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晋王朝亡于外族匈奴刘氏,而祸端于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近几年来,围绕八王之乱爆发原因问题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一曰“大封宗室为其后八王之乱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政府在中国的黑暗统治而造成的严重民族危机,同时也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些都已为中外学者所论述和公认。此外,还有一点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那就是近代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斗争的影响,也应当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近代中国废约斗争发展的直接结果。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五四”运动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爱国知识分子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对帝国主…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 ,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 ,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4.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这一学说曾在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何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的确是我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无须疑问,但能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知行合一”说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哲学史研究中,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中,到底哪些是其精华,哪些是其糟粕,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讨的。我想就此谈点粗略的见解。一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要解决的乃是人们的认识、知识和人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春秋时期的伪《尚书·说命》第一次把知行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之后,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战线上激烈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相继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宋时期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明代王守仁  相似文献   

5.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在凉州发生了鲜卑秃发氏首领树机能领导的各族人民反晋武装大起义,史称“凉州之乱”。这场斗争历时十年,参加者众达二十余万,一度使西晋政府完全失去了对凉州的控制。其声势之浩大,对封建统治打击之沉重,在西晋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它拉开了西晋末年北方各族人民反晋斗争的序幕,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解放以来史学界却一直未曾对  相似文献   

6.
唐朝从开元盛世骤变为安史之乱的历史原因,向来是学术界很注目的一件事,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和探讨;但就其可资为鉴的深层现实意义讲,我认为还有再探之必要。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唐朝是最为隆盛的一个王朝,而“开元天宝盛世”又是这个盛朝的最鼎盛时期。文史学家以“初、盛、中、晚”界分评定有唐三百年的发展状况时,毫无疑问的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盛唐”。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盛唐盛世,却爆发了危及唐朝统治,至少是结束盛唐气象的“安史之乱”。这盛世危局的骤变,不但向历代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也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  相似文献   

7.
五谷、五种之五,古今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是实数,即指具体的五种谷物。利用出土的简帛材料,并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五谷之五一般是虚指,即泛指多种谷物,后之注者往往作定数解,失之。  相似文献   

8.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生的“玄武门之变”是唐代政治史上的著名事件。对于这次军事政变,旧时史家认为“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而建成、元吉嫉功妒能,妄图加害世民,世民被迫自卫,“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近代治史者也大都因袭这一说法,认为“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对本身来说是必要的自卫,对国家来说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其实,细加考查,这场政变的性质似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正> 对唐初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历来多有评论。近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我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与李渊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一、李世民与李建成间矛盾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在电视剧和游戏中,人参都是作为最珍贵的保命药材存在,无论是民间传言吃一根人参须就能救活一条人命,还是电视剧中所刻画的成精的人参,无一不是对人参所具备的强大功效的描述。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正是因为其无论是药用价值还是养生价值都是数一数二的,我国自古以来就将其当做灵丹妙药,在现代医学的验证下,人参的确当得上百草之王的名号。  相似文献   

11.
凉州起义失败了,但秃发氏部落并未被消灭。树机能死后,“从弟务丸立。死,孙推斤立。死,子思复鞬立,部众稍盛。”思复鞬死,其子乌孤立。当时割据河西的后凉王吕光(原苻坚部将)遣使授秃发乌孤为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  相似文献   

12.
战争的原因多种多样,有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等;范围也十分广阔,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到文化等领域。但是,就国与国而言,发生战争的潜在根源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寻求利益和权力之间的平衡。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或称权力)发生了相对变动,必然会导致利益诉求的变化,并打破原有的平衡,这期间最容易导致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13.
朱忠良 《东岳论丛》2012,33(4):39-42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物”是实践.实践之所以能够充当此“物”就在于:具体的实践内在蕴涵主观性和客观性;新唯物主义之“物”的涵盖范围因具体实践而获得极大扩展;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实践中的相互作用是新唯物主义完成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结果大于原因”──因果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大于原因”──因果问题新探林德宏原因与结果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哲学家已作了长期的研究,似乎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已相当成熟了。但我们如果对因果性作比较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是原因与结果的‘内容”是否相等或...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湖南“自治”首举往往归结为抵制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和提防外省军阀争夺地盘,力图自保。实则不然,湖南“自治”首举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引起社会思想舆论误导;群众心态的普遍趋合性,形成一种错误“共振”;少数先进人物(如毛泽东等人),奔走倡导的真“自治救国”方案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许龙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者大多根据汉代许慎对“美”字的注释,认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最早发源于味觉体验,这似乎已成定论。近来,我依据有关古文字资料,重新考查甲骨文、金文中“美”字构成,感觉到“羊”与“大”合成“美”有更为复...  相似文献   

18.
1990年春天,淘金农民在湖北省郧县五峰肖家河处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计有铜二件,铜鼎二件,铜缶二件,铜盘一件,铜一件,铜剑一件,铜箭簇三件,玉鱼二件,总共器物十四件,铜器纹饰主体以蟠螭文带和细密的蟠纹带组成,上下边缘以陶索纹界之。铜鼎深腹高腿,三足细高,中部向内弧,足尖外撤,足跟饰浮雕兽头。这里原是春秋时代麋国都城所在地,古称锡穴,因此认定这是一座春秋麋国贵族古墓。在一个青铜篮的上盖和下底均有铭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张亚初先生辨识,上盖铭文是:“缰王之孙叔姜,自乍食,其眉寿无…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而收”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人们把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乘胜而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得中国“不败而败”的原因归于它一贯坚持的投降卖国方针的恶果。但是笔者在着眼于中法越南战争的同时,着重通过对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的考察之后,认为:清政府采取乘胜而收”的对策,是经过努力抗争,并鉴于当时国内、国防各方面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