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区文学新论李玉明现代中国文学发展至延安时代,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一个文艺的新阶段来临。这股新潮流在建国后漫衍、扩张,实质上已在各个方面影响并制约着中国文学的走向。但是,长期以来,充斥于各种论著...  相似文献   

2.
传媒对社会的影响越发明显,日益展现出来一种对于社会现实强大的重新塑造力量。因此,将传媒引入文学转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重点放在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及中国作家现代转型的交互关系上,详细阐述现代传媒影响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认为现代传媒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对现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文体选择和话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全之 《中州学刊》2001,(1):97-10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在操作方式上都利用了来自民间的俗文学的力量向由文人创作、占据文坛中心位置的雅文学挑战,由此引发的种种文学论争往往采用了政治运动的思路和方式.因此,从文学品味上来看,雅文学与俗文学之间的矛盾对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学的俗化是一面双刃剑,它在推动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性倾斜.  相似文献   

4.
在世纪转折之际 ,回眸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程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以“现代性”为参照 ,深入地分析、探讨 2 0世纪中国文学 ,更使当下的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1996年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第 12期上发表了《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一文 ,对于被惯常接受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该文以西方文学史为参照 ,指出现代文学是发生在现代社会 ,带有非理性倾向的文学阶段 ,它以现代主义文学为标志 ,而中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发生在前现代社会 ,是理性 (科学、民主 )主义指导下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刘忠 《社会科学研究》2004,2(6):137-14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关文学形式的论争不断 ,文言与白话、化大众与大众化、民族形式与“五四”新文艺之争 ,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曲折进程 ,也隐潜了传统与现代、启蒙与救亡、民族化与世界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对抗。虽然这三次文学形式论争在方式、取向、策略上有很大差别 ,但走的却是同一条道路———大众化、民族化。“大众化”、“民族化”在加快文艺的民主化进程 ,实现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同时 ,也使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体精神 ,并使整个社会逐渐滑入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主义———认为工农大众比知识分子具有更高尚的道德水准 ,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人学本质实现 ,而且也背离了现代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6.
黄科安 《阴山学刊》2003,16(3):24-27
中国现代随笔萌芽于"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是现代知识者进行社会启蒙、思想改革的主要言说载体。而现代报刊和出版社的崛起和发达,成了现代随笔产生的物质前提,也是现代随笔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物质基础。现代随笔以新的"质"出现在现代文坛上,同时也是以新的"形"在文学艺苑占有显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从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开始并延续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首先,现代中国文学以对传统的逃逸和否定为前提,来开辟转型的道路;其次,经历了从欧美到俄苏的不同选择,现代中国文学以革命化来承载现代化的追求;再次,文学民族化是"落后"的非西方地区文学的特有问题,现代中国文学以大众化来保证革命化的方向,同时也充实民族化的内涵.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特色.不仅为世界性的文学现代化史提供了新的例证,更是现代中国为创建新型的民族文学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倡导生态文明的21世纪,保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是构建文化中国的生态理念,这一理念反映到文学史上则是努力建构多元一体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文章从文化中国的立场出发,试图说明"边地"这个文化概念,突出"边地文学"的文学吏研究价值,重申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在大文学观的生态视野下对补充和调整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建构格局提出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数年前,由丁帆先生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将我们弘扬多年的“人文关怀”落到了实处。众所周知,由于地域和历史的特殊原因,如同在经济、文化上被边缘化一样,中国西部在文学上也长期被边缘化。固然不乏有着一些对西部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批评,但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独特文明形态下的一种独特文学存在,中国西部文学在整体上一直没有进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更遑论像研究“京派文学”、“海派文学”、“文学湘军”、“东北作家群”等那样成为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大学的社会境况、文化价值取向、精神传统、文学教育、文学社团等因素是大学文学生产的结构性力量,制约着文学的内部结构和成规层面.西南联大学院空间诸因素的形成,及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和生成了联大诗人群的知性追求.知性使西南联大诗人群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创制了一批成熟的富有现代品格的中国现代诗歌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1.
感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具有原创性的诗学专利权。走向现代形态的感悟汲取了新的时代智慧,不动声色而又无处不在地醇化着和升华着新的审美创造和知识体系。在讨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重建时,如对感悟给出积极的现代性转化,则不仅可形成一种富有中国文化魅力的现代感悟诗学,而且能形成一种更为富于历史和文化穿透力的现代感悟哲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想公正地对待现代通俗文学,必须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我们应该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放在同一平台上,既要看到两者在文学上的共同点,又要看到它们各自的独特性,去除成见、用心公平,把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等区分开来。现代通俗文学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通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精华,又包含了相当的糟粕,把握通俗文学和整个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通俗文学的演变规律,借古鉴今,才能清楚现代通俗文学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通俗文学作家满足读者需求,迎合读者心理,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互动。读者是通俗文学的市场,市场是通俗文学的生命力,重视读者接受的视角无疑是矫正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一 西方现代派文学自其滥觞以来,其在思想主题、表现形式、观念意识等多方面的怪诞表现,旋风般地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多重的颤栗。现代型文学所显示的一整套崭新的文学意识和价值观念,对传统文学的正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时代、新的文学时代的降临。这在思想主题上一个异常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作家对死亡问题空前未有的关注和热衷。  相似文献   

17.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三十年 (主要是前十七年 )的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实际就是中国现代作家用纯粹政治感性和主观战斗精神 ,去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心灵发展史。新时期文学在现代人文意识重新复苏之后 ,便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与强烈的批判精神 ,全面解构了这三十年文学的政治理想主义。新时期作家不仅“反思”了“左”的政治为现代中国人心灵所造成的巨大“伤痕” ,同时还将这种“反思”引入到了文化“寻根”的思想高度 ,进而艺术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新时期文学正是以它莫大的叛逆勇气和悲剧意识 ,在“反省”与“解构”的艺术实践过程中 ,营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社会,在多重历史性的磨砺、催生中发生的,始终包含在国家文学大逻辑中。现代文学只有纳入国家文学整体中,其文学特性、历史特性、文学史价值才会得到显现和合理评价。现代文学纳入文学通史,会带来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双向互动和话语激活,在全球化语境中有望整理出新的中国文学话语资源,对中国文学现代化和文学学术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应该遵循当代性和现实优选原则,充分尊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中国小说的时间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间是小说艺术的一个要素 ,它是作家把握生活、进行艺术体验非常重要的方式 ;现代小说很大程度就是建立在一种新的时间观念之上。 80年代以来 ,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中国作家开始了在时间艺术上多方面的探讨 ,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线性时间 ,建立了多元的时间结构。新时期中国作家在时间艺术上的探索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即心理时间、迷宫时间和宿命时间 ,这对开拓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 ,提高它的艺术品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中国作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立足本土文化 ,找到现代中国人自己的时间意识和体验 ,创造更为丰富而独特的时间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