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文强  邓晗霖 《殷都学刊》2009,30(1):139-143
老子的"道"范畴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作为中国文学形上概念的重要源头,其对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批评发展历史来看,老子之"道"的文论内涵主要包括"文之原"、"言之极"与"神之境"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范畴的比较和考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处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关系,又是怎样从认识论进入到伦理学的.从这些考察与比较中,可以看出阳明与康德在思考上的某些联系以及二者的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当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文学理论学科中的"显学".不可否认,"西马"作为影响巨大的哲学、社会、政治、文学思想流派,在整个20世纪,乃至当前享有巨大的声誉.这种声誉源于这个"流派"对马克思的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重写".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20世纪初从卢卡契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仅就其文学批评理论来说-就表现出了从"重写"到"改写"马克思本文意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简·爱>作为女权主义的"崇拜文本",在整个20世纪女权主义批评对女性创作的评价中都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本文试对前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新女权主义及当代女权主义对<简·爱>的文学批评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此说明从伍尔芙到当今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和观点的巨大变化,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资本"和"伦理"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资本属于经济范畴,伦理可以说是属于文化范畴.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把经济和文化区分开来,出现了这种范畴区分以后,现代资本主义才有比较大的发展,一般的现代化理论都会讲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在1942年的王实味事件中已初具规模:批评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作者的政治"罪名",批评主体从独立的评判者转变为对意识形态高度认同的政治群体,在批评方法上,将政治定罪作为逻辑起点和终极结论,对批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阐释.在中共意识形态初步确立的延安时期,这种文学批评可有效清除"异己",有助于建构"清洁"和"一致"的政治话语,但它在"十七年"的延续损害了文学批评的本体功能,使"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痕迹愈益深重.  相似文献   

7.
"创作方法"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曾经将文坛上各种叱咤风云的"主义"都纳入到自己麾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批评视角。本文对"创作方法"概念的形成、它在中国的传入与应用、它的内涵演变、它的功能与阐释力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对1980年代以来围绕创作方法问题的论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就这一概念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重提"细读"的原因在于,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脱离文本细读的政治比附和随意发挥上.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反观"细读"的提出者--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则不难发现其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长期缺乏"细读"的中国文艺学界来说,在当下盛行新观念、新理论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确定"直面文本"的批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可行的细读方法和步骤,是当前文学理论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论"回应"范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戚攻 《社会科学研究》2006,126(4):115-121
"回应"作为对一类社会互动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理论规制,是基于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公民社会发展等而创造的一个新范畴.由回应派生出政府回应、社会回应和共同回应等一组关联范畴,体现了当今国际学界相关研究的一种趋势--突破政治学(公共管理)强调"回应=政府回应"的研究范式,以及上与下的互动关系即是回应的理路;而且相关范畴的建构及研究视域的拓展还表明对回应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研究有不同类型之分,并在不同类型的回应关系网络中还存在"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的理论识别及关系属性的区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思和 《河北学刊》2004,24(2):109-116
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此,有必要澄清文本细读对文学史教学的当下意义,反思细读文本与作为心灵审美的文学性因素的关系,追寻实现文本细读精神享受的“完美”境界,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种新的文学批评范式的重视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赛义德以异于主流文学批评的文学阅读和批评视点--对位阅读,对丹尼尔·笛福、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查尔斯·金斯利、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等数十位作家的经典小说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揭示出帝国主义作为一个隐形的主题与文学叙事如影相随.赛义德通过"对位阅读"独特的文本分析视角和批评策略,将那些隐匿在文学叙事主题中被压抑或被排除的若隐若现的历史背景,以及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两种对立却又相互依赖的潜藏力量进行"挖掘"和"表述",将文学、文化和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在帝国背景中显现出来,使它们得到发展、表述、扩充和批评.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文艺作品中主体建构的"雌雄同体"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雌雄同体"意识的人物设计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体现."雌雄同体"本身涵盖了"双性矛盾"与"双性和谐"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具体的小说、电影、戏剧作品的细读,比较分析了"雌雄同体"构思在不同类型创作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及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论证上的分析方法的局限,在"概念分析论"中,康德分离了本该统一处理的两个问题,即范畴的确定及其"权利"的证明,从而显现出结构上的不妥当性:在缺乏先验演绎结果支持条件下而"抢先"确认先验范畴.相反,应该适应理性批判的认识可靠性和完备性要求,将意识存在作为入手点而采取综合方法展开对悟性存在的理性分析,最终达到在整合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问题中实现对范畴的发现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话语的增殖与误读:对"民族文学运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学术探索》2007,(5):138-141
"民族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由陈铨发起。陈铨以民族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对传统末世文学、五四个人文学及普罗革命文学进行了尖锐批评,极力倡导盛世文学。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民族文学运动"曾受到左翼革命话语的种种质疑和误读,甚至被扣上法西斯文艺的帽子。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由此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批判,而文学话语的增殖效应也在这场文艺论争中得到深入体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诗学范畴,"象"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基干范畴.由于古代朝鲜与中国在历史、文化上的亲缘性关联,朝鲜诗家在诗学批评中,对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诸多诗学范畴甚至不加任何诠释地加以使用.从表面上看,朝鲜古代诗学范畴在内涵等方面与中国传统几无二致,甚至成为了朝鲜半岛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我们可以把朝鲜半岛诗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理解为,朝鲜古代诗家对中国诗学的现象学阐释,特别是对于具体诗学范畴而言.朝鲜古代诗学中"象"的范畴,就是朝鲜古代诗家对中国诗学进行现象学阐释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6.
启蒙话语是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主流话语,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中体现得分外鲜明.从这些"主题批评"中,可以看到以"现代化追求"为核心的启蒙思潮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制约,而文学批评又通过自己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新时期文学的启蒙特质,并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潜在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珊·桑塔格在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即将进入繁盛期之际表现出最早的反理论主义情绪,我们不难发现其"反对阐释"含有反本质主义意味,而本质主义与理论主义有着深刻的逻辑关联;在反理论主义之路上桑塔格并非单枪匹马,"反对阐释"不仅呼应了新左派"反文化"大潮和激进文化运动,同时提前触动和震撼了欧美理论界,对欧美之外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由于依托于民族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对于文学的审美评判转向了对于文本和创作主体的政治批判,并衍生出了具有高度规范化和裁决力的规训与惩罚功能.对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规范的文奉,主流批评家进行了干预和批判.作家依照批评意见修改文本,努力使其变得"清洁"和纯粹,并做出了检讨和自我批评,但他们并未因此而重新被意识形态话语所接纳.文学批评的规训与惩罚功能使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日益衰竭,也造成了"十七年"文学作品某种程度的相似和一致.  相似文献   

19.
李睟光的“气象论”,既包括他的性理学观即哲学思想范畴的“气象论”内涵,又包括他的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气象论”内涵,这两个方面都与宋代性理学有着直接的渊源。而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他更是受到姜夔、严羽、王世贞等中国诗论家“气象论”的直接影响。同时,他的“气象论”具有独特性,即由道及文与由文及道的双向性指向以及由人及文与由文及人的双向性指向。  相似文献   

20.
陶水平 《江汉论坛》2007,(8):133-137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