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光斗 《经理人》2012,(3):100-101
双汇集团旗下的济源双汇公司产品中含有瘦肉精的消息曝光后,一时间人心惶惶,消费者谈双汇色变,这个国内最大的肉类食品集团自此一蹶不振。双汇为消费者又普及了一次化学知识,瘦肉精,学名盐酸克伦特罗,  相似文献   

2.
见微知著     
《经理人》2013,(7):9-9
#双汇并购案究竟谁是赢家#@经理人:5月30日,双汇集团宣布将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巨头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这宗可能成为中美最大规模交易的并购案刚开始进行,就笼罩上内部交易的阴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6月6日宣布冻结在双汇收购案中涉嫌从事内幕交易  相似文献   

3.
李红丽 《决策与信息》2010,(10):186-186,177
2006年4月28日,由美国高盛投资集团与鼎晖中国成长基金以二十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成功收购双汇集团。投资界人士认为转让之时签订的限制性条款对双汇的发展不受任何影响,但很多人士并不这样认为。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双汇重组前后双汇集团发展趋势做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电30年,历次价格战一一贯穿,从制造到零售,从线下到线上,回肠荡气、人仰马翻! 京东刘强东正在风头上.然而怎能忘,昔日家电圈两位价格战带头大哥有过的峥嵘岁月. 今天,特地盘点这三位中国家电(制造、零售)史上最有名"价格屠夫"的战术.他们的打法、手法、破局点,带有清晰的时代特征,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5.
孙毅扬 《决策》2013,(9):62-63
一面在香港不断收缩战线,一面持续投资欧洲基建和可再生产业,李嘉诚"脱港入欧"的消息在香港一时被传得沸沸扬扬。继6月份收购荷兰最大的废物处理及可再生能源供应商AVR后,"亚洲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出售香港第二大超市百佳的消息在7月底被证实。8月初,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又斥资78亿港元收购了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此次收购之后,李泽钜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这意味着,英国四  相似文献   

6.
搭建了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设计的理论框架,并以万科抵御宝能敌意收购事件为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共生"关系下,公司特质和收购路径特征分别决定了事前(预防型)和事中(主动型)控制权防御机制的设计; 2)为了缓解控制权防御机制过度保护管理层的现象,设计维系"共生"关系的制衡机制必不可少; 3)控制权防御机制设计受制度环境的制约,并随着制度环境、公司特质和收购路径的变化动态演进.突破了既有的公司控制权防御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能为我国上市公司设计控制权防御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世事有变幻,往来成古今。略数那些世界公司巨头的"联姻"故事,风云激荡中验证着一个道理:做大不一定会做强,一时领先未必会一世领先。Google收购摩托罗拉2011年8月,Google宣布将以每股40美元,总价约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控股公司。2012年收购正式完成后,Google就一直将摩托罗拉公司作为独立的硬件部门运营。  相似文献   

8.
正收购英国维多麦食品公司;收购法国迪瓦波尔多葡萄酒公司;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收购澳大利亚玛纳森食品公司……难以阻挡的光明集团"出海"战略。光明集团并购维多麦的背景成立于2006年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集团),是一家以食品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型食品产业集团,重点发展以种源、生态、装备和标准农业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农业,以食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9.
每天那么多云飘过,谁知道哪朵云会下雨? 在刚刚过去的3月,有两则突发性危机事件令人关注.一则是由日本地震海啸导致核泄漏引发的"盐危机";另一则是由"瘦肉精"事件引发的"双汇危机".  相似文献   

10.
尽管搜狐CEO张朝阳5月20日表示,还未和PPTV未达成任何收购协议,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继优酷并购土豆、爱奇艺收购PPS之后,视频行业的第三大并购交易已近在眼前. 近半年来,以BAT(百度、阿里集团、腾讯)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们进入了密集的合纵连横期.仅最近一个月,就有阿里入股新浪微博、控股高德地图、百度收购PPS视频巩固爱奇艺三大巨资并购,UC、搜狗也成为百度、360等行业大佬竟购的对象. 中国互联网资源集中化的号角已经吹响.移动互联争夺战 国内互联网业为何突然并购四起?  相似文献   

11.
2013年9月3日,微软官方网站正式发布消息称,微软公司于美国时间2日晚间宣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并购买诺基亚的专利许可证和地理位置服务平台许可证。微软将获得包括移动手机、智能设备业务以及业内领先的设计团队,运营包括所有诺基亚设备和服务相关的生产设备、市场营销、技术支持。据悉,2014年第一季度收购将全部完成。收购之后,大约有包括芬兰本土以及世界各地的32000名诺基亚员工过渡到微软,诺微"联姻"的时代开启了。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9月以来引发广泛争议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在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的一声令下后,终以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宣告失败。一个是家喻户晓的中国果汁行业的龙头老大,一个是风靡全球的国际饮料生产巨头,最终在走过了196天的恋爱期后面临分手。此局一定,有人欢喜,有人愁。到底中国的"民族品牌"路在何方,成为了我们要一直探索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强 《领导科学》2002,(11):54-55
巴以局势的恶性发展再次超出了善良人们的预料.2002年3月底以来,针对以色列人的自杀性爆炸事件此起彼伏,造成的伤亡人数直线上升,而以军也不断突破各种政治"红线",大肆进攻巴勒斯坦控制区,直至攻入阿拉法特官邸,将这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围困在地下室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结束,证券市场将彻底告别以往的"股权分置"状态,迎来新的"全流通"局面。全流通时代并购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会出现战略性并购大幅度增加、收购方主动性增强且并购动因理性化、出现更多的要约收购、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让价格市场化以及外资并购更加活跃等新特点。与此同时,全流通时代的并购也存在关联交易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并购效率低、买壳上市后的公司运作不规范以及外资并购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潜在的市场垄断威胁、并购引起失业以及恶意并购等问题。要完善全流通时代的并购,政府、责任机构以及上市公司都责无旁贷。政府部门和责任机构应完善并购立法,出台关于关联方并购的政策,规范关联方并购,完善协议收购制度,加大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的信息披露义务,减少政府部门的介入,建立公平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自身应明确并购动机,实现价值最大化,变更支付方式,提高并购效率。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双寡头市场中,一个企业从事成本降低型R&D.R&D结局是随机的,但R&D成功时非创新企业获得的溢出是确定的.创新企业可以在进行R&D之前或之后收购竞争者,分别称为事前收购和事后收购.本文对事前收购和事后收购两种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R&D溢出较大时创新企业将选择事前收购,而溢出较小时将选择事后收购.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企业选择的收购方式同时也使消费者剩余和R&D投资达到最大.最后指出,不收购总不是创新企业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翼 《经理人》2013,(4):74-75
一直以"高富帅"自居的MSN最终还是被都市白领抛弃了!"病毒多、体验差、客服糟"几乎成了微软MSN中国的代名词。"离线文件传输"、"截图"等功能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来收购Skype,这也是MSN的太富有和太有势力的老爹微软的唯一选择了。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履行WTO承诺、向世界全面开放的今天,国企改制,打开了外资进入的大门,跨国公司“身先士卒”,一场“新洋务运动”迅速掀起。国企改制中的“新洋务运动”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去年10 月25日与徐工科技第一大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签署《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及《合资合同》,将以3.75亿美元现金收购中国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 85%的股票,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这是迄今为止海外资本收购中国国有企业股权规模最大的一宗。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地时间7月11日,三一重工上诉奥巴马遭驳回.就在同一天,公司部分履带起重机及相关配件遭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337调查.这样峰回路转的剧情,再次将三一重工这家著名的民营机械制造巨头推上风口浪尖.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一位"60后"的湖南人,成为聚光灯下的人物.其实作为三一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在历经了"徐工收购门""间谍门""行贿门""搬迁门"等等交织着口水、谣言、阴谋、创伤的舆论和商战事件后,向文波更是欲低调而不得. 但现在,向文波要面对的,不止商战纷争,还有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变化,以及公司自我升级的需要.闪光灯下的向文波,此刻压力倍增.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防止实体经济下滑,近期,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华大地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我国建设史上因"投资热"而产生的教训很多也很深刻,必须防止新"投资热"旧病复发.全国上下要"快、重、准、实"地拉动内需,要使4万亿元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蒋乐 《经营管理者》2009,(15):119-119
历史4个月,备受关注的中国最大金额的中铝收购澳大利亚的力拓集团海外并购案最终以力拓的单方面违约而告终。中铝与力拓的"联姻"戛然而止。这场中国国企最大的并购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分析、深思、借鉴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中国企业增强自身海外并购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本文简单的分析了中铝收购失败的浅层次思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