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新唯物主义,其基本内涵实际上是价值与人、历史与人以及社会与人的统一。也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又分别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深刻的价值哲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主义与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符合“当代中国”“大众”的要求,代表“当代中国”“大众”的根本利益。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但在对什么是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这一问题的回答上,“人学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是主体性的历史观与“无主体的”历史观的对立。我以为,透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中出现的这两种理论偏向,对于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本文在此就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中的内在逻辑冲突发表一些初步的见解,以期能够促进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张恒山 ( 1· 4)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陈先达 ( 4· 4)哲  学当代中国哲学 :从对话走向创新 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使命赵剑英 ( 1·1 0 7)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功能陈学明 ( 1·1 1 2 )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  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韩东晖 ( 1·1 1 6) 中哲、西哲、马哲互动与建立中国  新哲学彭永捷 ( 1·1 2 0 ) “道”与“逻各斯” :中西哲学  对话的可能性张廷国 ( 1·1 2 4) 中西方人类中心论的比较与对话白 奚 ( 1·1 2 8)从科学技…  相似文献   

5.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 ,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精神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当代中国学术界所力图建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本体论”、“实践一元论”也都是奠基在对此问题的本真回答之上的。精神活动的本质问题是发展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方世南同志在《求索》1988年第2期上的文章,从精神活动应被认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念中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发展”等等 ,既是这一社会发展理念之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典型体现 ,同时也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有关人的问题的提法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8.
贾孟喜 《学术研究》2001,(10):27-29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院、深圳市社科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于2 0 0 1年 5月 2 6— 30日先后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召开 ,来自全国的 4 0多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提交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解这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前提性问题。在当代应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呢 ?俞吾金指出 ,长期以来 ,人们是以“前康德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 ,对…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是整个 2 0世纪尤其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极为关注并不断探讨的问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去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更是当代中国人孜孜探索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由刘怀玉、张锐、王友洛等撰写的专著《走出历史哲学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沉思》(该专著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大主题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成果形式 ,2 0 0 1年 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结合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卢卡奇的自然———历史观问题翁寒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问题研究中,如何评价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论者在充分肯定该书对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面目的贡献的同时,又说该书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即所谓“自然主义与...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要着力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包括理论的通俗化、宣传普及化、内化、转化.通俗化是前提,宣传普及化是中心内容,内化、转化是目的,其中,内化是解决信仰问题,转化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汪信砚提出,要实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必须突破对学术的纯形式主义理解,特别是要突破那种对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现实关系的狭隘看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注重从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真正的内容”。如果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理解为“政治”,让它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那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本身就会受到挑战和质疑。樊志辉认为,马…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  相似文献   

14.
·关注当代学术元问题·中国哲学范式的反思与前瞻 (专题讨论 ) (主持人 :王中江 ) 1·5  中国哲学 :对话与建构 (杨国荣 ) 1·5  转变中的中国哲学范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 (王中江 ) 1·7  “中国哲学”和“Philosophy” (胡 军 ) 1·10   2 0世纪中国哲学的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 (李翔海 ) 1·14关于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 (上 ) (刘士林 ) 1·18“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吴 炫 ) 2·14对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 (下 ) (刘士林 ) 2·2 0制约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发展的两大问题 (朱寿桐 ) 3·5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与重写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当代中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并阐明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也是宗教学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指导中国宗教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从信仰的意义上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荆学民(山西师大)、李旭炎(南开大学)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性品格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理论使共产主义信仰以其为“桥梁”或“中介”,真正地切入了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之中,从而使共产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断地、真正地转化成一种运动。不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割裂开来,把它自身理解成一种孤立的或完整的“信仰”,而应把它置放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整体信仰的内在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内蕴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邓小平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历史观。邓小平历史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 ,“生产力决定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核心内容 ;“特色道路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本质特征 ;“人民主体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本立场 ;“历史辩证法”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灵魂 ;“历史评价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道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表明,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在其“费尔巴哈派”阶段上,存在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因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占有过主导地位,而在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因素成为“弃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的自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一、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两种不同理解,即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建立了历史观之“体、用”架构,亦即历史观之本体与运用的价值取向。中国中古史观以“天命观”为体,以儒家伦理观念为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体、用”演化: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体,以阶级斗争学说为用;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体,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为用;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江泽民以唯物史观为体,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用。对“三个代表”思想的阐释。江泽民历史观的方法论——系统的方法。江泽民历史观之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知识背景。江泽民历史观、历史思想之社会实践: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推进中华民族新一轮的伟大复兴;关注并引导中国史学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以史为鉴;用其唯物史观的“体、用”架构理论来分析、解决现实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