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泽民主席今年7月5日至9日在新疆考察期间,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和组织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他对民族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以及全面深入地开展反对民族分裂斗争,都作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这对我们维护新疆政治稳  相似文献   

2.
《新疆社科论坛》2009,(4):F0002-F0002
2009年7月29日上午、8月13日上午和8月27日下午,自治区社科联连续举办三场自治区社科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学术报告会。一百多名来自自治区社科界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大厦济济一堂,聆听了专家的报告。  相似文献   

3.
民国历届政府反对分裂、维护对西藏主权的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孙中山、袁世凯及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等历届民国领导人及中央政府坚持维护对西藏主权的斗争,有力地驳斥了境内外分裂势力编造的民国以后"西藏独立"的种种谬论,证明西藏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梁基毅 《南方论刊》2007,(2):91-91,104
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迹,名闻遐迩广为人知,而他的孙子冯盎将军遵循冼夫人的教导,把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路线发扬光大,功绩卓著却鲜为人知,也甚少宣传。而冯盎的政治思想与为人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根据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的遗稿<美国历史通论>第九章整理而成.作者深入阐述了美国在19世纪中叶经历的由联邦危机、分裂与内战到统一和南部重建的巨大历史事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率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立足新疆区情,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面对境内外"三股势力"的猖狂进攻和破坏,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方针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在全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地树立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2)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有了高度统一的认识;(3)对"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坚决采取"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措施,始终保持对敌人的高压严打态势;(4)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5)积极做好民族工作,大力维护民族团结,为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6)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前提下,制定并坚持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制渗透、打击犯罪"这一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7)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牢了社会稳定的根基;(9)坚持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真正凝聚了民心;(10)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强反对"三股势力"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民族分裂主义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是维护新疆稳定、反对民族分裂最根本的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关系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任务;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事关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是维护新疆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的治本之策;广泛发动各族干部群众,依法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兵团是新疆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根据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的遗稿《美国历史通论》第九章整理而成。作者深入阐述了美国在19世纪中叶经历的由联邦危机、分裂与内战到统一和南部重建的巨大历史事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今天,科学的评价、批判地继承王阳明的事功和学说,对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已渐次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试就王阳明其学其功对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贡献,作一个简要的论析.  相似文献   

10.
赵永伦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64-168
西藏地方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英俄两个殖民强国不断侵略西藏,挑拨西藏地方与清廷的关系,企图否定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阴谋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出现了危机.清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对西藏的领土主权,并进行了艰难的斗争.其中,清政府反对英俄分裂西藏的斗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对于维护国家对西藏的领土主权、防止西藏地方从中国分裂出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分裂主义及其活动,是当前影响新疆稳定大局的主要危险。这个判断,已为近一个时期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猖獗的反革命活动所证实,是完全正确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是新疆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这场斗争是长期的,有时还是很激烈的。我们的同志对这种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牢固树立长期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不少论著都认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大土地所有者,或日大庄园主;认为由于大庄园主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被中央政府染指而支持藩镇割据,使得这种局面得以维持和发展。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认为,那些投身军戎成为职业雇佣兵的破产农民和流氓无产者才是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但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大土地所有者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尚未具论。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并对以前的观点作若干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3.
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西沙军民,踏平南海的惊涛骇浪,以他们满腔的热血和威严的火炮,为我们譜写了一部光辉的战史。这部战史,“全世界,齐注目”,豪情似烈火,字字如钢铁。张永枚同志怀着对西沙英雄们的无限崇敬和热爱,投入“炮声隆,战云飞”的西沙战场,为我们发来一张胜利的战报,唱出一部英雄的诗篇。读着《西沙之战》,我们的心潮随着南海的波涛而起伏;我们的视线被引向那美丽富饶的西沙。只见在南海汹涌的浪尖  相似文献   

14.
面临新世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周边环境,在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政治、军事斗争中,要取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保障。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强化国防意识,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并举,强国,富民,安天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秦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曾有过四次分裂时期,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 南北朝时期(公元317—589年);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和南来西夏金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四个时期横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构成了统一与分裂交替演进的历史脉胳。在这个发展脉胳中,中国始终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阶段。显然,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运行和相互作用,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此,分析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条件和原因,必须同中国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结构和特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发表了王滋源《杜甫<喜雨>诗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吗?》的文章,认为,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喜雨》诗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杜甫所言之“洗”,“是‘雨洗娟娟静’之洗,是‘一洗苍生忧’之洗,而不是清洗什么‘盗贼’”。愚见以为,王滋源的看法却恰是“站不住脚的”,而郭老认为“滂沱洗吴越”就是杜甫希望痛洗农民起义军的意见才是正确的。何以见得呢?王滋源首先是从农民起义的范围,对郭老的解释进行反驳的。他对“吴越”的理解太拘泥了。所谓“吴”或“越”,在诗  相似文献   

17.
杜甫《喜雨》诗是反对农民起义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出版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在介绍杜甫时,提到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并加以分析,对此,我基本上表示赞同。说明中还提到:“他(指杜甫)反对袁晁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诗句‘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最清楚不过地说明杜甫并没有超越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唐诗选》上卷,第218页)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5,(6)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而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则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和统一的成功与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性集体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受到诸如民族政治地位和群体规模,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的属性,民族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族际交往状况,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量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应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弱化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这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行役”不是“旅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为生活所迫,抱病携家远行,从秦州前往同谷。道路艰险,饥寒交迫,诗人在《赤谷》一诗中写道:“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前人论及此,尝有“苦语每为废读”之论。冯至说:“我们读  相似文献   

20.
毋庸置疑,冯国璋曾经充当过清王朝和袁世凯政权的“功臣”,参加过屠杀义和团和镇压辛女革命及“二次革命”的罪恶活动,然而在清末民初新旧思想斗争激流的波及下,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他的思想也在逐渐地由维护帝制转变为拥护共和,其表现则为促使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平靖张勋复辟叛乱,其言行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史学界对段祺瑞“三造共和”评议论争不已,而对在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斗争中较段棋瑞更为有影响的冯国璋却无人问津。为了还其历史的原貌,撰此拙文,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