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晚清传教士林乐知著译的本土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寓华四十年间,在广学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上海广方言馆均留下了大量的翻译与著作,播下了西学传播的种子。为适应中国当时社会历史形势,使其传播的西学易于接受,他采取了本土化的译介策略。本文对其著译进行考察研究,从署名、译名、语言、语气、增删规避等方面分析其中的本土化取向,挖掘林乐知在翻译编著中采取本土化策略的目的、方法、影响与局限,剖析其西学传播的特点和策略,进而揭示他在中西文化融合与会通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华活动及其特点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特殊现象,这就是众多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结果是其追求的基督教文化并未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而服务其传教目的的那些西方的教育、科技、新闻出版等先进的文化却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种"种瓜得豆"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世界文化交流中较特殊的一面,也说明宗教文化的传播必须有科学的传播机制和良好的接收机制,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西方传教士继承了明清之际传教士学者的传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面临的社会问题,更新了西方自马可波罗、利玛窦以来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正负两个方面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为中国人认识自身社会提供了某种参照。一批对中国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传教士,有些成为近代西方汉学的开创者,有些成为在华传教运动的头面人物,更多的成为教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十分关注中国科举制度,并发表了不少介绍、评论科举制度的言论。本文围绕美国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弊端及其改革建议等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换一个视角,借西人的眼光,多方位认识科举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6.
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新世纪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思潮中 ,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问题。西方重要学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中国学者同样在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全球化话语的合法性加以思考 ,对全球化中的中国立场加以定位 ,进而表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 ,即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互动对话 ,并强调这种对话应该成为第三世界话语向第一世界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萨义德的《东方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历史上的中国形象一直以来受到西方权力话语的支配,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隐伏的东方学依然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着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诉诸于民族主义、大中华主义等.中国应直面自己的现实问题,构建一套合适的话语体系,在文化多元并存的基础上,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身份,达致“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1910年),传教士林乐知将李约各的The Making of a Man翻译为《人学》,以批判斯宾塞将自然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人学》以基督教思想修正严复等译介的社会进化论,体现了同为美国传教士的原作者和译者对中、西不同社会现实的不同回应:林乐知改变原作的反对帝国主义强权的立场,规劝中国弃独求存,即以基督教的群取代排外的“独”,而严复译介《天演论》的目的是接受“弱肉强食”理论,激励华人变弱为强。通过对李约各The Making of a Man和林乐知《人学》的对比分析,可见辛亥革命前,在西方进化思想译介东土、渐得人心之际,在华传教士以《人学》翻译修正进化思想,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给予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宏观视角,在把文学批评当做一个整体对象分析的过程中,对文学批评的诸种文化身份进行有效清理,并对文化身份彼此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阐释和论述。本文指出,复杂交错的文化身份正是文学批评不断寻求自身文化定位、文化立场选择和文化价值确立过程中的历史遗影,透过这个寻觅的足迹,文学批评本真的存在特征就此显露。  相似文献   

11.
在东西文化之间的价值交流问题当中,存在一个哲学家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一件东西获得艺术的身份关涉到它所处的文化.首先,一件作品的文化身份包括对作品的整个生产和解释所做出的理解.其次,对艺术品的理解超出了诸如其文化缘起之类的特定的文化边界.再次,文化的如下层面有助于理解艺术品,具体包括:(1)艺术文化提供给艺术生产以技术和形式的要素;(2)在群体文化当中艺术品是同其他共同体的要素(如信仰、家庭、政治和经济)相关联的;(3)世界文化对此也作出了贡献.最后,这种分析提供了对艺术品的身份的认识,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文化构架当中可能会出现变化,它允许以一种新的语境价值为参照的新阐释.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文作家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这种新的人文特质、新的书写困惑,纠缠徘徊在故乡他乡、原乡异乡之间,在身份认同、国籍认同、语言认同之间。经过陌生的异域文化冲击之后,正逐渐摸索着建立一种超越地域身份、超越有形无形之藩篱的精神归属。  相似文献   

13.
杨红 《晋阳学刊》2004,(1):101-102
从文化身份的视角剖析马丽华作品中存在的身份冲突,可以发现人文知识分子与文化人类学者的冲撞。这两种不同文化身份间的冲突,使作家作品流露出困惑的情绪。  相似文献   

14.
离散视域下《中国佬》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解读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其《中国佬》一书中所表达的族裔文化身份建构思想。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描写几代华裔男性在美国的移民经历,重置了华裔移民历史,为华裔移民的身份建构找寻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她在书中对东西方神话的移植、改写,则体现了其作为离散族裔作家对华裔种族身份差异性的重视及其对种族身份构建所独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水文化构成了中国人生态本性,而盐文化则造就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水文化及盐文化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水文化具有通融性,强调以和为贵,而盐文化则强调整齐划一,强调勇于有为。世界趋于大融合时代,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将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也有利于管窥当前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发展的特性及社会文化的本质,以便有效地开展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张师伟  曹姣 《学术界》2023,(4):42-51
中国在近代与西方两极相逢,遭遇了重重的文化危机,并由此而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态势和走势。晚清时期,中国文化安全危机的形成及其脱困经历有自身的规律及相应的内在机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在晚清时期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根源于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地发生现代转换,这使得中国固有文化在先进性、民族性及现代性等方面出现了三重不适应。17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对比出现了日益扩大的历史性悬殊,在趋势上呈西升东降之势,文化先进性由中国转移到了西方。西方携先进性优势,强势打破了中国大门,从而在民族性层面上使传统文化处在藩篱破碎的破防状态,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转生出现代性,国家文化危机的克服缺乏可以依赖的现代力量,晚清中国深陷国家文化安全困境,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7.
网络游戏文化身份的合法性时常受到质疑,根源在于哲学上游戏概念与艺术及自由的关系、社会学上游戏的原罪观、以及大众文化的原罪.因此对网络游戏文化存在的合法性的确立也就建立在对这三方面的剥析上,以及网络游戏文化结构的解析上.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自我反省和不断批判之后,中国文化的形象日渐地“矮化”和“空洞化”,逐渐疏 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性文化之创造,而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和片断性的残梦旧影。在“欧洲中 心主义”的强力冲击和全面影响下,中国文化的声誉不但在本土一落千丈,就是在西方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转折, 使得中国文化的形象长久以来变得非常微弱和模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国的地位正 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也为其文化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究竟以怎样的“形象”来面对当今的 世界,已成为对中国文化之复兴的重大考验,也孕育着一种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普希金生活于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语境中,西方文化风雨浸染着他的思想与创作,本国的贵族与民间文化又深深根植心中。身处西方与本土、上层与下层的十字交会口,他对每一方都有所感应,从而使他的文化身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从译者与限定的外国文学的文化身份和译者与重塑外国文学的本土文化身份这两方面探讨译者与外国文学本土文化身份的形成的关系和这种文化身份对目的语社会的影响。译者本身的文化身份及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源语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了外国文本的本土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