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库恩的经典范式理论,以新范式的兴起与发展为脉络,深入解析了新旧范式更替的演进规律,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有助于理解从工业技术范式到绿色技术范式的演进逻辑、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绿色技术范式萌发,起于工业技术范式发展危机;绿色技术范式确立,要求开展一场生态文明革命;绿色技术范式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制度文化重建。工业技术范式及其引领的工业文明危机深重,呼吁有机、整体、综合的绿色技术范式及其引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应立足技术-自然观、环境话语、科技共同体价值体系、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四个层面的革新,构建和落实绿色技术范式的理论意涵,引领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2.
“绿色经典文献”以其对地球生命系统与生存环境复杂关系的深刻领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忧患意识的深层挖掘,对现代人类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的深度反思而成为生态文明思想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传播和构建生态文明先进理念,特别是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方面具有独特的精神资源价值。探究绿色思想资源发展轨迹与历程,审视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评介其研究成果与不足,旨在为后续系统研究提供基础与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技术实践的对象性展开由于科技本身的工具化应用,导致了人类生存和生态维度的缺失.绿色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以生态合理性为科学依据,以整体论方法对传统科技观进行范式转变,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根本方向.绿色科技的伦理规约以物质性实践为基础,既体现了绿色科技的善性品质,又为以生态的科技保护,以不伤害为基本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现实责任,以人的科技化生存为本体性前提.绿色科技的实践生成路径孕育了科技伦理的当代规约方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实践的对象性展开由于科技本身的工具化应用,导致了人类生存和生态维度的缺失。绿色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以生态合理性为科学依据,以整体论方法对传统科技观进行范式转变,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根本方向。绿色科技的伦理规约以物质性实践为基础,既体现了绿色科技的善性品质,又为以生态的科技保护,以不伤害为基本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现实责任,以人的科技化生存为本体性前提。绿色科技的实践生成路径孕育了科技伦理的当代规约方式。  相似文献   

5.
韦伯以来,将现代性批判聚焦于技术一工具理性的方面已经成为思想界的范式。在反思现代性的语境中,特别在奥斯维辛事件之后,约纳斯通过对于生命现象的考察,揭示了现代性的核心之处隐藏的虚无主义,并重新思索了人类生持续生存的根基,提出在现代社会活动中必须以责任伦理作为主导的规范。  相似文献   

6.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程活动的性质及部分行业工程活动的不良开展状况要求工程伦理教育走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视角下的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活动本质、工程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工程活动价值三个方面深化了人们的认识。交叉学科视角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发展,需要完善学科基础,寻求学科独立,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师资建设,力求师资队伍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技术范式到现代技术范式的转换,现代技术由于对生态价值的漠视而给文明世界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日益彰显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现代技术发展中出现了生态学转向,文章论证了现代技术范式,剖析了其反生态性,对生态技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指导人类技术实践活动的技术理性。技术实践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因而技术理性也是动态发展的。技术理性的历史进路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农业文明时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两者之间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原始张力;近代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导致技术价值观的工具化倾向;从现代工业文明反思传统技术理性观的结果就是张扬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使技术成为追求多元价值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技术发展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引发了人们对许多伦理问题思考。现代技术价值使技术与伦理发生联系,并使技术发展冲击传统伦理成为可能.它促使人们在反思传统伦理的基础上,建构保证技术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道德规则和职责——技术伦理。建构技术伦理要考虑到人类自身伦理和人类社会伦理的建设问题。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技术发明家、技术使用者(如公众等)和技术观察者(如技术评估和评论家等)的伦理素质,后者主要由公众、企业、政府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文化模式的成功转型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力是深刻而持久的。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转型的复杂态势,通过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文化批判,以及对文化模式的历史变迁分析发现,生态文明文化模式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出现的新型的文化模式。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构建以"生态和谐""以人为本"和"和而不同"为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文化模式,真正实现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转型与超越,对于全面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程生态观是人们关于工程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根本观点与看法。当代工程生态观,是对传统工程观批判扬弃的结果,是对现实工程活动反思批判的结果,是生态文明的进步要求与价值诉求。当代工程生态观有其丰富的内涵与要求,它要求以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工程活动,实现工程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以全面、辩证、历史的观点看待工程的生态影响,确立合理利用自然、适度改造自然的工程生态观;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双重互动关系,确立动态、和谐、整体性的工程生态观;既要实现对自然进行适度改造与变革,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协调;工程生态观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反映,是生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确立正确的工程生态观,有助于实现工程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实现工程宗旨、目的、功能的转变与提升,有助于实现工程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有助于探寻工程创新的方向,它对促进工程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重要的思想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深层生态学的三条原则典型地表达了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它必然遇到如此诘问 :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 ?本文认为 :遵循生态伦理必须进入生态觉悟 ,这意味着对人的伦理特性的“深层”界定 ;遵循生态伦理必须进入文明的觉悟 ,即遵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趋势 ,这意味着对现代性文明进行全面反省的“深层”视域之敞开 ;遵循生态伦理即是遵循生态学 ,生态学既是科学又是伦理 ,因此遵循生态伦理是科学发展和伦理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的问题 ,最终指向我们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类理性主义导致的科技至上与自由主义导致的个人利益至上使人类在伦理上形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又影响着法哲学及具体法律制度构建。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缘起于生态科学的生态主义在人类伦理、哲学等领域迅速发展,并被人类引入到环境法。环境法中的生态主义是指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规范人类环境行为的一种整体主义理念。其在整体主义倾向、对自然的价值定位、终极目标上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生态主义环境法要求人类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完善人类自身的规则体系,调整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化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历久弥新。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价值观思想。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系统研究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转向了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新路向。分析马克思和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观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有益的比较,对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核安全监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能源生态问题、经济生态问题、社会生态问题对核安全监管提出了新挑战。只有将现代生态理念植根于核安全监管现代化全过程,进一步优化核安全监管组织架构、法律体系、技术措施和公众沟通机制,才能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系列问题,推动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唯物观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生态文明哲学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在伦理价值层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