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卫行为有两种形式,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我国民法学界对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民事立法中没有关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界定。从比较法来看,民法和刑法分别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作出界定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建议在将来编纂民法典时,将自卫行为的立法置于民法典中总则编民事权利的保护一章中,且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自卫行为从责任构成和责任承担两方面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2.
防卫权问题是正当防卫理论的核心问题。现代各国刑法普遍认可防卫权是一种公民权利,是公民对其自身权利的一种救济权利。防卫权的限定与否是关系到正当防卫性质的重要问题。不论理论上的聚讼如何,这一权利必定已为现行立法所确立,它已经成为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刘刚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03-106
自新刑法对原有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修改以来 ,人们对无限防卫关注过多而对逆防卫则鲜有提及。提及者也多持否定态度。阐述了逆防卫的成立条件 ,论证了逆防卫是一种特殊的正当防卫 ,并就其正确把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对旧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做了修改,但笔者认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中的有关不法侵害的界定、防卫过当方面制度、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行凶”的指向问题以及文字表述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论偶然防卫     
偶然防卫是正当防卫制度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表面上它产生了正当防卫的防卫效果,但是它不是正当防卫。对于偶然防卫,作者发现遵循我国传统分析思路存在有诸多缺陷,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偶然防卫的性质、特征及比较各国不同之学说,提出新的辨别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6.
莫小凡 《南方论刊》2005,(12):39-41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在理论与实践中,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构成条件,尤其是必要限度上还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在分析刑法理论与现实生活真实案例上,探讨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1)
正当防卫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刑法中都有规定,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不法侵害、防卫时间、防卫意图、防卫限度方面比较了我国与英美国家正当防卫制度的异同,分析优劣,以完善我国正当防卫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紧急情况下,迫不得已而对不法侵害人加以一定损害,以制止不法侵害继续进行的一种合法行为。对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不负刑事责任,这一立法意图在于积极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解除思想顾虑,自觉勇敢地同一切破坏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9.
正当防卫的权利之本是正当防卫成立条件设置的基础与解释之源,但国内学者大多停留于介绍国外理论学说而没有进行必要的追问,以致正当防卫的权利之本没有达成共识,这是有关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解读百家争鸣却难以平息的主要原因,也是有关防卫案件的司法裁判难以让人信服的深层根源.由于法益大小的衡量、法益位阶高低的判断变得越来越困难,"法益衡量说"和"优越利益说"的解释力越来越低."社会秩序维护说"难以发挥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解释功能,"个人的自己保全说"无法演绎出正当防卫的边界."社会相当性说"贴近正当防卫的自然法之源,可以实现法理与事理的对接,会使正当防卫制度更接地气,得到最高司法机关发布的指导意见及其指导案例的间接肯认.另外,将社会相当性作为正当防卫的权利之本,不会重回法律与道德的混同,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标准模糊的缺陷可以克服,判断要素无限、判断标准多元的问题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要确定防卫过当的性质,必须明确防卫过当同正当防卫的联系和区别,否则不可能有正确认识。防卫过当的性质不同于正当防卫的性质,也不同于一般犯罪的性质。防卫过当的性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为的防卫性,二是客观的过当性,三是主观的罪过性。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作为排除违法性的正当化事由之一,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见到的。但是对于哪些侵害行为应当允许进行正当防卫,哪些不应当予以正当防卫而应当通过其他方式予以解决,即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在立法上和刑法理论上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界定。这种缺位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定罪处罚不公现象的发生,所以,对应当纳入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范围的各种侵害行为予以归纳,并试图总结其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79年刑法虽然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但规定得比较原则和笼统,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限度很难把握.新刑法典对防卫制度作了有益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制度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增加了正当防卫制度的可操作性,保护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对正当防卫的研究,我国法学界论述颇多,但对共同犯罪的正当防卫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由于司法实践中关于对共同犯罪的正当防卫现象多有发生,因此,对之做些必要的探讨对我国司法实践是有益的。 一、对共同犯罪的正当防卫的对象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这一概念出发,共同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是:(1)犯罪主体方面,在共同犯罪中必须是二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2)犯罪主观方面,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并且故意的内容应该是统一的;(3)犯罪行为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指向与同一的犯罪目的相联系,就是说一方面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是一个整体的犯罪活动,另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防卫法律界定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是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之一,各国刑法均对其作了规定.各立法例规定正当防卫时,在立法模式、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无限防卫权、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等问题上,既有共同性的规定,也表现出了一定差异.这些共同性的规定反映了各国立法者对正当防卫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该如何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构成体系乃至整个犯罪论体系如何构建。当前我国通说将正当防卫作为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置于犯罪构成体系之外,使得主张正当防卫的被告方事实上不得不承担起证明责任,这有违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根据我国当下国情,在理论体系上应将符合正当防卫的行为阐释为"不符合犯罪构成",对其之证明责任始终应由控方承担。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学术界》2024,(2):60-74
聚众斗殴行为能否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学理分歧明显,在司法实践的规范认定中同样留有诸多争议,由此带来聚众斗殴罪与正当防卫成立的性质差异。聚众斗殴作为事实层面的存在,需要结合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进行对照,以容纳防卫权在私力救济之下的正当性存在空间。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不是互斥关系,聚众斗殴作为对合行为在单方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另一方的防卫权并不因秩序法益的侵害而随之消失。聚焦于聚众斗殴的案发起因是否正当、斗殴发生地点、自招侵害行为、动手先后顺序、事先准备工具等,并不能从形式上带来正当防卫的绝对否定性评判。聚众斗殴中加害行为与防卫行为具有混同性存在,应在法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在突破传统误区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认定。  相似文献   

17.
由于立法上的模糊,警察防卫问题一直以来便存在着诸多争议。而学界的主流观点"职务行为说"和"正当防卫说"在警察防卫的刑法定性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的问题。其实,警察防卫的实质具有"二元化"的特性,并不是单一的职务行为或是正当防卫行为。因此,在出现严重危及警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警察适用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对警察的过限行为也可类推适用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擦鞋匠邱福生防卫致死艾滋病人案曾引起学术界和民众对司法的关注,使正当防卫的认定成为争执的焦点。文章认为,特殊正当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在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时,不法侵害的缓急程度、不法侵害的手段和强度、不法侵害的权益等因素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治祥 《学术探索》2004,2(12):56-59
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执行守护、押运任务中使用枪支的行为,是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属正当防卫的范畴;但与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相比,在防卫主体、手段、起因、限度、保护权益、主体义务等方面,又具有某些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李楠 《理论界》2007,(10):92-93
正当防卫制度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重复侵害行为的防卫的性质认定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本文认为,对于重复侵害行为的反击行为完全应当把它放在正当防卫制度中进行考察。通过法定的事由来减轻对行为人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