作用的构面,梳理每个构面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及相互的作用机理,进而构建基于四螺旋模型的市民参与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