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情、关系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中国人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键词.诸多研究表明人情、关系的逻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到人情、关系,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偏偏又觉得抓不住、看不清、悟不透,事实上在中国职场,饭局恰恰是中国人情、关系的展台.  相似文献   

2.
<正>从近年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员都栽在"熟人"关系上,人情成为他们逾越不过去的陷阱。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曾饱受人情的困扰。事实上,人情本无错。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这是人情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但是,人情又隐含着腐化变异的风险,当它参与物质或利益交换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这时候的人情,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3.
周锦狮 《领导科学》2012,(28):30-31
中国人最讲人情,这既成就了中国人重亲情、友情、乡情之义,构建了中国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人脉,但也由于人情的牵制,造成了中国人的原则性、是非观、大局观的失落.人情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社会行为,其互惠性、功能性、实践性、功利性显而易见.作为领导者,处在世俗的人情网中,处在公共关系、权益的关节处,人情对其的影响自然比一般平民百姓多得多. 人情对社会关系的调节起着某些积极的作用.一个罔顾人情、不讲情理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但问题的关键是领导者在人情关系中怎样把握好大方向、大原则、大是非.  相似文献   

4.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宣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我想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异于肩上的压力又更"沉重"了一些.诚然,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逐渐普及,学生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知识的海洋,感受真实的体验.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783年,陆贽上书唐德宗:"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生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清人祝庆祺编辑的《刑案汇览》中也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这些话典型表达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情。此处所谓的人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心理倾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意识,二是人不可避免的软弱。这就不是"人情世故"中所谓的人情。人  相似文献   

6.
正现实生活中,人情交往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做到既能守住原则,又不伤到别人的感情,就需要在为人处世上做到圆通。有两种人最常见,一种是坚持原则,冷面相待;另一种是为了所谓的感情什么事都敢办,守不住底线。这两种人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与人打交道时,该办的事要答应,违反原则的事不能办,但说话不要带刺,至少做到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顾善闻  赵焱  苏平远 《决策》2021,379(12):28-31
2021年以来,苏州"火力"全开. 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势头迅猛,10个板块也是快马加鞭、你追我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你争我赶的项目热潮.截至2021年10月,苏州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52亿元,完成率88.5%;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65亿元,完成率81.4%.苏州是如何发起项目攻势的?  相似文献   

8.
人情     
正人情,就是人的生命里众多之情的集中概括,也指人与人交往中所构筑的利益关系。李渔所言的"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人情的玄机。什么都可以欠,不要欠人情。欠了人情要记得还,真心诚意还。什么都可不放在眼里,不要把人情不放在眼里。容不了人情,人情也容不了你。人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命的每一段,没有人情的滋润,你无法成长。成长的每一境,没有人情的河流,你难以跋涉。人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的美     
每个人都憧憬美的生活,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美。但什么是美的生活,如何创造美的生活,这又是很多人不能立即清晰回答的问题。 罗曼·罗兰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揭示的是美的主体性:没有人,也就不存在美。的确,美是善于审美的人的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初中生来讲,爱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不可以否认它仍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随着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这一话题已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众多教者的面前.如何在课堂上与学生谈"情"说"爱",如何把握这一度,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清凉庙村落后的经济使得这里的村民对政治的热情度不高,在农村调查之中,笔者发现"人情"因素对于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并且"人情"已经成了一个影响到民主进程,村民收入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人情与政冶的关系是一件需要长期调控和积累的过程.中国乃礼仪之邦,人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情与政治冷漠作为两大社会问题在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清凉庙村是确实存在的,怎样切实的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怎样从宏观和微观上解决人情物质化的变迁以及政治冷漠度的加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汉贾谊说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意思是说,在古代农耕时代,一个男人不种地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冻。放眼古今中外,如果没有老师,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立马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问过不少人有关"路数"的解释,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整答疑,人人都知道路数是什么,却说不清楚路数是什么。因为路数在生活中就像上海的马路,数也数不清。说不定,路数就是从数路而来,把路数清爽了,路数也就清爽了。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中归纳了上海人比什么地方都更加严格的礼尚往来的潜规则:1.不无谓地接受人情;拖欠;2.欠债要还,而且最好不要3.还礼和受礼的价格基本相等,即等价交换的原则。路数似乎就是人情往来的规则。  相似文献   

15.
苗体君 《决策》2001,(2):3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著名的诗句在广泛地传播着,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在解读着它的真正内涵.对于走进庐山的人,不论他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能总览庐山的全貌,只有把自己置于庐山之外,距离产生美感,也才能产生对庐山的总体感觉.俗话说:局外的人最清楚.诗人苏轼早在一千年前,就用最精美的诗文提供给现代管理者一种最科学的管理方法,但后来的人又有几个能悟出它其中的奥秘呢?  相似文献   

16.
正"会来事"在职场中通常有两层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下属可充分理解领导意图,且行事全面周到,这是带有褒义性的赞赏;二是指下属善于"钻研"领导心思,能投其所好并深得领导欢心,这是略带贬义的行为评价。对于年轻干部而言,作为刚刚被提拔的新人,能否在第一时间准确把握上级领导的意图将直接影响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但在揣度的过程中又该如何把握"领会"的度呢?如何在思想上、行动上与领导保持同步,成为工作中"会来事"的实干者而非溜须拍马之辈?这些  相似文献   

17.
正讲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人情之中有礼法,如果做得不合情理、不合规矩,就会变得"没天理"。孟宗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之一。年少时,孟宗跟随南阳李肃学习,临行前,母亲为他做了厚褥大被。孟母说:"我儿年幼,还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帮助他人。求学者难免有家贫少被的,有了这张大被,就能跟别人一起御寒取暖,相互之间受到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言论     
《决策与信息》2007,(2):68-68
很多人往往把事业的成功作为目标,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手段,实际上,一份成功的事业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万科董事长王石 我们要亲商爱商,但要注意分寸,天下没有免责的午餐,要慎同餐、慎同行、慎同事,还要学会包公的“黑脸”,该拒绝的时候就要拒绝,不要被人情和面子所累。——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  相似文献   

19.
凌文辁  李锐  聂婧  李爱梅 《管理世界》2019,35(5):134-148
本文采用情境实验和问卷调查方法,对中国组织情境下上司与下属之间社会交换的互惠机制进行了探讨。具体而言,研究一(实验1)从上司的视角考察了组织中上司因下属个人才能、上下属关系亲疏以及交换类型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互惠法则。结果发现:(1)上司在其给予下属的晋升、奖励等工具性回报上,同时采用公平法则和人情法则;(2)上司在其给予下属的鼓励、支持等情感性回报上,同时采用公平法则和人情法则,但更偏重后者。研究二(实验2)和研究三(问卷调查)则从下属的视角考察了组织中上下属之间进行社会交换时下属采取的互惠法则,并通过引入经济法学中的"对价"理论,探讨了组织情境中公平法则和人情法则的本质。结果表明:(1)在面对上司不等价工具性回报时,下属针对才能采用公平法则;在面对上司不等价情感性回报时,下属针对才能采用人情法则;(2)在面对上司不等价工具性和情感性回报时,下属针对上下属关系采用人情法则;(3)公平法则是一种完全对价,即当双方提供的交换价值完全相等时,交换达成双方均满意的结果,否则会导致一方不满意;(4)人情法则是一种适度对价,即当双方提供的交换价值相差不大时,交换达成双方均满意的结果;若交换价值相差过大,则会导致一方不满意。上述研究结果整合了"公平"和"人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社会交换法则,为理解中国组织情境下上下属间不同类型的互惠交换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0.
问题设计是组织有效讨论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那么如何设计初中历史课堂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或难点 课堂讨论的题目跟其他形式的讨论题目不一样,它是受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制约的.讨论题目如果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即使题目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足取的.比如初中学生由于受影视剧的影响,对"乾隆皇帝是否为汉人"这一问题很好奇,但如果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就不太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