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通过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从神话想象和童话艺术这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童话至理”。从总体上看《,西游记》不仅充分体现了童话之幻想、恢复、逃避、慰籍等因素,而且最充分体现了童话对人类基本愿望的满足性,这些愿望包括探究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深度、广度的愿望,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探寻奇怪的语言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就源自卓越的神话想象和高超的童话艺术这两大因素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神话的发展从源头上就具有差异性,在被重述的当代,也因为文化背景、时代潮流以及作家的性别立场、创作理念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果说西方"重述神话"的参与者表现的是对"过去历史"的改造与重建,那么,中国的作家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对历史记忆的依赖.本文试以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究中西思维的差异性,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儿童文学出现了两个创作趋向:一是时间穿梭题材,特别是关于过去的时间;二是历史奇幻题材。时间穿梭和历史奇幻都与“过去”密切相关,作家意图通过想象或超自然方法在文学中再现“过去”,继而构建儿童主人公的主体性。这两种题材成为战后英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幻想文学的迅速崛起,奇幻动物小说把童话的浪漫想象与小说的逼真写实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幻叙事类型和审美风格,成为世界幻想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一些作家的奇幻动物小说创作与国外的一些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奇幻动物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亟需中国儿童文学界的“确认”,这对于提升中国奇幻动物小说的创作水平、推动中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视野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利芳 《东岳论丛》2013,34(4):55-59
杨红樱是目前中国受众最广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四个阶段:科学童话、童话、儿童小说、《笑猫日记》新童话。系统总结其文学发展历程与创作经验对于推动当下及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中国文学童话创作始于19世纪20年代。本世纪初开始的外国童话译介启动了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进程。“五·四”运动前,此进程较为缓慢,童话理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带动儿童观、教育观、儿童文学观的转变,间接或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童话的诞生。以叶圣陶的创作为标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童话,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伴随着大众文化对经典的解构与祛魅,文学界的许多精英们将目光放在对经典神话或童话的改写方面,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些作家在经典中寻求创作灵感,在形式和主题上对单一叙述进行质疑,力求揭示文学经典的虚构本质.那么,为什么在消费文化时代作家会如此青眯童话改写呢?消费主义文化又是如何作用于童话反写的叙事主题或模式呢?童话反写如何免于娱乐垃圾的命运呢?文本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以期系统梳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后现代童话改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李自芬 《江汉论坛》2004,(11):138-140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0.
2022年的黑龙江儿童文学创作,秉持着儿童性、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创作底色,以塑造中国美好儿童形象为创作旨归。较之上年,黑龙江儿童文学的文体类型更为丰富多元,成长小说取得新拓展,动物文学“走出去”成果卓著,图画书、儿童散文等发展相对薄弱的文体取得新突破,整体面貌呈现文体均衡的发展态势,在主题内容、童书出版等方面彰显“本土化”自觉,“儿童文学的大庆方阵”等文学品牌建设如火如荼,展现了别具特色的龙江风貌。  相似文献   

11.
魔法变形是神话及童话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起源于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叙事功能。本文以当代女性童话重写潮流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为例,讨论女性作家偏爱的魔法变形范式及其叙事伦理,分析"魔法变形"在心理外化、多重叙述及角色功能转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分析安吉拉·卡特的"不可靠叙述",指出多重叙述中的魔法变形体现竞争性伦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促发广泛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变革中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过程来说,成人的介入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儿童文学作家将儿童的视角与成人意识巧妙结合,使儿童文学呈现出特有的审美风貌.一面是童真童趣,一面是现实人生和生活的哲理.金近的童话创作实践是对儿童文学这一特点的最好诠释.他再现童稚,又以成人的责任与智慧为这份童稚竖立一个通往广阔与深邃的阶梯.  相似文献   

13.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李英 《学术探索》2009,(1):115-1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观念上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文学创新意识推动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相对而言,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亦存在种种困惑和不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受到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语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参与当代文化和意识形态建构。因此,在文学话语内部批评儿童文学,是确保儿童文学既保持其独立性及特点又融汇于文学话语之中的有效途径,从而确保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保存自己,并且形成一个不断变化又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当王蒙大声呼吁作家学者化的时候,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则是以幼儿园阿姨和中小学教师作为自己的生力军,他们的作品洋溢着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然而,鲜明强烈的情感被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所左右,无法升华进入更高的艺术层次;把握了敏锐的现实素材却又透出思想底蕴的不足而流于表象的铺陈,这些令人遗憾的现象在儿童文学界比比皆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宗璞的童话创作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宗璞家学渊源很深,自幼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后又专攻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兼融并蓄的文化素养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相似文献   

16.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系列小说在描写男女爱情关系时,都具有“女追男跑”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影响,作家自觉塑造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所企求的当代英雄形象;二是因为“女追男跑”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早已存在于作家的无意识之中,遇合五六十年代特殊的创作环境,因而本能的被“激活”。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语境中,承扬民族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是民族儿童文学创作面临的大问题。民族儿童文学作家常以一种世所罕有的审美敏感去表现边地的自然万物,或以魔幻性叙事来构筑民族儿童审美的形象体系,或以发展的、理想的视角展示当下民族儿童的现实,都表达出生命的另一种绚丽和辉煌、生活的另一种奇异和深邃、生性的另一种善良和刚强,使民族精神在民族儿童文学中得到独特的呈现和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王宜振是当代中国儿童诗歌创作群体中一位成就突出的陕西诗人。本文从王宜振的诗歌创作出发,分析了他的诗歌特点: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爱的高歌,以期引起学界对陕西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蔡郁婉 《北方论丛》2022,(3):115-122
母亲神话往往将母亲描述为贤惠慈爱、牺牲自我的形象。近年来,女性创作者开始了对母亲形象的重新审视。国产女性电影亦不例外。电影《嘉年华》《送我上青云》《春潮》都涉及了对于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再思考,塑造了反神话的母亲形象。在重审的基础上,电影之中的女儿们纷纷反叛母亲,意欲成为与母亲不同的新女性。但电影对母亲的审视却悬置了对造成母亲之卑劣和不堪之原因的追问。这一割裂的反思遗憾地使女儿们陷入了“厌母症”的泥潭。在《送我上青云》《春潮》之中,女儿们都在背离母亲的道路上遭遇困境。但《嘉年华》却富有启示性地告诉我们,理想的母亲镜像对女儿突破困境与禁锢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呼唤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讨母女关系的作品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