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嘉莹教授,遵照中加文化交流协定,于一九八三年五月,由加拿大来华,先应复旦大学之聘,赴沪学一星期,于六月初来到成都,与四川大学缪饿教授继续合作,商讨切磋,共撰《灵谿词说》。在成都的两个月中,写成论南唐中主李璟之《词说》九千余字,已交本学报编辑部,于本年度第三期中发表。嗣后,又写成论晏几道词之《词说》,约一万多宁,兹刊载于本期学报中。此外,缪钺教授与叶教授共同商酌,拟定“《灵谿词说》撰写计划”一份,兹亦附载于本篇之末。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与四川大学梁钺教授合撰《灵谿词说》,自1982年起陆续在《四川大学学报》及其丛刊刊载。1986年夏,论唐宋词部分撰写完毕,编次成书,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不久即可问世。这是两位学者通力合作、精心结撰的一部词学专著,也是  相似文献   

3.
叶嘉莹教授所撰《灵谿词说》中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诸家者,已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四辑“古典文学论丛”中。最近,叶嘉莹教授又从加拿大温哥华城寄来新撰的《词说》论晏殊、欧阳修两家者,兹续刊于本期。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叶嘉莹教授精研中国古典诗词,所著书已刊行者五种,其中《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印行),所树诸义,极多创辟。余亦夙好倚声,有所论述,读叶君所著,益资启发。因相与订约,共撰《灵谿词说》,纵论唐宋以至清朝诸词人,述其流变,评其得失,自抒己见,不拘常轨。其体例亦别创一格,每树一义,先以七言绝句撮述要旨,然后附以详细之说明,冀能略具论词绝句、词话、词史诸种体裁之性质而汇集为一。《四川大学学报》征稿于余,因选四则以应之,先就正于同好,再俟异日改订焉。一九八二年六月,缪铖自记于四川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根据本年度中加文化交流协定,由加拿大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Soeial Sciencc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llada)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定,于五月中自温哥华飞抵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安排,于六月初来到成都,与本校历史系缪铖教授进行学术合作,互相研究讨论,继续撰写《灵奚词说》。兹将叶先生最近在成都写成的《词说》论南唐中主者,发表于本期。以后还计划撰写论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诸家的《词说》,将在本学报陆续发表。 本学报于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首次刊载缪钺教授的《灵谿词说》,同年,又在学报丛刊第十四辑《古典文学论丛》中刊载叶嘉莹教授的《灵谿谷词说》。其后继续刊载缪、叶两教授的《词说》,至一九八三年学报第二期,共计五次。惟其中对于续稿均只标题为“《灵谿词说》(续)”,未注明续稿次数。故自本期起,注明《词说》续稿次数,并加注小标题,以清眉目。因为已经发表了续稿四期,所以本期注明“续五”。以后仿此。  相似文献   

6.
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宋代女子能填词者颇不乏人,但是有词集传世者只有李清照《漱玉词》与朱淑真《断肠词》。李清照声名煊赫,论者甚多,而评论朱淑真词的专文则殊少概见。数年前,我与叶嘉莹教授合撰《灵谿词说》,论述唐宋词家三十馀人,有李清照,无朱淑真。所以我现在撰写此篇以补空缺,将来可收入《灵谿词说续集》之中。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学历史系缪钺教授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叶嘉莹教授合撰的《灵谿词说》,已于1986年夏完稿,现经修订,编次成书,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的撰写与出版,开拓出中外学者合作的新领域,它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从1982年开始,《灵谿词说》的主要篇章先后在《四川大学学报》和国内其他学术刊物  相似文献   

8.
由缪钺、叶嘉莹两教授合撰的《灵谿词说》,自1982年第三季度在本学报及其丛刊连续刊载,至1986年底,计四十一篇、约四十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在这期间,编辑部收到的专评及赏析文章共数十篇,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数篇,拟分两期在本刊集中发表,总其名为《〈灵谿词说〉笔谈》。  相似文献   

9.
论金初词人吴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激与蔡松年是金初词人的冠冕,对于金源一代词风影响甚大。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蔡丞相松年”条下说:“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按,蔡松年字伯坚,吴激字彦高)1982年,我曾撰写《论吴彦高词》一篇短文,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第四期中。此文仅就吴激《人月圆》词善于运化古人诗句一点立论,未能涉及吴词的全貌,即便对于《人月圆》词,亦阐释未尽。按吴激以宋臣使金被留,晚年仕金,客居北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过程也许就是一个“创造性误解”的过程。昔人云:“作者之用心来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有了这个借口,我也就敢在此对《灵谿词说》妄加评骘,而不至于过分惶傀不安了。 缨钺、叶嘉莹先生之所以将这本合撰的论词专著定名为《灵谿词说》,叶先生曾有详细  相似文献   

11.
论《小山词》的倚声主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之初,倚声填词的风尚在晏殊的率先领引下得到迅速发展。晏殊词富贵婉雅,前人早有论断,但又不免有涉于“妇人语”的不良倾向,这种倾向在晏几道词作中得到升华,所以王《默记》说:“叔原妙在得于妇人。”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言:“《诗三百》篇,大旨归于‘无邪’。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把晏几道词作与淫邪之风等同。但陈廷焯《词坛丛话》说:“是叔原之为人正有异于流俗,不第以倚语称矣。”又把晏几道的词与郑卫之声区分开来。晏几道的词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2.
铅华销尽见天真——浅论《小山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对晏几道《小山词》的评论甚少,至于专篇论及除了宛敏灏的《二晏及其词》一书而外,几乎就没有其它的有关文章了。纵使二晏并举,也是大晏论多,小晏论少。究其原因或许有二:其一,晏几道的生平事迹难考定,连一篇传记都没有,只是一些词话笔记杂录中偶尔及之,但也只是三言两语,惜墨如金。这样,势必对研究小晏  相似文献   

13.
将近四年前,我写了一篇《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原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对1949——1980年间的《三国演义》研究作了粗略的回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共分五章:一、前言;二、王国维境界说的三层义界;三、王词意境之特色与形成其意境的一些重要因素;四、王国维词赏析;五、馀论。以下分章论述之。 一、前言 早在50年代,当我在台湾大学教书时,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的文稿。那时我就有心想写一册评注王国维词的小书。我之兴起此念,盖由于当日我既在生活方面经历了一番艰苦和不幸的遭遇,因此在阅读方面遂特别耽溺于一些带有悲观色彩的著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16.
我校历史系缪钺教授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叶嘉莹教授自一九八二年开始合撰《灵谿词说》,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加拿大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的支持与赞助,列为中加文化交流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四年的努力,到一九八六年夏,全书文稿已撰写完  相似文献   

17.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著作,一是《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以下简称《现代观》),一是《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以下简称《女性叙写》)。《现代观》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观照中的反思”一篇长文,后一部分是前几年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迦陵随笔”。本书站在现代立场,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词学的一些基本、核心  相似文献   

18.
198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八版上发表了顾家干关于新发现鲁迅致郁达夫的一封信的考证。5月14日,该报又发表善文写的一篇考证。同时,《鲁迅研究动态》总第十三期上发表了王自立陈子善为此信作的详细考证文。可见这封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三篇考证都说西德汉学家马汉茂辑录的《给郁达夫的信》一书收入了“两封鲁迅致郁达夫的信”,其中一封“手迹制版又载1975年9月25日香港《文汇报·笔汇》”,因此而被收入  相似文献   

19.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著有《小山词》。后人论词,常称其父为“大晏”,称其本人为“小晏”。小晏是北宋令词造诣最深的作家。冯煦曾誉扬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但是,对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古今词论家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对小晏词评价最高的是北宋诗词名家黄庭坚,他在《小山词序》中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极力肯定小晏词的词论家固然不少(如陈振孙、王灼、毛晋、周济、冯煦),但他们着重赞扬的还是小晏的才华,而不似黄庭坚极力赞扬小晏词的思想意义(参看唐圭璋《宋词  相似文献   

20.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3月我在日本东京国际文化馆,根据我该年在江村的调查资料和过去的调查资料之比较,讲了一篇《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以下简称“一论”)。返国后于该年十月五访江村,1983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中国文化和现代化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新的资料,讲了一篇《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副题是《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