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广臻 《理论界》2013,(11):195-198
牛河粱红山文化遗址的主要遗迹有坛庙冢台等,标志了当时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以筑屋文化、用火能力、服饰文明、经济基础、天文历法知识、婚姻革命、祭祀礼仪等为基础,形成了一个集大成的文化高峰;红山文化女神与神庙独一无二,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所代表的群体人类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牛河梁遗址奠定了中华阴阳文化的根基,尤其是玉龟文化成为《易经》文化的源头;将黄帝文化时期分为前黄帝文化时期、黄帝文化时期、后黄帝文化时期,将红山文化分为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后红山文化时期,指出黄帝文化的三个时期与红山文化的三个时期存在对应关系,这对于理解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非常重要;形成以玉为纽带的会盟文化、形成完备的社会管理系统,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11)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6000年到5000年间的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牛河梁红山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及其变化进行分析,解读其内涵,为其进行科学保护与展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洪志 《理论界》2014,(5):114-117
辽宁朝阳地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期祭坛,是该时期迎来鼎盛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祭坛。本文从祭坛的起源与演变角度切入,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祭坛的形制结构、主要特征及其蕴含的礼仪性因素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论述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三环圆形祭坛的设计思路——"规"和"矩"并用、形制内涵——天文历法、祭祀对象——太阳,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宋志春 《理论界》2013,(7):199-204
牛河梁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5500年。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最重要的印记。本文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陶器与纹饰的分布、种类、功能及其演变规律入手,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陶器及纹饰的形态,进一步探讨其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柏楠 《理论界》2013,(2):204-20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天地君亲师的崇拜与敬重,是中国人传统信仰的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天地君亲师思想产生在红山文化牛河梁时期,作为大型、高级的史前祭祀中心,牛河梁遗址祭祀的主要对象为天地君亲师。  相似文献   

6.
孙柏楠 《理论界》2014,(6):111-113
活化又称激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概念,也泛指某一物质从其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本文借用活化概念,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活化研究,意在更好地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探索、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弘扬与传承,使其从原来孤立的遗址(无活性或少活性状态)转变为可观、可感、可体验遗址(有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7.
红山古玉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神秘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在我国古玉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引中外无数专家学者竞折腰。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象征的红山文化的重要载体(郭大顺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我国红山古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鉴定结论公布,特别是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群和玉器群的发掘而横空出世。在此之前,人们对于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红山古玉仿佛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8.
董婕 《理论界》2012,(10):195-197
本文通过揭示牛河梁遗址布局、出土文物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分析牛河梁红山文化对中国龙凤文化、阴阳文化、玉文化、建筑风格和祭祀理念的深远影响。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为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渊源证据,显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其绵延5000年的连续性和强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1)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2012年第三次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其普遍价值的揭示是下一轮申遗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对突出普遍价值的要求,从天文学视角揭示牛河梁遗址的科学普适性价值;从遗址的设计布局和选址理念诠释遗址的人文普遍性价值;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普遍价值标准对接牛河梁遗址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5,(7)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礼制文化信息,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本文通过分析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的造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功能和文化内涵,说明牛河梁上层积石冢对玉器的使用经过社会关系的变革后形成了制度化的礼制,这种规范化了的祭祀用玉及其展示的社会差异和社会组织功能,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礼制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对于科学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应当作为科学思想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考察。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理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 ,管理模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粗略地考察了东西方管理文化的演变过程 ,从管理对象———人的属性假定出发 ,提出现代管理应将“经济人”和“社会人”上升到“文化人”高度。相应地 ,提出了文化管理的模式 ,并考察了它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江明 《学术研究》2001,2(1):25-30
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理论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本身、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5.
罗超 《殷都学刊》2006,(3):88-101
文化视野的困惑突出说明对文化本质认识的模糊。广义文化视野也是文明视野,在人为性这一最基层涵义上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是重合的。主体性文化视野也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视野,从广义文化视野的现象描述到主体文化视野对文化本体的把握,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文化的研究视野。象征文化视野也是文化通观的研究视野,文化通观的视野着眼于社会文化整体结构的动态把握,文明视野着眼于社会文化成果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责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韩锋 《齐鲁学刊》2007,(3):25-27
吐蕃文化是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吐蕃统治者派子弟入国学受教育、和亲、使者往来等途径,儒学传入吐蕃,并对其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     
《优雅》2007,(9)
  相似文献   

19.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不要承继、怎样承继革命文化传统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中国和世界文化进步的经验教训看,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承继革命文化成果;从革命文化的内容体系和根本目的看,革命文化中蕴含和谐文化,必然向和谐文化转变,和谐文化能够承继革命文化。和谐文化建设要正确承继革命文化成果,就需要全面分析革命文化内涵,继承革命文化的积极成果,并以历史的态度对待革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