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或称贸易分工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了中泰两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及其关系以及中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关系.结果表明: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泰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强于中国,而且两国农产品差异性很大,竞争程度低;从双边贸易看,中泰两国间农产品以贸易竞争为主,贸易互补为辅.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越南的双边贸易迅速发展,但中国与越南的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相对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商品结构方面,初级产品中国与越南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非初级产品方面第七、八、九、十二、二十类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他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因而从推动双边贸易关系、加强差异化产品及产业贸易结构的调整三方面以提高中越产...  相似文献   

3.
为寻求中关双边贸易均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针对中关贸易失衡逐年加剧、双边贸易摩擦频发的现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分析工具,对2000年以来中美双边贸易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度了中关不同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分析认为:中关产业间不存在结构性的冲突,中美双边贸易呈现出持久而稳定的贸易互补性,且未来中美双边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Novy模型对中国与东盟国家2005—2018年的贸易成本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整体贸易成本较低且呈现出下降趋势,贸易成本的绝对值偏低.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与柬埔寨、文莱和老挝三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较高,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双边贸易成本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了契机也加剧了两国的贸易竞争,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中日双边贸易的性质和贸易分工,以对中日贸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RCEP的签署为充分挖掘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效率和潜力提供了可能.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结果显示:一方面,中国对RCEP伙伴国出口贸易量基本上达到了出口贸易前沿水平的一半,双边贸易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双边贸易潜力巨大.得益于贸易便利化措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对越南及柬埔寨的双边贸易率尤其是出口贸易效率均有显...  相似文献   

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5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版)》的分类标准,将国际货物贸易商品分为10个类别,并采用地理区域划分法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划分为7个区域,通过测度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与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系数,分别从时点、时段两个角度以及区域、国别两个视角考察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相对于初级产品部门而言,我国工业制成品部门的对外贸易竞争水平较高;在对外贸易相对优势方面,仅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动植物油脂及蜡2个类别逐年上升,其余8个类别均处于下降或波动态势.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可拓展空间较大,双方贸易互补性产业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的风险,并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韩经贸关系是中韩两国当前主要关系之一,经贸关系的稳定对两国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在简要分析中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至今两国双边贸易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中韩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以及两国目前比较优势。分析表明中国与韩国的比较优势具有明显差异,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继续发挥两国比较优势对经贸关系以经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稳定、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印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本文在描述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特化系数、出口相似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五个指标研究了中印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揭示中印两国的比较优势并总结中印贸易的特征.结果显示,中印贸易结构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也有很大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中美贸易差额新估算及中方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逆差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双边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给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对1994~2004年中美双边贸易差额的分析研究,剔除统计不对称及增值率因素,重估十年来双边贸易差额范围,进一步全面探讨中美不平衡贸易政治、经济等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为了平衡中美贸易,中方应采取的对策为:应推进新贸易统计方法的研究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技术贸易;企业应该采取措施缓解中美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