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毕生精力用于对社会政治、经济、革命问题的研究,他们往往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对人道主义发表意见,而少有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去论述人道主义问题。他们对人道主义思潮的论述,大多是批判性的,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性就在于,他们并不限于在艺术和美学的范围来论述人道主义;美学人道主义的批评理论来源于他们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多少实际成果,但在美学领域却结出了硕果。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政治观、社会观、历史观,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在美学观、艺术观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的发展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了大量简要的有关艺术和文学的评论和著作,其涉及的问题,范围是极为广泛的。但这些论著并不是一系列前后连贯的正式文章,既没有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研究内容,也没有给这样一种研究规定各种界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米海伊尔·里失希茨(Mikhan Lifschitz)正是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著作建立了马克思的艺术哲学的临时模式。在这模式中,他探索了马克思早期的美学观点的发展,这  相似文献   

3.
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导线索,人性、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石,并且成为推动社会革命、促使文化启蒙的核心。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大众审美启蒙论,他们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中的阶级革命理论,将“为大众”视为美学和文学的最高目标,并以群体启蒙的方式建构全新的“人民美学”。第二阶段是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主体性理论,以朱光潜后期的实践美学改造、蒋孔阳的“美感论”以及李泽厚的“美是自由的形式”为代表。美学家试图发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有关个体主体、感性、形象、自由等维度的元素,完成美学从集体话语到个人主体、从物质实践到精神体验的理论谱系。第三阶段则是在新时代呈现出集体性与个体性相互交融、审美愉悦和时代责任相互推进的场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人学话语释放了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生命力,能够进一步延续美学的主体性和人民性特质。  相似文献   

4.
文章第一次全面介绍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哈拉普的美学理论和艺术理论观,通过他对艺术与生产方式、艺术与阶级、大众媒介与审美趣味等问题的分析,可以对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威勒克认为:“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所产生的最有影响的理论”。美学史家吉尔伯特也认为:“克罗齐把艺术从歪曲它的杂质中解放出来,把艺术规定为抒情的直觉”,使美学“成为一门集中的、象胡桃核一样凝练的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现代性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的重点主题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总体理论特色,体现了对人之生存现实的集中关注。对此,中国学界进行了自觉而丰富的研究,凸显了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学理价值。但从已有的研究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研究主题和对象有待拓展、艺术本体论维度缺失、学理探究与鲜活体验的严重失衡,本土化路径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诸多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思考并推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在新时期摒弃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在主观或者客观的哲学式定位,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独立的实践美学样态,将主体的精神实践纳入广泛的实践范畴,从而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创造了"合法性"的言说空间。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改造,以"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思想初步显出了实践性萌芽;在1980年代的"美学热"中,朱光潜建构了一条从主体实践到美感经验的理论谱系。实践美学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情的渴望以及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坚守,构成了美学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成为"美学热"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学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无完整体系、文艺的人道主义、反映论、现实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艺术生产论等是中国学者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以及逐步突破二元对立、走向交流与对话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界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时,缺少一个自身演进的“量变”进程。其原因之一,是忽略了从渐进的、整体性的动态进程,来描述、考察创造社接纳、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情况。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的历史语境,影响、引导创造社主要成员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念之外,他们关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本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社会性、资本主义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发展不平衡性等问题的论述,均受启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美感思想在中国当代的研究,从20世纪50-60至8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美感思想的阐释与运用,从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美学研究者们是重在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美感的本质,并在唯物辩证观、实践观和认识观等几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感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美学在引进西方美学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美感理论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原有的比较单一的哲学认识论思维模式,开始注意从生理学、发生学、尤其是从心理学美学等角度对美感经验、审美心理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全方位考察,马克思主义美感研究逐步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人道主义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期我国人道主义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人道主义的层次性、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等问题,并在研究中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存在人道主义的成分但不是人道主义的观点。在人道主义层次的问题上,主要有“一个层次论”、“两个层次论”、“三个层次论”的观点。在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问题上,主要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原则;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原则的统一;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交集”关系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茅盾20年代文艺观中既含有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等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文艺观,又有着以阶级论为基本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呈渐进性特征,其定型于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是对他原有文艺观的继承和超越,带有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独有的理论特色。本文扣住他的文艺观的发展探讨他的作家作品评论,一方面指出他30年代前后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尺度评论作家作品,另一方面着重阐明其作家论所体现的前后一致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茅盾20年代文艺观中既含有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等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文艺观,又有着以阶级论为基本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茅盾文艺观的发展呈渐进性特征,其定型于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是对他原有文艺观的继承和超越,带有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独有的理论特色。本文扣住他的文艺观的发展探讨他的作家作品评论,一方面指出他30年代前后运用了不同的理论尺度评论作家作品,另一方面着重阐明其作家论所体现的前后一致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特性,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完善人类自身的能动过程。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了实证的基础,消解了西方理论视野中美学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虚幻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类学材料的支撑。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审美人类学相互交融,为研究中国多重语境叠合下的审美、艺术活动提供了切合的框架,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一方面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表现了其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美学并不仅是关于艺术的理论,但任何民族美学理论的产生又为这个民族的艺术状况所决定,即其艺术的风貌必然决定其美学理论的风貌。而美学理论一旦产生,又会对一个民族的艺术发展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这时美学理论与艺术创作就会在互相影响中发展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艺术,其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在表现和促成人的生命能力的发展,只不过西方特别是古希腊艺术较注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征服,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的生命自由,因此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摹仿自然的视觉艺术;而中国的艺术则在天人混化、天人合一中追求一种精神的超越与自由,其主要的艺术形式则是听觉艺术,即音乐,以及一些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精神各自体现在中、西早期的艺术创作中,所以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文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和知识资源,更是成为关注人性的启蒙话语,并敏锐地发掘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种种"异化"场景。存在主义文论契合了中国20世纪的理论"焦虑",并作为重要的知识学资源被译介和引入中国。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都极大地肯定了主体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文学艺术的独立精神,这给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资源。海德格尔理论则通过理论思辨、艺术自律、美学独立等方式与中国现代文论产生"融通"与"共鸣",推进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与此同时,萨特存在主义"人学论""自由观""介入论"等思想与中国新启蒙的时代诉求进行联系,成为推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知识学资源。存在主义文论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文化现代性的进程,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学资源渗透到当代文学、文论、美学和文化研究中,促进了知识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