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晓虹 《老年世界》2007,(17):17-19
问一问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手绢是做什么用的?回答不上来或者对手绢全无印象,对他们来说不足为奇。再问到菜篮子,他们就更不清楚那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当年经常用来从市场上采购油盐酱醋和瓜果蔬菜的必备用具了。  相似文献   

2.
公母寨是鄂西利川县最偏远的一个土家族乡镇。  相似文献   

3.
安宁 《金色年华》2007,(11):40-41
陶是小我4岁的弟弟,同是80年代生人,他却与我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又有着如此迥异的个性与态度。外人常说,陶的青春,犹如一个劣质的瓷器,是被烧铸坏了的,不只模样灰暗丑陋,敲击一下,声音,亦是沉闷散淡。而我,在世俗的评价标准里,当是那精致华美的苏州细瓷,摆在桌上,会蓬荜生辉;轻轻触碰,则有珠玉相撞的美妙清泠之音。  相似文献   

4.
安宁 《金色年华》2008,(12):28-29
陶是小我4岁的弟弟,同是80年代生人,他却与我,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又有着如此迥异的个性与态度。外人常说,陶的青春,犹如一个劣质的瓷器,是被烧铸坏了的,不只模样灰暗丑陋,敲击一下,声音,亦是沉闷散淡。而我,在世俗的评价标准里,当是那精致华美的苏州细瓷,摆存桌上,会莲荜生辉;轻轻触碰,则有珠玉相撞的美妙清泠之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掀起了崇尚阳刚气质的风潮,这股风潮也席卷了文坛,本文从文学作品中的背景、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审美等几个方面来品析这一时代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刚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某年腊月十三的晚上,人称小年夜,我们一家人围桌大啖囤积的蛋白质、脂肪和饮料。  相似文献   

7.
张贵 《老年世界》2008,(9):26-26
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用当民办教师时积攒了三年的工资,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这辆“老飞鸽”,是我家近30年来唯一的交通工具。我骑着这辆“老飞鸽”,曾下地种田、外出探亲、接儿送女、买米驮面。只要一跨腿,半天工夫就可轻轻松松地走百八十里。它为我应急解难,化忧为喜,与我有着深深的情缘。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80年代,首都钢铁公司为了扩大发展,已经把目光投向国际。  相似文献   

9.
日本房地产泡沫是怎样形成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为什么会衰退?这个问题就如同日本为什么会成功一样是个吸引人的话题。在七嘴八舌的争论后,人们几乎一致认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越吹越大的房地产泡沫,是把日本经济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0.
想起古华     
柯云 《老年人》2008,(3):27-27
作家古华和我是文友,我们曾密切交往了很长时间。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出国定居后,我们的联系就完全中断了。但我经常想起他,经常翻阅他给写我的信件,或是读读他的《芙蓉镇》等作品。  相似文献   

11.
靠着向舅舅借贷的5万元,刘天和以冷冻空调事业创业。1980年代带领公司转型,往半导体厂房营建发展。正处于事业颠峰之际,刘天和却罹患大肠癌。在数度与病魔奋战的治疗过程中,瘦到皮包骨头的他深刻体悟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却因此发现真正无毒、有机的食材取之不易,尤其是最适合病患的食品——鱼肉,  相似文献   

12.
真子 《现代交际》2006,(7):10-11
60、70、80年代.三代人构成了现今职场最美丽的风景。“6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压力;“80年代”自言辛苦,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误解;“70年代”呢?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的夹缝中寻求发展,他们也很无奈。  相似文献   

13.
每一代人的手里都有过一手好牌,那就是他的青春。但并不是每一手好牌都能打出最大的价值,很多时候,好牌砸在自己手上了,或者干脆就自我牺牲成就了别人。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个人梦想曾经被人造神话和宏大叙事的光焰所覆盖,70年代出生的人,则始终在类似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之类的永恒二元张力中受到撕扯,备感焦虑,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青春已飘然远去。  相似文献   

14.
骆潇  马腾跃 《职业》2008,(12):76-77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在变,生活在变,关于职业的一切也在变化。我们以十年为跨度,截取了分别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工作的五位职场人士的工作片段,挖掘出三十年特有的职业记忆。回味职业的变迁,兴味盎然,又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的某一个夏天,埃克·巴蒂斯塔站在智利境内海拔4000米的沙漠上,心潮澎湃。 他的手里攥着一摞厚厚的报表,那上面写满了关于这片沙漠的考察数据——在这看似一片荒芜的沙漠之下,躺着价值50亿美元的金矿和银矿!  相似文献   

16.
云建 《当代老年》2007,(10):16-17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哪里不平哪有我……”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济公》红遍大江南北。手摇破扇一把、好事做遍天下,游本昌扮演的“济公”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亲戚     
我的美国亲戚赶上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第二次出国潮,先留学后移民,拖家带口“洋插队”,羡煞时人眼球。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为迎合国人心态,印象中从那时起直到如今,影视剧反映的海外亲戚形象,无一不是洋味儿十足、衣锦还乡、一览众山小的“范儿”,而我的美国亲戚却像从越南、老挝、柬埔寨回来似的,吃相不雅。  相似文献   

18.
耕砚藏趣     
里强 《老人世界》2011,(10):44-45
我玩赏端砚,纯属偶然。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与同学到广东肇庆游玩始识端砚。在上鼎湖山的山道两旁的摊档中,看到不同款式的砚台,虽不知道那些讲究,但很喜欢。下山的时候买了一方巴掌大的把玩。  相似文献   

19.
骆潇 《职业》2013,(6):4-7
从食堂里一名普通的炊事员成长为焊接技能大师,许多人都说,马晓东是幸运的,因为他总能与机会"撞个正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焊接要三年才出师,但他学了一年多就接连被推荐去参加中压焊工和高压焊工的考试;他曾是传统用人体制中所谓的"农民合同工",却有贵人出手,想尽办法从严丝合缝的电力系统中为他要到了一个正式名额;出国打工,即使没有焊接的活儿了,大老板也舍不得"放"他回国,主动提出要帮他申请新加坡永久居留卡……当然,人们会看到在这些幸运背后,是马晓东高超焊接技术的魅力使然。  相似文献   

20.
同样一个最朴素的关于“好人”的故事,80年代生的孩子觉得像在听一个神话,陌生而诧异;而 60年代生的人则觉得像是在回味一部小津的黑白电影,有一种怀旧的温暖与惆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