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美学理论中对审美和再现的境界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区分。翻译首先是个审美活动,也存在上述美学境界之分。在翻译中,译者是审美主体,面对的客体是文本。译者对文本的态度与再现方式造成了境界的区分。译者审美客体时,是“自失”还是客体冲击主体意识,译者审美再现时主体情感是隐现还是显现,决定译文的境界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过渡之境”可看作是“无我之境”的分支,译者再现时是以局部呈现,还是保留整体,指向模糊还是确定,决定是“无我”还是“过渡”。译文呈现的境界无优劣之分,皆是挖掘文本的“美的潜力”惟其美异也。  相似文献   

2.
无我之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理论,它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艺术精神,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王维在总结和提升前人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天赋,采用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这些山水诗达到了无我之境,代表着唐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回响——禅宗美学中“听境”的审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禅宗美学中“意境”的概念出发,阐释了“意境”经营的构成要件与实现过程——从现实世界(自然的实境)向审美世界(心灵的虚境)转换。继而从“听境”这一心灵触动与禅者顿悟的关键入手,提出“听境”的审美观念及其对“意境”阐发的独特方式,再以大足石窟圆觉洞为例剖析了“听境”之美在建筑空间经营中的设计方法与物化过程,并指出“听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庄子的道家思想,借用美学理论,从“本真的审美主体”、“忘我的观照过程”和“归心的自由境界”3个部分论述了王维诗歌的归心之境。指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天机清妙的审美主体在本真的忘我状态下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后获得的自由的归心之境,是现实人生和审美人生的高度统一。王维诗歌中的"归心"之境就是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是进入本真状态的最高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5.
禅是觉者的智慧,是生命的艺术,二者在各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交融互渗,彼此成就。禅与艺术皆重视心灵的修炼与超理性维度的生命体验,立于尘世,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人生“觉行圆满”的境界。“观心”“直觉”与“顿悟”即是禅与艺术在探寻生命本源之路上所历经的三种代表性心理状态。其中,“观心”“正念”之于禅宗是一种摒除杂念、开悟顿了的前期修炼法门,旨在涤荡凡心,主“定境”之用。其交感思维与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注意、审美静观等心理因素之间互通连接,为撷取艺境灵感果实“第一义谛”的入道门槛;“直觉”是继“观心”之后的更深层心理状态,它在禅修中表现为一种超越世间逻辑,以瞬间直感、整体观照方式去体认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艺术审美活动中的直觉与禅的直觉具有相似的功能表现,兼具一定的创造性特征。具体体现为事事无碍的超越性、敏锐的感受力及一体圆融的综合能力。“顿悟”是禅门明心见性的最后一道门槛,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亦是一种审美心理的巅峰体验。它是人主观意识高度自由解放的状态,是灵感高速迸发的自由境界,具有原发偶然性、立时性和模糊性等特点。“观心”“直觉”与“顿悟”在禅与艺术的世界中呈现出“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由此成为“...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相似文献   

7.
游境发微     
自然美的研究是旅游美学的重要课题。在山水旅游活动中游人的游境的生发和创获,是旅游美学中的最高审美层次,也是古今游人在山水观光之际所追求的审美极致。游境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美学、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文艺学等共同研究的对象。本期“美学”专栏中发表的阎凌、李明生的《游境发微》一文,只就“游境的界定”、“游境的生成”、“游境的美学特征”、“游境是第三自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论述,期能引起对此问题有兴趣者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诗与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与诗论家同禅都有不解之缘。从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和民俗心理方面,从创作主体“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验、情感流向、人生向往同佛门“清净的禅定”境界的会通问题上,从道佛两家“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与诗人“童心”相交的结合点上,即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诗与禅的内在契机。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没有禅就没有诗佛王维,有了禅才有陶诗的情怀,苏词的胸襟。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诗歌最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照方式。王国维将中国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陶渊明奠基中国诗歌“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 ,这也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艺术的一大贡献。陶渊明之所以成为“无我之境”的奠基者 ,有其深刻的美学及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论诗禅审美体验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诗与禅的发生来自于主体希求解脱、渴望自由的共同心理需要,而这种需要的实现又都是在主体主观意识中完成的,因此在审美体验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其特征大致有四:其一,诗禅都是审美主体为某种契机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虽有理性积淀但在当下却是一种无须通过任何逻辑推理即可获得的直觉体验行为。第二,诗禅体验的获得,必须摆脱一切功利目的的束缚,以“无心”为前提,其三,诗禅体验只有在主体亲历其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由于这种体验具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独特性,因此对其表达与理解都不可拘泥于通常语文逻辑。其四,由于诗禅审美体验的指向是主体的精神解脱,因此必然伴随着一种特有的精神愉悦感与满足感,通过主体对自己心灵的观照体认而进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