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迎 《东岳论丛》2012,33(5):31-34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极富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集中的体现在他对理想形象的执着的追求上。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 :“勇气是海明威的主题 ,是使人敢于接受考验的支柱 ,勇气能使人坚强起来 ,去迎接那看起来是难以应付的现实 ,勇气令人敢于喝退大难临头的死神”。海明威笔下的理想形象就是所谓“硬汉” ,一个“生来并不是被打败的 ,你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① 的英雄。海明威毕生的创作有两大主题 ,一个是勇气 ,一个是死亡。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斗争 ,当死亡临头时向着死亡直冲过去 ,誓与对手同归于尽。在海明威的作品中 ,几乎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为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不仅开创了一种清新明澈的文体,以“冰山原则”使作品产生无穷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诸多百折不挠的硬汉子,同时也是一位现代悲剧艺术大师。他的小说大多涉及死亡、战争、暴行、绝望等一类主题,显示出作家本人对人的存在、命运、归属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海明威是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甚至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悲剧”,“所有的故事,如果讲得够长,都以死亡结束。”沃特·威廉斯曾经更加明确地指出:海明威认为,由于种种缘由,人生来就注定要失败———因为…  相似文献   

4.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反战题材小说.评论家普遍认为它是体现海明威最高成就的小说.它深刻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争现实,揭示了人们被战争无情摧残的命运.在小说中,作者以"雨"为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主背景,成功地描绘了令人难忘的"雨"的意象,烘托了主题,显示了独特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和特色.本文主要从象征角度来解读其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一篇重要的短篇小说,但是关于它的评论文章不是很多,而且没有一篇是从标题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入手的.海明威是一个创作态度严谨的作家,他的小说题目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白象似的群山正是女孩内心压抑情感的外化, 同时当白象似的群山与远处的田野融为一体时, 它又代表着女孩的逃离情绪.  相似文献   

6.
韦尔蒂与奥康纳作品死亡主题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南方文坛的两大女作家韦尔蒂、奥康纳的生平和创作都与死亡有不解之缘,在她们的作品中,死亡成了她们诠释主题的重要手段,展示了她们对于社会现实、道德伦理、生活本质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她们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对比,揭示南方文学中死亡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坛上,海明威永远都是一颗不容忽视的巨星。他那以“冰山原则”为核心的创作风格,以“硬汉式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反映的作品主题乃至狂傲、暴躁如雄狮般的海明威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和批评家们,“海明威风格”,“海明威式英雄人物”已成了文学术语。本文旨在探究“海明威风格”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海明威风格”,首先是指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洗炼之美,开创了新闻体小说的先河。一部小说,当它的语言、性格塑造、情节设计令人感到洁净和精纯时,它就达到了洗炼之境。海明威的小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  相似文献   

8.
文化主题的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迅速发展,启示了作家、评论家对文化小说质的规定性和内蕴的差异作全面思考。文化主题小说有许多层次和内蕴,文化形态小说是其中重要一种。关于这个话题既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实践的。而我的关于文化形态小说的话题,是从甘肃小说家柏原的创作切入的。一、从文化批判小说到文化形态小说的转变曾有评论家认为,文化主题的小说,是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意识去观照人类社会生活,从主观上力图表现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重大主题。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坦荡的交织、快乐与痛苦的并存,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是生命的结束,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存在于生与死的拼搏中。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主体自我人格防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死亡意识既体现了作者自我人生的深层心理学上的精神冲突,也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和对所处逆境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海明威作品的重要主题,其硬汉人物形象则是置身于死亡环境中的人格面具。死亡书写实际上是海明威的焦虑呈现,硬汉人物则是他对自身焦虑的消解。通过书写死亡和塑造硬汉人物,海明威减轻了自身的内心伤痛,焦虑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1.
卢焱 《中州学刊》2006,(4):226-228
死亡是余华作品最突出的主题,它经历了对死亡表象的描绘、死亡思考和死亡承受的嬗变历程。余华在早期的作品中沉迷于对死亡表象的大肆渲染,小说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随后他遁入对死亡哲学层次上的思考;最后让人物感受死亡、咀嚼死亡、承受死亡的打击,逐渐的超脱使灵魂上升到一个平静自足的境界。余华关注死亡尤其是关注个体的死亡,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了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生活 心灵 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镜子”,这命题不能说不对。但有的文艺评论家却太强调了这一面,而忽视了作家心灵对于创作的作用,却是不尽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关键词”的细读,指出了其“死亡”主题的多层意蕴。爱情的死亡,肉体的死亡,贫乏的精神死亡是鲁迅思考死亡,赋予死亡以惊人的多面性的超出“时人”的“死亡”书写之处。  相似文献   

14.
死亡意识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对死亡有着充分体认和大胆面对.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早期小说作品的解读分析,探讨其死亡意识的形成过程,指明其在海明威营构独特的艺术世界时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名气几乎是尽人皆知 ,也许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比得上他对现代小说表现手法的影响。同大多数作家一样 ,海明威从别的作家那里得到许多东西 ,但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口味 ,从前人处选出他认为最有意义和吸引力的东西 ,创立了自己的风格。本文拟从有关细节入手 ,讨论他的现代化的叙述艺术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现代化的叙述艺术涉及到现代小说的文体风格 ,海明威的现代文体风格就是简单、新鲜、干净。这独具一格的文风是他名垂不朽的真正原因。海明威善于运用简单的词语、简单的句法结构准确地写情绘景 ,语言极其简约 ,寓意极其含蓄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士不遇”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社会的封建性决定了“不遇”是古代作家的必然 命运,但中国古代作家却又主动地不断的去重演前人的命运,其原因在于古代作家的心理结 构是悲剧性的。“士不遇”主题不仅包含着“士”的命运悲剧,而且也包含着人格的悲剧。 在传统政治人伦文化的影响下,古代文士对于仕途之“遇”的普遍追求,仕途“不遇”的共 同命运,文学创作的排泄、补偿,就成为“士不遇”主题之所以普遍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基本 事实。  相似文献   

17.
<正> 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肖洛霍夫的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人”的内涵的深刻理解.顿河两岸的人的灵魂,在肖洛霍夫的笔下,呈现出种种真实,《人的命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部被称为短篇小说的作品,却包含了极其复杂深邃的内涵.它是作家对战争的沉思实录,是对战争与春天、死亡和生活这些两极问题深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死亡意识是陈映真审美创作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意结 ,它以复杂多元的形态在小说文本中“诗意”地凸现出来。死亡意识的言说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模式 ,即作家笔下的人物角色走入“死亡”王国的心路历程都重复着“追求·希望→苦闷·失落→负罪·绝望→堕落·死亡”的轨迹图式。死亡意识的成因 ,一方面是受存在主义的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是与作家的两次死别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朝鲜作家安寿吉的作品中存在着对于“民族”的思考与认识,其相关作品中的“他者”(即“满洲人”和“日本人”)叙事认识既是构成作家在“满洲”时期的现实认识的基础,也是朝鲜人在“满洲”探索生活方向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06,(5):75-78,91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思想性著称的作家,其作品充满着对人生的诸多思考。这些思考都与“残疾”这一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论文力图在细读作者全部作品的基础上,对此一主题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为准确把握史铁生的作品及其思想发展脉络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