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薛涛文采风流,多才多艺,恃才傲物,触怒权贵被罚赴松州后,不得不委曲求全,三度献诗得返。从薛涛诗作可以看出薛涛一生处世态度的转变。回到成都后,薛涛收敛锋芒,圆滑处世,与历届川主及其幕僚还有出入成都的达官贵人保持良好关系,并常有酬唱之作。虽然处世圆滑,但薛涛内心依然高傲自负,她自诩"兼才",以竹自喻;为维护边地百姓的利益,薛涛不惜专门写诗劝诫诸将。  相似文献   

2.
薛涛史料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有关蜚声中唐的女诗人薛诗的史科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考辨,其分别有:费著薛涛享年七十三岁说有误;<万首唐人绝句>薛涛<送郑资州>诗题有误、涛父薛郧宦蜀的历史背景考察、薛涛家乡应在眉州;广宣曾为两朝供奉说有误以及薛涛<罚赴边上武相公>诗题不误等.  相似文献   

3.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在薛涛现存的91 首诗词中有44 首是酬赠诗。对薛涛酬赠诗英译的研究对加强译文读 者了解薛涛本人和薛涛的诗词创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关联理论翻译观是德国翻译家Gutt 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中 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到推理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 结合关联理论翻译观,对薛涛酬赠诗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薛涛诗词及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段文昌为薛涛撰墓志铭,典藉有裁。段公何以会欣然要为薛涛撰墓志?显然一是基于了解薛涛,一是基于薛涛是个有气节而又有创造性的女性。千百年来,后人对段文昌为薛涛志墓事,认为举是公正,深得人心。据此可见当年段文昌对薛涛的评价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蜀中才女薛涛人文风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主体对文学的感悟,用个性化的文字所呈现的思考,铸就了不同时代的文学从业者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薛涛,蜀中四才女之一,又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集才华与大诗人双冠于一身。现今的薛涛研究中,无论是 诗人的个人生卒年、感情经历、身份考证研究,还是薛涛留给后世的诗歌文本解读,都是硕果累累。梳理与薛涛相关的文献,着 眼于因薛涛在蜀地而形成的旅游景点,呈现出薛涛墓、薛涛笺、薛涛井在不同时代文献中的常态与变化,剖析其“变”背后所隐 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作者新著<漫话薛涛>(待出版)中涉及成都女侍人与达官名士酬唱交流的部分章节.文章为薛涛其人其诗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据资料.  相似文献   

7.
试论唐代女诗人薛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老的西南文化名城成都,继汉代才女卓文君之后,又出现一位唐代女诗人之冠薛涛,为古老的名都增加了新的光彩,一时藩镇连帅,幕府名士,诗坛巨匠,争相与之唱和,煊耀西南诗坛。薛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彩笺,裁书供吟,献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费著《牋纸谱》)至今传为美谈。薛涛,字洪度,生于唐代宗大历五年,死于唐文宗大和六年。原籍为长安人,幼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就教于父。从九岁时就能作诗,聪颖机敏,颇为父母所钟爱。父  相似文献   

8.
历代学人关注薛涛其人其诗者相对较多,上个世纪对薛涛诗全面笺注的张篷舟老先生致力最早,成就最著,他的<薛涛诗笺>(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乃薛涛研究的扛鼎之作;后则以彭云生先生的<薛涛诗校正>(稿本,现存成都薛涛研究会)、陈文华女士的<唐女诗人集三种·薛涛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发明较丰;日本学者辛岛骁的<汉诗大系·薛涛诗>(集英社1966年版)亦时有创获.成都的刘天文先生经过十数年的潜心研究,新近推出<薛涛诗四家注评说>(巴蜀书社2004年版)一书,对上述四家之笺注"择其精要,或见解各异的地方,摘要录出,加以比较和评述"(自叙);同书刊发其论文九篇,针对薛涛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见解,并对近百年的薛涛研究史进行了仔细梳理和精当评述;附录<忆篷老>一篇,则深情缅怀当代薛涛研究奠基人张篷舟先生一生的卓越贡献,自己与篷老的因缘际会.全书篇幅虽仅十三万字左右,然甄综百家,评判得失,犁然有当:独出己见,亦多根据充分,自圆其说.可缕而析之、表而彰之者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薛涛一生创作了500余首诗,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多的女诗人。薛涛一生赋诗四十余年,留存诗作92首,其中有酬唱赠寄诗35首。薛涛的酬赠诗,虽然不乏酬谢赞颂之辞,但并非都是官样文章,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后辈文人的关怀与鼓励,也有送别友人的愁绪,还有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与思念之情,更道出了薛涛归隐山林的心声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与向往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谒巫山庙》应确属薛涛作品薛涛有诗《谒巫山庙》云: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云为雨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相似文献   

11.
同时享有“巴蜀才女”和“唐代著名女诗人”两项殊荣的唐代四川女诗人薛涛是我国留存诗歌数量最多的女诗人。因其在时间上处于道教极端鼎盛的唐代,在地理上处于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四川,薛涛的大量诗歌中均有明显的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通过分析其诗歌语言、诗歌典故和诗歌想象,本文发现道教思想是助推薛涛诗歌经典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以其独特的性别身份和政治身份活跃于当时的文人政坛之中,也因此获得后世乃至现当代学者的关注.总结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是在上世纪既有的研究成果上的突围,既有对人物身份与籍贯、交游与爱情、诗歌思想与内容等既有问题的继续深入探讨,又有对其诗的男性化风格、将其诗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其诗的接受研究等方面的开创性的成果.纵观新世纪以来的薛涛研究,成果与问题并存,可以尝试回归文本,挖掘薛诗的艺术张力,把薛涛研究放到地域(巴蜀)文学、唐女冠文化、女性文学等大文化体系中,使薛涛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3.
薛涛是唐朝百余女诗人中留诗最多的一位,她的诗作原有500多首,现存91首。她的成就可同蔡文姬、李清照比肩,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翘楚。她身世凄凉,16岁沦为乐伎。4年后自赎脱籍,自食其力,创制名牌红色诗笺——薛涛笺,交往皆一代名流。薛涛终生未嫁,爱请诗和边地诗真切感人,体现其贞魂慧性,值得我们珍惜。  相似文献   

14.
唐·女诗人薛涛为诗一生,但流传至今的不足百首;然而薛涛诗的版本有数十种之多,几乎每一个研究者在"梳理"薛涛诗时,都会形成一个新的版本。本文参考不同版本,依据现存薛涛诗初略地划分为"青年时期诗作、中年诗作、上节帅诗作与晚年诗作"等相对"集中"的四个部分(时期)。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之生卒,笔者一向相信张篷舟先生的说法,即洪度生于代宗大历五年(779),卒于文宗大和六年(832)(拙作《薛涛诗艺术风格摭谈》即采用是说,见《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6期)。张先生的论说详见《薛涛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今细审洪度有关诗篇,觉得张先生对卒年的考订至为精审,无可疑  相似文献   

16.
那一片幽篁     
梁伟 《社区》2014,(2):34-34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段话:到了成都,拜访了杜甫、诸葛亮,不可不拜薛涛;观罢草堂、武侯祠,不能不观望江楼。前不久,偶去蓉城,慕名游览了望江楼公园,凭吊唐代女诗人薛涛。  相似文献   

17.
细斟薛涛十六岁到二十岁入乐籍期间所作的<十离诗>和其他咏物诗之创作背景与情感内容,前人有关薛涛"诗格卑下"殊乏雅道"的评说是欠妥帖公允的,必须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薛涛的作品一直以精巧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而备受儿童读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也因审美对象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而鲜被人关注。论文在对薛涛作品中的死亡线索逐一梳理后,发现作家正是通过构建一个个饱含哲思和人文情怀的故事,消除了儿童对死亡的恐惧感与神秘感,让死亡的生命在其笔下达到了“虽死犹生”的效果。因此,薛涛小说中的死亡话题是一个极具价值而且不容回避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薛涛诗歌中运用了很多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故,这为外籍译者英译其诗歌带来了很多困难。魏莎、肯尼迪和拉森都曾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英译后薛涛诗歌典故中文化意义的失落、扭曲和变异进行了补偿。本文分析了典故翻译时直译加注、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并置以及字面意义优于隐含意义等策略的不同适用情况以为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冶和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二人都大量写作酬赠诗,但面貌各异。李冶擅长融己情于诗句,故往往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薛涛则语工辞巧而多客观观照,多取巧讨好成分,故显才情有余而真情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