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暗时代”的雅典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暗时代”的几个世纪中,雅典是贵族政制的国家,其政制是从迈锡尼时代延续下来的。由于雅典国家是从氏族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国家,因此氏族组织长期存在,氏族与土地关系密切,氏族贵族垄断政治公职。这一时期,难民的流入加速了氏族制的崩溃,公民与氏族的斗争为其后德拉古立法、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既不是氏族刚刚开始瓦解的时期,也不是国家、文明全毁灭之后的黑暗大倒退;它是从氏族直接产生的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1000~500年期间,中国古代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首先是国家形成方式不同,基本的社会组织不同。希腊文明基本社会组织是城邦制;中国古代基本社会组织是宗法制下的血缘氏族制。第二是文化内涵不同。希腊公民是作为自主的个体的人参与城邦各种活动,人是第一位的,法律在人之下,是人活动的产物;中国血缘制下的氏族成员是以一定的宗法上的身份出现,持有特定的称谓和名分,在人之上有血亲关系和“礼”,人的行为是由“礼”规范的。第三是生存状态不同。希腊城邦公民的经济生活是以海外贸易和殖民为主,而中国宗法制下的血缘氏族的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两个古代文明本质的差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7世纪之前日本的社会性质问题历来是史学家争论的问题,此时的日本社会与原始社会解体时的状况基本保持了一致。其突出的表现是经济生活上的部民制、政治上的氏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体信仰。三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此时的日本——氏族制国家。  相似文献   

4.
第二章奴隶社会第一节奴隶制的确立原始社会瓦解以后,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标志着奴隶制的确立。它是一场政治革命,经过了顽强而持久的斗争。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进一步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与革命》)原始社会晚期,当氏族贵族奴隶主和奴隶以及平民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的早期社会组织、家族的起源、形态和发展等问题,中外学者历来看法不一,各持己见,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本文仅就海南岛黎族在文化遗存上的一些遗迹,说明黎族的父系氏族制是由母系氏族制发展而来,兼及黎族的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分别以易洛魁人氏族和希腊人氏族为典型,剖析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基本特征。本文以经典论述为基础,对易港魁人氏族与希腊人氏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人类社会从史前时期向文明时代过渡时在社会关系上发生的继承与变化。  相似文献   

7.
从夏王朝创建迄清朝灭亡,君主制始终是古代中国国家政体的唯一形式。然而,夏商周君主制与秦汉以降的专制君主制,在君权的性质和特征上,却表现出一系列政治性的重大差异。造成差异的根源是,由于三代直接脱胎于氏族公社,便不可避免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普遍地、大量地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孑遗,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旧氏族时代的道德影响、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还保存很久,只是逐渐才消亡下去”我国夏商周时代,在因袭旧民族制度方面还有更为突出的特点: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途径与古希腊、罗马不同。后者是在发展了使用铁器的个人生产力之后,用家庭个体生产代替原始性集体生产,通过清算氏族制度、瓦解氏族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制转化为父系氏族制是通过怎样道路的問題,去年《考古》上的一些論爭已經涉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意見:(一)石陶《黄河上游的父系氏族社会——齐家文化社会經济形态探索》(《考古》,1961年第1期)和考古研究所《庙底沟和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引用恩格斯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指示,认为是通过畜牧业的道路;(二)批評这两篇著作的文字,认为是通过农业的道路,当时的畜  相似文献   

9.
论早期满洲牛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录作为努尔哈赤时代建州女真的社会组织,是从辛丑年(1601年)开始的。初建时,努尔哈赤只是将原居或迁入建州腹地的女真男丁编成了40个牛录,原有的穆昆制以及周边的臣服部落的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一段时期。主要在丁未年(1607年)后,努尔哈赤大量“徙民”于建州,穆昆的职能也逐渐向牛录转移;到乙卯年(1615年),穆昆制的性质发生了蜕变,固山———牛录体制确立起来,建州的社会组织基本上做到了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10.
明景泰六年(1445)是李氏朝鲜端宗三年,掌握国家大权的首阳大君出于笼络女真部族需要,以近臣李思哲为咸吉道都体察使,对图们江流域女真人展开调查。其调查报告涉及图们江女真各部落的分布,以及会宁镇斡朵里部女真村落的族属、酋长家系、户丁数等诸多信息,表现出村落形态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家(户)成为女真社会个体经济单位,以及家长是家庭财产所有者等特征,对进一步了解明代女真族的社会结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研究当中,边疆历史研究属于薄弱环节,而边疆地区的土地制度研究更属于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环节。其中,东北地区的史地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有关东北旗地研究的著作尚属少见。最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刁书仁同志的力作《东北旗地研究》,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东北旗地研究》是第一部对东北旗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清朝确立的八旗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土地制度,其形成与八旗牛录制和当时女真的村落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发展又与清朝统治不断巩固密不可分,其瓦解还与清朝统治衰微相联系,因此,八旗…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早期满族婚姻家庭形态发生了巨大变革,从一夫一妻制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一、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女真社会在明代已进入了父系氏族制的后期,跨阶段地向封建社会急剧变革。酋长在男系,即子孙中传承,因为男性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待后来八旗制度以及后金、清政权的建立,确立了以男性为单位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占有制度、社会责任和权力制度。由此,妇女不仅被排除在社会政治、军事与经济活动之外,退居家庭小圈之中,而且,在家庭里也不占有财产,居于附属丈夫、被驱使的地位。而男性在社会与家庭中则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该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研究婚姻家庭形态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3.
残余的氏族制在国家出现以后,它的经济本质变了,而它的外壳尚存留相当久的时期。恩格斯说道,氏族制的残余「一直苟延残喘到近代」。(注一)从历史来考察,在欧洲如此,在亚洲也有相似的情形,我国殷周时代氏族制的残余也显然存在。例如卜辞中的「多子族」,「三族」(注二)西周全文中的「三族」「公族」(注三),就是氏族制残余的血缘组织。但是在殷商奴隶王国里,这种血缘氏族组织,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私有财富的扩张、氏族成员间的关系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邦制辩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城邦制,史学界有两种绝然对立的看法。造成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对"城邦"的概念界定不一。本文认为,城邦的本质特征有六个方面:它是野蛮过渡到文明之初的一种国家形态;它在国体上是奴隶主公民专政;它在政体上有多种形式;它的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它是在原始经济瓦解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公民集体经济,公私并存;从外在特征着,城邦表现为小国寡民,具有排他性和独立性。中国与西欧在历史上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依据上述界定分析,我们不能否定中国城邦制的存在,夏、商、周时代便是中国城邦制发生和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清史稿》中,关于清初仪仗制有如下记载:“清自太宗天聪六年定仪仗之制,凡国中往来,御前旗三对,伞二柄,校尉六人,其制甚简。自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数目及品官仪从。”既然后金天聪时期仪仗之使用已定制,那么,清代仪仗制即应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溯起。一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复仇名义起兵,开始削平诸部、统一女真的大业。当时,女真各部正处于“群雄蜂起,称王号,争为雄长,各主其地,互相攻战,甚者兄弟自残,强凌弱,众暴寡”状态,即为残余氏族制与奴隶制并存的时期。无疑,仅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的努尔哈赤,此时政治、军事实力都很软弱,绝没有条件考虑并设置标榜统治者等级、身份、威严的仪仗。  相似文献   

16.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秦汉乡亭里到隋唐村落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转变。五胡入据中原与坞壁的普遍兴起,把中国社会瓦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坞壁的崛起,造成新的豪强门阀政治格局,由此产生的乡村组织为国家政权所吸收改造,是中央集权加强与门阀政治衰落的演进过程,表现出国家内在统一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兴盛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黑死病的流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14、15世纪瓦解了。庄园制的瓦解对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西欧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农场的兴起、地租形态的更替、市场体系的孕育、农奴的解放等,为西欧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制度层面上,金代的女真进士科并不是一种专门为女真人建立的科举制度。此制度虽然在金朝中后期有多次调整与补充,却始终保持着向金朝境内各民族开放的特点。与金代其他科举考试相比,女真进士科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考试使用的女真文字。由于制度规定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后人对女真进士科认识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氏族主义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产物,辛亥革命触动了封建宗法社会,但是,宗法式的宗族还存在。在农村,农民氏族主义思想浓厚。氏族主义是狭隘的利益观,并不是真正代表广大农民利益,阻碍近代中国革命进程。毛泽东在领导土地革命运动中,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瓦解农村氏族主义,促进农村氏族主义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主义演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较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罗马研究中关于释奴社会现象的传统观点,即认为出现释奴就是奴隶制衰落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就罗马释奴及释奴阶层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复杂的社会历史作用,提出了新的观点。作者认为;罗马释奴阶层的存在与发展,不但不是罗马奴隶制衰落的表现,恰恰是罗马奴隶制加强的表现。释奴的存在与奴隶制的瓦解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