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针对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调控机制,包括价格调控机制,以协调经济运行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保证新经济机制的建立并正常运行。一、价格调控体系在国民经济调控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总量调控,这其中也包含着为实现总量控制目标而实施的结构控制,是一种建立在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总量调控。从宏观控制总量指标上来讲,通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由社会经济背景条件——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经济体制结构和经济运行轨迹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运行机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必然合理的选择,它反映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这一运行机制又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系统中的“主导运行机制”;新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障碍就是国家所有制,改革国家所有制,塑造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实现新型运行机制的主体性前提。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以国有制为基本框架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调节制度事实上是一种板块式调节,其中的指导性计划是失效的。笔者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质是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经济特点的实质所在,也是计划与市场如何结合的理论基础。由于计划与市场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共同着力点在于经济利益,它们调节作用的发生和调节目标的实现都以经济利益关系为转移,由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利益分配也必须通过市场和计划来实现。因此,通过综合配套的利益分配体制改革,建立一种符合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规定要求的利益分配体制及其机制,才有可能形成计划与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有效结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其问题张彬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要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变为市场体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本文重点在于讨论我国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5.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是调节国民经济发展的两种不同机制。国家经济领导机关在调节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两种机制,使它们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结合起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由于在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以,在制订经济计划和实行经济计划去进行调节时,都必须利用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也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发性,所以,必须通过计划来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6.
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显著的成果是实现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即从指令性计划调节为主转换到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与此相关的是,总体经济形态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转化:其一,由卖方市场形态转化成买方市场形态;其二,由“资源约束型”经济形态转化成“需求约束型”经济形态。这些转化体现出国民经济肌体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的问题,中国未来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面对一系列难题。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了20年的辉煌旅程。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实现了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当前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下列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正确处理经济体制与经济理论、经济实践的关系,建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_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所要处理的特殊矛盾,是社会再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例如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计划与市场等方面,以确定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规范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  相似文献   

8.
<正>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石,也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白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三题>,《教学研究》1990.5),也是我国90年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目标(陈锦华:《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一场革命。就其任务而言,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客观经济条件,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双重转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机制,赋予国民经济以活力;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革命。改革的目的既不是为维护原有僵化的经济体制,否则便没有必要改革;也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便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不断完善。要正确认识改革的这一本质,必须对改革中出现的种种经济现象从理论上加以认真分析,否则就会对改革的性质产生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与国家、企业之间新型关系相适应的经济调节方式不再是指令性计划为主,而是系统的经济政策调节,即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协调发展是通过政策性计划实现的.因而,把经济政策作为调节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主要手段及控制变量进行研究,也就成为经济调节理论及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一、经济政策的目标——手段系统经济政策是各级政府部门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目的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拟定,实施的意在指导或影响经济发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定问题的行为准则,行动计划.经济政策的数量,涉及的领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干预、协调、指导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但是,对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诸如市场的内涵、市场经济的性质、市场调节的地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等问题,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还有许多问题至今尚未真正解决.为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为完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对与市场经济有关的一些问题必须继续深入研究;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所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体现了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深化或升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客观依据,是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共同存在和发生作用,只有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才能既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最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运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主导和基础的结合为其基本特征,同时,又具体表现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3.
实现滩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以滩涂经济体制转变为前提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国民经济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需要长期艰苦探索才能逐步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体。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必要性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这一基本指导思想改革经济体制,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的间接控制体系,才能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的直接控制转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混合型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取向,实现了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指令性计划、市场性调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计划机制,可以看作是国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通过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自觉地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再生产过程的一整套组织形式、工具和杠杆。我国是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计划经济国家,这种计划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而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必须使运用计划机制和实行计划调节,同运用市场机制和实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从三十年的实践来看,我国计划机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探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  相似文献   

18.
宏观调控法是代表国家或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或规制的主体即调控主体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所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采信平行论的观点,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现实背景,讨论宏观调控法的秩序与利益价值冲突和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面向21世纪师资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杨杰世纪之交,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并向2010年远景目标奋进的关键时期。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体制的转变,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为师资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政府对社会再生产的干予,并逐步走上了经济计划化的道路,即通过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计划来全面调节国民经济。如何正确评价这种计划化的实现程度,这是政治经济学垄断资本主义部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这种计划化只能有时部分实现。我认为,说这种计划化只能部分实现,这是比较符合资本主义国家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