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其基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在新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党十六大以来理论的创新成果,科学认识和把握求真性、本土性、创新性、系统性及前瞻性等基本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进程,更好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2.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不断夯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相信和依靠人民的群众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代表人民的权力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策观,作决策、定政策,自觉地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福祉的历史。解放民生、探索民生和发展民生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始终。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民生建设,表现出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保障与发展民生以及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样鲜明的特点。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民生建设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通过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基础;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民生主题,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坚持民生改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漆晓玲 《社科纵横》2011,26(4):117-121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中国工业化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发展,经历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工业化阶段、改革创新的现代工业化阶段和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光辉历程。其成功启示在于坚持科学理论和改革创新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统一,使中国工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2):14-17
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之后,邓小平通过对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研究和世界形势的分析,指出改革开放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而改革开放要取得成功必需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既要胆子大,也要步子稳,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6.
团结奋斗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随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群众史观和历史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依靠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定了新生政权;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新的伟业。要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精神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坚持凝聚最大合力不懈怠,坚持接续奋斗不松劲,从而以新的更大的团结奋斗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普及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改进学风,采取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高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旗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观。 一、人民创造历史是邓小平群众观的基 础和出发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了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现代化。我们党作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建设必须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改革创新,始终做到与时俱进,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社会兴起的本质要求,是高新科技革命的迫切要求,是革除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是跻身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快理论和观念创新、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突出机制和程序制约、促进载体和措施更新,进一步提高党的主体素质和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运作机制,努力实现党的意识形态科学化、队伍素质时代化、运行机制民主化和执政方式法制化,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现代化水平,始终保持反映时代特征的先进性,更好地肩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6):6-8
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坚持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错误的政绩观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员干部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才能切实解决好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怎么创造政绩的问题,真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