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浸渍、水热还原方法制备的Ru-Pt/AlOOH催化剂,以水作溶剂,用于丙酸甲酯催化加氢制备丙醇反应.考察了催化剂中金属担载量、溶剂体积、反应时间、温度和氢气压力对丙酸甲酯转化率和丙醇选择性的影响.在180℃、氢压5.0 MPa条件下,反应6 h,丙酸甲酯的转化率达到89.1%,丙醇选择性为97.8%.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8-萘酰亚胺为荧光团、亚胺基为质子受体、4-位长链烷基氨基为极性敏感基团合成了对极性和质子敏感的荧光探针。研究了探针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光谱性质,探索了酸以及有机溶剂如甲醇和乙腈中水含量对探针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极性及酸含量明显影响化合物的光谱性质;在乙腈中微量水的存在使得化合物的发射波长显著红移、荧光强度急剧降低,为乙腈中微量水的检测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分别合成了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聚乙二醇400和聚乙二醇600的二苯磺酸酯.用FTIR,1HNMR,UV-VIS光谱和TLC色谱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产物进行了溶解性能及结晶分析;测试了反应物料配比、反应温度、时间以及滴加方式对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苯磺酰氯为磺酰化试剂,吡啶为催化剂,氯仿为稀释剂,反应物料的摩尔比为甘醇∶苯磺酰氯∶吡啶=1∶2∶4,反应温度控制在8—10℃和16—18℃,反应进行8—10h基本完成,转化率在72%—81%.以吡啶为催化剂和溶剂,反应物的摩尔比为甘醇∶苯磺酰氯=1∶2,反应温度为8—10℃和16—18℃,反应进行6h基本完成,转化率为60%—69%.滴加方式对反应转化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多级流态化反应器中进行气体一步法制低铁无水硫化钠的中试试验,分析了反应温度、时间、气相流量和硫酸钠颗粒直径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640℃~650℃时硫酸钠转化率达到最大.反应时间在60~80 m in以上可保证足够的转化率.气相流量和硫酸钠颗粒直径对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柑青醛直接水合制备新铃兰醛反应过程。采用CT-500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工艺开发中,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考查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溶剂用量、醛水比等)对产品合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条件为温度85℃,反应时间24 h时,柑青醛、水、异丙醇的质量比为1∶1.5∶4.5,反应流率为0.368 m L/s时,柑青醛的转化率达76.95%,新铃兰醛的收率为73.72%。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α—苯丙酮酸的合成方法,以八羰基二钴为催化剂,主要研究了温度,CO压力,溶剂极性和苯环对位取代基对氯苄双羰基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咪唑鎓盐,研究了该双眯唑鎓盐催化苯甲醛合成苯偶姻的安息香缩合反应,考察了溶剂,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碱的用量及不同底物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咪唑鎓盐3能有效地催化苯偶姻缩合反应,且反应的最佳条件:温度为60℃,催化剂用量为2mmol%,50%NaOH/H2O(4.0equiv.)作碱、THF作溶剂,化学产率最高可达75%.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曙红化甲基蓝这种生化剂染料的吸收光谱及其特征参数,同时对其荧光光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曙红化甲基蓝在可见光区域内单分子吸收光谱基本是相似的。其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特征吸收峰在520~660nm范围之内,其值随着溶剂极性增加而略向红移。同时发现这种物质即使在极性小的溶剂中也无二聚体的形成,是很理想的光敏剂;另外通过对其荧光光谱的研究,找到这种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吸收波长,从而测得其荧光量子产率1。  相似文献   

9.
采用Th inh法对甲苯和间戊二烯为原料合成2,6-二甲基萘过程中烷基化、环化、脱氢及异构化等各步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验证了其在热力学上的可行性,并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各步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和平衡常数,得出热力学条件下各步反应的最佳条件。通过分析认为将脱氢和异构化两步耦合为一步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酸碱中和法制备了一系列Dawson 型磷钼钒过渡金属盐MH6P2Mo16V2O62(M=Mn、Co、Ni、Zn),用IR、TG、XRD 对杂多酸盐进行结构物相分析,并将其用于苯氧化制苯酚的反应中,系统考察了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类型及用量对苯羟基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395 g(5 mL)苯在催化剂NiH6P2Mo16V2O62 用量0.176 g,溶剂乙腈25 mL,10 mL30% H2O2,65 ℃条件下回流反应6 h,经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苯的转化率达到47.3%,苯酚选择性为91.69%。  相似文献   

11.
从底物的结构、亲核试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以及反应液温度和离去基因的难易程度讨论Rx型化合物二类反应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一定的试验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催化剂、溶剂、碱中和剂、相转移催化剂、三苯基膦加量对氯苄单羰基化和双羰基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指出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选择可以改变氯苄羰基化反应产物的分配 .并对羰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 .  相似文献   

13.
手性铱配合物催化苯乙酮的不对称氢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手性双胺双膦铱配合物为催化剂研究了苯乙酮的不对称氢转移还原反应,45℃下反应,在苯乙酮、铱配合物、氢氧化钾的摩尔比为5000:1:2时,仍能得到51%的转化率和66%的ee值.讨论了各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钌多氧化物作为均相CO加氢催化剂前体,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釜式CO加氢反应,主要产物为低碳烷烃。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时间,合成气比(H2/CO)和溶剂对CO转化率以及产物分布均产生影响。根据原位红外对反应的监测结果,提出了钌多氢化物均相CO加氢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环反应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不受溶剂极性的影响,也不受酸、碱催化剂或引发剂的影响,反应是借助于热或光将能量传递给反应物而发生的.在整个反应历程中,不产生离子或自由基中间体,反应中旧键和新键的轨道形成一个环状过渡态,然后同时发生旧键的破裂和新键的形成.周环反应包括: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键迁移反应等.Woodward-Hoffmann在1965年创立了周环反应的立体选择规则,一般教科书都以π电子数和反应条件的关系来表示其立体选择规则.例如:电环化反应选择规则是:环加成反应选择规则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易直接看出其中的关系,因而只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本文以π电子数与前线轨道(FMO)的HOMO(最高占有轨道)、LUMO(最低空轨道)的能量及对称性和反应条件三者的关系中得出一种较为直观的表示方法,易于判断和掌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氨基、硝基取代及β-吡咯取代的四苯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讨论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及所用溶剂的极性对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MP2/6-31+G(d)和B3LYP/6-31+G(d)理论方法研究了5-氟胞嘧啶水解脱氨基生成5-氟尿嘧啶的反应机理.确定了两条脱氨基反应途径:五步反应机理(途径A)和两步反应机理(途径B).并利用自洽反应场极化连续模型(CPCM模型)在气相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反应体系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溶剂化效应,结果表明溶剂水有利于降低两条反应途径速控步骤的能垒,但由于在气相和溶液中两条反应途径均涉及较高的能垒,因此5-氟胞嘧啶利用这两条途径进行脱氨基反应都是不可能的,从而强调了脱氨基酶的重要作用.该结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取代氟原子和水溶剂对这个重要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过氧化氢为氧源,过氧化磷钨酸盐为催化剂,在水相/有机相两相体系中进行有效的双环戊二烯环氧化反应,避免了用过酸法造成的废酸对环境的污染及环氧化合物的酸性开环。对比了3种不同的季铵盐与磷钨酸制成的催化剂、溶剂、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对双环戊二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制备双环戊二烯二环氧化物的最佳条件:以十六烷基氯化吡啶与磷钨酸制成的催化剂为相转移催化剂,其投料量为:催化剂∶双环戊二烯=0.004∶1(摩尔比),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H2O2(w=0.5)为氧源。  相似文献   

19.
选择水、乙醇作为助剂,利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在气固流化床中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采用FT-IR、TEM等多种手段表征了HMDS对纳米SiO2的改性效果。水和乙醇的引入能有效提高HMDS对纳米SiO2的改性效果及纳米SiO2的疏水程度,改善其在有机相中的分散性。极性小分子助剂在HMDS改性纳米SiO2中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水可以促进HMDS水解,又可以补充纳米SiO2的表面羟基;乙醇一方面与纳米SiO2发生酯化反应,另一部分作为分散HMDS的溶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番茄酱基质对30种有机磷农药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影响。制备两种不同的校准曲线,即溶剂标准曲线(SC)和番茄酱基质标准曲线(TMC)。用两种不同的校准曲线对同一采集的数据计算线性范围、相关系数、线性方程、检出限、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并对两种不同的校准曲线的结果进行了t检验。30种有机磷农药番茄酱基质标准曲线(TMC)的相关系数优于溶剂标准(SC),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久效磷的检测限,番茄酱基质标准曲线(TMC)低于以溶剂标准曲线(SC)。两种不同的校准曲线计算的回收率都符合70-120%的一般规定,而只有以番茄酱基质标准曲线(TMC)计算的回收率符合2002/657/EC中70-110%的规定。实验结果表明,存在基质增强效应,基质增强效应的产生与有机磷农药的分子结构有关,含有和键的有机磷农药倾向产生基质增强效应。甲胺磷等极性农药在番茄酱基质溶液中无拖尾,峰形良好。有必要制备番茄酱基质标准曲线(TMC),以减少甲胺磷等极性农药的基质增强效应。P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