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而当今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形塑出一个全球风险社会。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开启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来反观当代全球风险社会的崭新景观和困境弊端,并对此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贝克教授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试图运用“反思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危机全球化后果的策略回应方案,并就“反思现代性”本质的诊断发表了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理论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恩明 《探求》2008,(1):25-28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引发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国内学者就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核心问题及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等相关方向进行研究,重点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指导研究我国转型期社会风险问题;并基于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解决我国当前改革转型期的社会风险问题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卢曼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现象全部纳入系统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去中心”的德国观念论模式。在哲学层面,该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一样,核心问题都是“自身”与“他者”的“反身性”关系。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的解释基点是“同一和差异的差异”,而黑格尔的则是“同一和差异的同一”。具体到政治哲学领域,黑格尔将普遍性和特殊性扬弃到个体中,构成其政治哲学的本体论基础,而卢曼则将个体“消解”进了社会的诸功能系统中。  相似文献   

4.
尼古拉斯·卢曼(1927~1998)被视为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在他毕生的著作中,至少有两方面体现了其杰出贡献。一方面。卢曼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追寻经常被社会科学忽视的一些关注和兴趣,以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卢曼还对此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其题材具多样性:包括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区分过程和现代化、知识社会学直到多种特殊沟通形式的特有逻辑和整合。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与卢曼在 1971年的理论之争是德国学生运动的最后一次理论争论 ,它对整个一代人和德国社会科学界有重大影响。1.争论的出发点哈贝马斯和卢曼在 1971年时都知道 ,必须突破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长期停滞状态和不充分性。他们同时也知道这种突破面临一个困难 ,就是必须分析一个比过去更加复杂和更加无法一目了然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批判理论”已经提供了分析这种社会的理论和方法 ,霍克海姆和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1974)就是“现代社会辩证发展理论”。他未能采纳在北美 (特别由帕森斯 )得到发展的系统论。卢曼 (NiclasL uhmann1…  相似文献   

6.
赵延东 《社会理论》2008,(1):199-212
随着现代化过程的不断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重要的变化,以至于有学者提出,现代“风险”已经改变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和结构,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的新时代(贝克,2003)。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为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对人类带来的损害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SARS这一事件进行某种学理上的解读。SARS作为风险社会的一个事件,凸现了风险社会的本质内涵。SARS之镜可以帮助我们正视风险社会的困境并努力寻求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贝克的《风险社会》中 ,“反身性现代化”和“风险问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主题 ,而“个体化”是一个核心概念。文章借助这三个概念 ,集中介绍了贝克对性别身份、婚姻家庭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维 《社科纵横》2007,22(5):100-101
近年来对风险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在当代风险社会的研究中,首推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和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他们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本文从"类哲学"的视角透视风险社会,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培养了人们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肖瑛 《社会理论》2007,(1):120-155
在“9.11”和SARS之后,“贝克”(U.Beck)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耳熟能详的一位社会理论家,他的一些重要论著如《风险社会》(1986/2004)、《世界风险社会》(1999/2004)、《自反性现代化》(1994/2001)、《自由与资本主义》(2000/2001)、《全球化与政治》(1998/2000)、《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2002]2004a)以及部分论文。  相似文献   

11.
王俊敏 《社会理论》2008,(1):181-198
更早也许可以追溯至1962年卡逊(R.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这部划时代的作品,但自从贝克(U.Beck)的《风险社会》一书于1986年问世以来,风险社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在西方社会学界才日渐成为一个显要领域。中国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反应更为迟缓一些,并大体遵循着两条路线向前推进。一条路线是介绍、翻译和评价。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相似文献   

12.
秦明瑞 《社会理论》2006,(2):161-169
已故世界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学家(等等)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在他并不漫长的一生中建构了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座大厦被他自己取名为“社会系统理论”。并且,在他刚刚开始建构这一理论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概念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但是在社会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基于各种不同原则和理论而制定的“社会”(общество)概念的定义 ,比如有基于社会唯名论、社会实在论、结构功能论、符号互动论和民族学方法论等等的定义。许多社会学家 ,如N .卢曼和Ю .H .达维多夫 ,指出定义这一概念的困难。吉登斯认为 ,“社会”概念在社会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A .O .波罗诺耶夫和П .И .斯米尔诺夫指出 ,各种不同的“社会”定义之间存在着逻辑矛盾 ,而有些研究者 ,如沃勒斯坦 ,则怀疑对这一多义的、抽象的、难于使用的“社会”概念予以认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赵传君所著的《风险经济学》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的问世填补了经济风险理论的空白,对经济科学理论作出了贡献,主要表现在: 1.提出了“风险构成说”揭示了经济风险的本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早就感知到经济风险的存在,并且每天都在与其打交道。然而,究竟什么是  相似文献   

15.
易显飞  胡景谱 《探求》2018,(2):102-107
"情感增强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类的情感进行干预和调节,从而可以达到"增强"的目的,其引发的人文风险论争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相关分析大体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条进路:前者主要是分析个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对人的自主性与同一性问题的威胁、对情感发生学基础的挑战、情感人格的趋同化问题和情感生活的简单化问题等;后者则是阐发情感增强技术带来的社会整体层面的人文风险,包括技术安全性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宗教问题等。情感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不仅要从情感及技术本身的属性展开讨论,还要结合技术产生发展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背景,尤其是从人类面临的文明风险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吉登斯的风险思想及其理论,源于他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的现代性批判和反思。他将风险置于现代社会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以此来反思和重构新的现代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探讨他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7.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庆桥 《社会》2004,(3):27-29
理论天地 新世纪的世界真的很不太平,且不说持续不断的局部战争和政局动荡,仅就突发性事件而言,“9.11”恐怖袭击、SARS流行、美国东部大停电事件等等,就已经打破了许多人对未来世界的美好遐想。人们从日益增长的忐忑不安中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当代世界存在着种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影像”。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西方学术界早先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吕付华 《社会理论》2008,(1):274-312
卢曼(Niklas Luhmann)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继韦伯之后德国最具创造性的社会学家(Luhmann,1982:xxxvii),他著述丰富、论域广阔,其研究涉及社会学基本理论、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风险社会学、伦理社会学及婚姻家庭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从其思想的体系结构上看,卢曼建构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理论体系;从其思想的问题意识而言,  相似文献   

19.
结构性风险与知识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万里 《探求》2003,(1):31-36
当今社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存在着结构性风险,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这种结构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今天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建构知识社会(特别是科学技术本身)时应该充分估计风险因素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我们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盛,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被提了出来:迄今一直呈现多元化面貌的世界文化,是否应该并且能够同步地走向“全球化”?这个问题关系着各文化主体的权利、地位和命运。目前世界上表现出了各种极不相同的反应。 全球化: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认为:“……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