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灵玢 《江汉论坛》2012,(9):129-134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1889-1907年),正是中国茶叶贸易历经高峰后的滑坡期。在经历增收书院捐受挫之后,张之洞深入研究茶业现状。为了重振两湖茶业经济,他多方谋划,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政策措施,并亲身贯彻落实。张之洞对汉口茶贸的关注和努力,虽未从根本上扭转茶贸颓势,但为后世留下了极富研究价值的商政遗产。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年间,由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广州创建的广雅书院,是清末社会转型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摇篮。本文以书院第二任院长朱一新的《无邪堂答问》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考察朱一新对入华数百年,于士习民风影响颇深,且自鸦片战争后日益困扰清廷外交的洋教的基本看法,探讨其洋教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1837~1909)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早年简放湖北、四川学政,创建武昌经心书院、成都尊经书院,着意培养科举文士.后在湖广总督任上,极力倡办新式学堂,派遣大批学生赴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4.
唐继尧与云南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的高等教育,从有书院算起,不过四百来年。云南建书院,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巡抚王启文创设,院址在五华山之北,故名“五华书院”。延绵三百余年,几经重建,至清末已近荒废。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焚毁于兵祸战事,山长黄矩卿殉难,藏书楼及其万余卷藏书付之一炬,从此一蹶不振。一九○二年,朝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受命拟成《钦定学堂章程》,后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改定为《奏定学堂章程》,经皇帝批准公布天下,云南亦即“遵上谕改书院为学校”,将原属府治的五华书院改办为高等  相似文献   

5.
晚清科场考官是主宰科举考试风气的要角,突出代表者即为张之洞。同治六年,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考官,不仅注重首场文体的醇正,而且重视二、三场文体的命题和取士,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科场的古雅风气。此后,他又在湖北学政任内倡导经解之学,开办新式书院,成为晚清学风转向的关键。从同治六年至光绪初年,张之洞在出任科场考官之际,选编《江汉炳灵集》、《轩语》等科场书,在论文论学方面侧重教士而非讲学,对各类科举文体逐一指示门径,既便于初学者揣摩捷径,又能为中上之才说法,反映出晚清选才取向与科场风气互动影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邵军 《船山学刊》1991,(1):182-185
由湖南省道县政协、省书院研究会、省中哲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周敦颐思想暨濂溪书院学术研讨会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周敦颐的故乡湖南道县召开,来自省内外及香港、日本的专家、学者共119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东南互保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团运动时期,我国出现了北方战火纷飞、东南议约互保的奇特局面.对于东南互保多数论者把它看作一幕"丑剧",其主要策划者张之洞也被且为"通敌叛国"者.也有少数人对张之洞及其策划的互保歌功颂德.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均欠妥切,有重新认识之必要.1900年6月,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中,在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东南督抚通过盛宣怀、余联沅和沈蔼苍等人与帝国主义列强议订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使长江流域及东南数省形成了互保局面.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出自帝国主义和东南督抚的共同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张之洞是东南互保的首领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6):237-243
江西古代书院数量居全国首位,现今江西仍是书院文化教育资源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以江西为中心,考察中国省域书院文化教育资源保护与利用范式,当有可行之处。江西书院资源保护与利用形成了综合功能、纪念功能和教育功能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削弱了江西书院文化品牌效应。为促进江西书院文化教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从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书院文化资源,提升书院文化品牌;传承书院精神,强化书院研究与创新等三个方面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9.
1904年,张之洞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诞生了,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开始。通过对张之洞和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的研究,多层面的分析揭示出张之洞在癸卯学制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癸卯学制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广义的路政,应包括诸如铁路、公路、邮路、航路等.这里仅仅是谈清末的铁路路政.张之洞的路政活动主要是筹划兴办铁路,这也是其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张之洞路政活动的概述,考察清末路政的若干特征,分析张之洞的路政经济思想,从一个侧面探讨张之洞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明代江西书院浅论魏佐国朱明时期,江西地区的书院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发展的主要表现与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颇有价值。一、明代江西书院发展的主要表现明代江西书院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其主要表现是:(一)书院...  相似文献   

12.
吴超  张之佐 《船山学刊》2006,(1):169-171
本文对2003年书院研究状况进行归纳、分析,认为2003年书院研究有其如下特点:对书院管理的研究较为突出,对西部书院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乡村书院和家族书院的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湖北新政"遗产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张之洞督鄂期间创实业、倡商务、兴市政、办教育等"湖北新政"留下的遗产在民国的流变及其状况进行了考察,得出张之洞为湖北武汉现代化打造的比较优势突出的高起点,在其身后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在民国时期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没有与时俱进,保持如张之洞时代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甚至"人亡政息"的结论.并对"张之洞现象"进行了剖析,对"后张之洞时代"湖北武汉现代化没有达到晚清张之洞时代的水平高度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成都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课士,文学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书院不课时文,并非只重学术,举业既属于书院文学教育的内容,也是书院教育的一个目标。经史之学是文学教育的根柢,同时保证了文学教育的道德底色。文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经世倾向,书院文学的境界和气象由此阔大。文学教学注重分体研习、循序渐进、书目指引、示范评改。文学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张之洞提倡的“清真雅正”,二是王闿运引领的“古雅绮靡”。书院的日常活动包括抄书、讲谈、考课、批阅、宴游等,文学教学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总体来看,尊经书院的文学教育是审美的,也是功利的;是当下的,也是传统的;是学术的,也是生活的。它以儒学为学术本位,以文体为教学支点,向外融合“科举”“经史”“经世”等社会价值,向内关联“功名”“风格”“日常”等人生体验,是具有“文学与文化生命整体性”的“大文学”教育。理解近现代以来“大文学”观的发生,书院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的清议及其作用钟康模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具有多方面影响的重要人物。同治二年(1863年),他进士及第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在京师渡过了近20年的词臣学官生活,以清流党人著称。从光绪七年至宣统元年(1881—1909年),张之洞由巡抚而总督,由...  相似文献   

16.
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之后,陈钧先生近期又推出了他关于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研究的新作——《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的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9月版),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看,陈著两书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前书注重从历史哲学意义上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与实践进行反思,后者则更精细地叙述历史过程的同时,侧重对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重估,这便是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所讲的“重估也许比建构更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编练新军的艰难历程中,张之洞大力推进各项军事改革,成为地方督抚西法练兵的楷模。张之洞由改造山西旧军到组建广胜军,逐渐由一介清流而历练为"知兵"大员。张之洞创练自强军,在饷章制度、新军训练和军事教育等方面积极效法西方。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整军经武励精图治,将湖北新军编练成为规模仅次于北洋新军的一支现代化的劲旅。张之洞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对清末军事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湖北历代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依据正史、《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及湖北历代省、府、州、县志书,对湖北的历代书院作一番爬梳.所阅资料有矛盾者,用地方志;方志中有抵牾者,以省志为准.所用资料,均相互比照,细以考索,务求精当.如有不确者,欢迎批评.湖北最早的书院创建于北宋.今天所知北宋书院共有三所:一是宋初创建于荆门的东山书院,是当时知荆门军事的孙镛创建.这个书院还只是私人读书之处.另两所是建于嘉鱼的义学书院和建于咸宁的相山书院.义学书院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由嘉鱼人李宗仪和李宗儒两兄弟修建,免费供乡人子弟就读.相山书院是咸宁冯京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由翰林精英而为封疆大吏,直至丁未政潮后入参军机、任体仁阁大学士,在汉族官僚中,可谓位极人臣,对于清王朝理应忠心耿耿。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本文以日本外交史料馆藏《在本邦清国留学生杂纂》专题档案为线索,揭示张之洞自光绪二十六年始,对有反满革命思想的留日学生态度多变。并以吴禄贞事件为例,揭出张之洞在自立军起义期间,通过驻武汉领事,秘密要求日本政府,对吴禄贞等人予以严惩;可是,当他们学成归国之后,又对这些留日学生网开一面,同情拔擢,以至于使武汉地区人才辈出,藏龙卧虎,成了革命势力的温床。本文还分析了张之洞这些行动的思想根源以及不同阶段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张之洞的思想脉络,认为张之洞对预备立宪的态度,既不是一以贯之的积极,也不是因权力欲望膨胀而热衷,官制改革后他对立宪态度的转变,是基于他全变与渐变相统一的思想主张,并与政局演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