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2.
叶春燕  尹超 《现代妇女》2014,(1):27-28,35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大批男性农民涌入城市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被迫留守在家的女性群体正在形成,成了大家称谓的"留守妇女"。她们既担负着整个家庭生产和生活的重任,还要承担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们的压力。因此,日常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便是她们释放压力的最好选择。她们主要的休闲方式为看电视、打扑克和打麻将,完善农村的文化设施、开展农业技术、打工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普及身体健康知识等才能提高她们休闲娱乐活动的质量,促进留守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美食的神圣化 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重视休闲生活的今天,美食的鉴赏和寻访,俨然成为生活美学的一环,是一种国民品味须知,甚至是种具有社会压力的义务。报章杂志和广电节目中的美食评鉴,是建构此美食文化的重要推手,它在大众消费的规模上,将美食精品化、艺术化、神圣化,这是值得探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高春菊 《职业时空》2010,6(8):16-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消费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休闲经济亦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文章从衡水实际出发,认为发展衡水休闲经济着力点应放在本地优势资源上,以特色文化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重点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和休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文化娱乐,艺术欣赏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与过去迥然不同的追求轨迹,具体表现在:1.多元的业余文化追求;2.全面的纵横展开层次;3.鲜明的主体参与特征;4.流行的副文化追求热。透过上述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外部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中找出潜存于底层的内部轨迹,从而发现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追求所反映的实质:1.个体社会化的需求;2.个  相似文献   

6.
马聪玲 《城市》2015,(10):69-74
城市公园是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空间,是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必备的功能区。城市公园的规模、文化价值、分布密度及其与城市周边公共交通、商业设施和服务的衔接程度,不仅决定着城市公园旅游休闲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为旅游休闲相关产业依托城市公园周边实现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可能。然而,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在形成之初却受到城市化进程、产业和人口流动、城市超大型活动、空间文化价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不天然地与城市常住人口的日常休闲需求以及外来人口的空间流动特征相契合。如何协调城市公园建设和后续的旅游休闲利用,对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要素在空间集聚、深化国民休闲旅游,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信息社会的多元交流共同造就了大众休闲文化,而城市休闲空间则为这一文化的交流与扩散提供有效载体,并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整个社会的休闲消费特质必然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城市休闲空间拥有了更多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城市休闲空间的实践考察,可以发现:从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组团空间—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城郊多维休闲空间,发展到虚拟动态休闲空间,现代城市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开放式城市休闲空间体系。随着休闲经济的发展,未来城市休闲空间将向着综合性与集中化、体验性与人性化、健康性与生态化、文化性与特色化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是反映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载体,伴随休闲经济时代的来临,历史街区休闲空间的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我国在现代休闲生活向历史街区回归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与相应经验借鉴,使得历史街区休闲空间面临诸多问题。文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通过阐述其历史街区中的古川建筑休闲空间、鲤鱼池休闲空间以及传统祭奠活动所形成的临时休闲空间的具体营造手法,以期为我国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提出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立峰 《现代交际》2011,(11):120+119-120,119
大众休闲文化的品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当前,我国大众休闲文化表现出旅游休闲、体育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休闲、网络休闲等主要特征,表征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着大众日益增长着的休闲文化需求,大众休闲文化品位与经济发展程度相伴相生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晚近视觉文化异军突起 ,视觉性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文化主因”。看与被看显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 ,它形成了意义的生产和交流。如费斯克所言 :看制造意义 ,因此它成为一种进入社会关系的方式 ,一种将自己嵌入总的社会秩序的手段 ,一种控制个人特定社会关系的手段 (费斯克 ,2 0 0 1 :38)。本文从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入手 ,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 ,进而揭示出视觉性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的多重原因。一、“炫耀性消费”与视觉见证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率先注意到有闲阶级的出现及其炫耀性消费现象。在他看来 ,超出生存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