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语>7.11章,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孔子说只有他与颜回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照事实,孔子只做到"用之则行",未做到"舍之则藏";颜回只做到"舍之则藏",未做到"用之则行".师徒各达到一半.孔子的话与事实出入太大.该章下部分,孔子训子路"暴虎冯河",失之粗暴,也与事实相左.该章上下两部分,内容互不相干,可能是<论语>编者把它们凑在一起,以增强对子路的调侃效果.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孔子教育学的忠实记载。虽然后人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自行束脩以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教无类”这五句孔子教育名言有传统的主流理解,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不同见解。对于五句教育名言的确切解读,应该从孔子整体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智慧、态度、方式方法,以及词源学、语法、训诂和常识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获得更为科学的新解。  相似文献   

3.
朱瑜章 《社科纵横》2002,17(3):67-68
过去对《匈奴歌》的阐释失之于牵强附会。“焉支”与“阏氏”同音同义。“祁连”、“焉支”均为匈奴语的译音。“祁连”“象天单于然” ,那么“焉支”就“象地阏氏然”。匈奴人失掉了焉支祁连二山 ,不仅失掉了水草丰美的牧场 ,而且简直等于失掉了天和地 ,失掉了“家国” ,所以才有痛心疾首的呼喊。  相似文献   

4.
《孔学堂》2015,(4)
本文梳理《论语》为政之道,指出政者正也是为政的核心理念;正己正人,德风德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民无信不立是为政的基本原则;德礼为主,政刑为辅是为政的总体构架;王道政治是为政的理想模式,天下大同是为政的最高理想。今天应该重视儒家治道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整理,重建德治、礼治、法治三元和合的治国模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郝洪涛 《社科纵横》2012,27(12):131-132
文章通过对《论语》的解读,探讨了孔子的思想、治学精神和处世哲学等.  相似文献   

6.
我少年时读四书,对于孔子没有任何的批判。后来,又对孔子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今天感到,恐怕该是从正、反到合,对孔子作一番基本肯定而又有分析的时候了,于是再读《论语》。所谓“基本肯定”,也不是说孔子对于两千四百六十多年以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是说,孔子在他当时的时候,以及以后在形成中国汉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应予肯定。而且他所提出的主要的伦理和政治的原则,在  相似文献   

7.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问世以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绝大多数是阐释小说的思想内容的,而忽视了对其艺术方法和特色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造成人们未能确切认识和深刻领悟《狂人日记》思想命意和创作意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多年来存在的关于狂人形象思想特质的歧异理解和有关争论,也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近年来有的论者认为,不弄清《狂人日记》的艺术方法和艺术特征,就不能正确认识狂人形象、乃至小说思想。这个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 《狂人日记》究竟采用了何种艺术方法?研究者先后提出过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并用”了现实…  相似文献   

9.
余群 《学术交流》2004,(10):154-157
《世说新语》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还是书名、编排体制等,都明显受到了《论语》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世说新语》有尊儒思想。二、大量运用《论语》典故。三、学习《论语》的人物形象塑造法。四、大量的篇章是仿效《论语》而作的。五、语言风格具有《论语》的简练含蓄、富于哲理和机趣的特征。六、仿效《论语》写实的笔法。  相似文献   

10.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代作家起步之初从欧洲近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者甚多,但从中发现“灵的文学”的传统,并在创作中仿效者,只有许地山、老舍等二三人。《大悲寺外》将2 0余年的前尘后事绾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轩辞 《求是学刊》2013,40(2):41-44
<正>一、美食、诗歌、哲学普鲁塔克在写给友人,讨论如何教导年轻人读诗的书信开篇,引用了诗人斐洛克塞诺斯(Philoxenos)的诗句:当肉尝起来不像肉,鱼尝起来不像鱼的时候,它们的味道最为美妙(hēdista)。(14d)普鲁塔克的这一开篇,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在讨论诗歌的文章里,首先讲到的不是诗,也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而是美食。而且,这种美食  相似文献   

12.
13.
赵宏宇 《探求》2013,(3):40-45
《论语》是一部有着两千多年解释史的儒家经典作品,但历代注家在解释这部经典的过程中,都要对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语境的模糊性做出富有说服力的诠释.比照这些不同诠释方式之间的差异,阐明先儒在注释《论语》过程中所面对的歧见与困难,并从解释学的角度对此做出分析与观照,既可以让我们在更加本原的意义上理解文本与诠释之间的张力关系,也有助于我们以更好的方式来解读《论语》以及其他类似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4.
《断章》意蕴浅析杨智慧言有尽,而意无穷。评价优秀诗作,人们常常用这样的赞语。一花一世界,一鸟一乾坤。极短的语言文字,便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所在,是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达到极高艺术境界的标志。读卞之琳的诗作《断章》,我却实实在在地获得了这样的感受。诗作篇...  相似文献   

15.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耘华 《浙江学刊》2000,(5):110-113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对传统做出系统性诠释的第一人。他以古代圣王为诠释传统和现实的基本立场、依据与标准,决定了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基本诠释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却有多种多样的意义生成方式。本文在此将其总结为六种,即循名贵实;内外合一;推己及人、反求诸已;扣其两端、察乎两间;博喻善譬迂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论语》曾对中外一些大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现代企业在吸取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同时 ,还应从传统思想 ,特别是集中了孔子思想主要内容的《论语》里寻找源泉。《论语》中“学而优”、“己身正”、“人为本”、“施仁德”、“义利兼”、“重诚信”、“和为贵”等思想可以给现代企业家以启示 ,是企业经营中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旧常谓《论语集解》以玄释儒,语涉玄虚。本文以为其实不然,并以《论语集解》成书之经过、《论语集解》著作之体例《论语集解》旧谓玄虚处辨等三种途径析之,以证明《论语集解》实恪守儒家之学,所谓以玄释儒实不可信。  相似文献   

20.
陈雯 《社科纵横》2011,(10):116-118
“勇”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德目。《论语》中的“勇”可分为子路之勇和成人之勇,并集中于对前者的论说。“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依仁义礼智诸德而立,与诸德目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勇德都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