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一代学术大师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作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生命史可以概括为“志在富民,行行重行行”。因为他毕生致力于“从认识中国到改造中国”,并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社会。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第一次深入中国社会,就从少数民族地区入手,将少数民族问题作为他社会调查研究生涯的起点。作者徐平教授是费孝通先生培养的唯一从事“边区开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在这篇我们特约他专门为我刊撰写的回顾费老民族研究思想的文章中,展示了一代学术大师“志在富民”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为缅怀费孝通先生对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由国家民委主办、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民族研究70周年座谈会”10月10日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书面讲话中指出,费孝通先生一生经历的90多年,正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变革时代。费孝通先生不仅是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人,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活跃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贡献出了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方面的杰出智慧和研究成果。他说,费孝通先生始终把个人的研究紧紧贴在国家发展的脉搏和人类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徐平 《民族研究》2006,1(2):47-56
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大通道,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之后,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通道被重新激活,成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民族走廊的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就民族走廊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这个研究仅仅囿于国内的民族走廊,而没有从走廊更进一步延伸到丝绸之路这个国际大通道上。本文试图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将国内的民族走廊研究与国际的丝绸之路研究整合到一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的大背景下,讨论这两个密切相关的论题。  相似文献   

5.
西北民族走廊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随后,费孝通从边区开发的角度,为西北民族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性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包含多个层次、跨涉不同区域的西部发展战略构想。这既是对西北民族走廊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东西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走廊"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既是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迁徙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带的交汇地和焦点区。因此,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民族走廊"概念的基础上,对"西北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地理及历史文化特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先生就南岭走廊提出的民族研究的路线图是南岭民族走廊要展开综合性调查,不仅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渊源,还要对相类似的山居民族进行比较,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差异问题,以及汉族在这个地区的作用问题。而在此之前,南岭走廊研究早在唐汉时期就已经有一个自在研究阶段,在中华民国时期进入了自为研究阶段。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才真正进入自觉研究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民族研究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本文主要从费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工作梳理他的民族研究脉络。费先生在清华开始学习人类学专业,随后开展广西大瑶山调查,1938年留学归国后在云南继续开展农村调查,介入"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建国后参与政府组织的"民族识别"工作,改革开放后遍访少数民族地区,思考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并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中国民族史和今后的民族关系发展提出了一个宏观理论框架,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认可。费先生的民族研究探索和心路演进,为我们今后的民族问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那段沧桑的日子里做了许多事.1935年夏天,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一同前往广西大瑶山研究瑶民生活,到冬天,在山里遭遇不幸,王同惠未获生还,费孝通负伤,在广州治疗之后,1936年夏天借养病之机在家乡调研.该年秋天,费孝通把所获材料带到英国,在马林诺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名作<江村经济>.1938年,费孝通取道西贡进入云南,得到中英庚款资助,在该地开始研究工作,在"魁阁"创办社会学工作站,致力于"类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先生的<美国与美国人>以"访外杂写"的方式记录了他1943年访美期间对美国的印象.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个中国人类学家描写的美国.显然,这个人类学家既不是那个"怀着对野蛮民族好奇心"的人类学家,也不是那个"接受殖民主义资助并为统治服务"的人类学家,更不是那个"试图在原始民族那里挖掘批判当今西方世界的素材"的人类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正>诸位,众所周知,谷苞先生青年时期即是西南联大"魁阁"成员,从滇至陇,1949年参军抵达新疆。他长期从事从南到北民族地区田野调查,同时与时俱进,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性与民族团结研究;是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作出主要贡献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首先简要回顾了客家的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然后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对客家研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还探讨了全球化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将1935年瑶族调查作为费孝通先生学术生命的开始,那么,直到先生逝世,其学术生命持续了将近70年。然而,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的影响,他失去了23年宝贵的本来可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所以,先生将"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开始的学术研究视为自己学术上的第二次生命(费孝通,2000)。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近年来,藏彝走廊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该区域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由于频繁的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所造成的民族边界的模糊性等现象均具有极高的民族学、人类学及民族史研究价值。费孝通先生之所以将之称作"藏彝走廊",很大程度还因为藏族与彝族是今天此走廊中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代表性的民族。故而,藏族及其文化在藏彝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6.
公元2005年4月24日22时,国际杰出的人类学家,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费孝通教授溘然长逝.山河恸泣,大地无言,乾坤肃穆.送别一代宗师离我们而去.费孝通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我们也为失去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和导师而悲痛.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际人类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回顾了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探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据国际人类学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人类学一级学科的建议,以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三科并列、互相交叉、各得其所、努力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共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1984年以来,费孝通12次到甘肃考察,2次到青海考察.在西部大开发的适当时机,他进一步思考和研究西部民族社会的发展路径,通过对甘青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详细考察和理性认识与思考,提出了有别于苏南、温州、珠江等内地社会发展模式的多种甘青民族社会发展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费孝通对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考察与构想的理论基石,探讨其对甘青民族社会的研究理路,从而整理出费孝通研究甘青民族社会发展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4,5(6):63-71,114-116
李绍明先生对“武陵民族区”的阐释,界定了一个内涵清楚的民族学概念,是对费孝通先生“板块与走廊”学说学科特征辨识后,做出的新的学术阐释,是对民族走廊学说的丰富,不是回到区域民族学“封闭”研究的传统思路,而是观照于武陵民族区“这一个”民族区域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定地域文化研究的民族学理论。《彭水县志》的相关阅读,即能意识到武陵民族区“不被‘整合’的向心力”的事实存在。  相似文献   

20.
抗战期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昆明报刊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一"与"多"之间的理论争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支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为抗战大业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的理论观点,则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观是一脉相承的,更具学理意义.民族理论的争鸣,同时拓宽了民族史研究范围,一定程度推动了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