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223-224
从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障碍出发,利用社会资本分析范式,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资本对变革生产方式的推动作用、对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作用、对提升生态意识的作用等几方面来分析社会资本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和过程哲学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益成分,坚持有机思维框架,注重从整体视角剖析并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当前我国发展进程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民族地区更显突出,人与自然矛盾持续锐化,成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治理的一大难题,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宗旨深度契合,故而试着从有机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坚持生态、整体思维;推进有机教育发展;同时大力建设乡村"共同体",尝试着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寻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多石山少耕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文明建设既有紧迫性,也面临较大压力。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探讨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体系.务川仡佬族民族自治县要从促进生态农业形成和发展、培育生态工业以及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业三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生态产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生态文明与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生态利益分配,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生态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女性参政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妇女参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以西北的民族地区甘南州为例,女性参政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低于全国水平.传统宗教观念、经济状况、政策的配套与完善、文化素质都对女性参政产生了制约和影响.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作用、社会教化的内容、大众传媒以及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思考与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峡民族地区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生态区,三峡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三峡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特以三峡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阐述制约三峡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因素及其影响,分析三峡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条件,探讨推进三峡民族地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布局,表达出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培元固本的主体自觉意识.中国地域辽阔,生态复杂,民族众多.生态文明作为“人和”问题,不仅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为用,还要有各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动参与.基于中国国情,结合学科新知,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相结合,以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导向,构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中国学界、政界凝聚力量,实现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联袂建设,达成民族团结与美丽中国携手同行的生态政治学共识.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较为全面地分析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从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养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从根本上实现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生态文明是当代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决策与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海南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念,开启生态文明视角,以新的创新构想与实践,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我国两万多公里陆路边境线有90%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国防安全的前沿。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文明建设层次相对较低、民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也相对较低。所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进步推进人们逐步正确地处理人、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如何处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这些都关涉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的探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土地资源、农业科学技术基础、高新科技成果的差距、农业科技贡献率等几个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产力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价值目标是否定工业文明追求资本无限增长的发展观、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机械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对商品交换价值虚假追求的消费主义生存方式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继承工业文明的技术成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建设应包含经济发展、制度法规、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要素,单纯的技术生态化并不能形成生态文明。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黑色文明,生态文明无法从中过渡而来。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注重转向绿色生产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建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固原生态文明建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鉴于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固原市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过程中,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城市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生态建设为抓手,建成文明、和谐、富裕新固原,以“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落实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要树立和强化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用制度建设成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积极采取措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