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哲学第一部分——机械性空间是自然的外在于自身的存在,或外在存在之抽象的共性,是自然的外在存在之无中介性的中立性。空间是完全抽象的彼此相近,彼此相外,因为它是外在存在。空间又是完全连续的,因为这种彼此相外还是完全抽象的,本身还没有确定的区别。空间可以过渡到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真理。黑格尔认为,时空不是直观的形式,而是理念的形式。他想把康德的主观唯心论时空观,推进为客观唯心论的时空观。牛顿认为时空是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是宇宙的空壳子,好象事物充塞其中,也可以随便抽取出来似的。黑格尔不同意这种  相似文献   

2.
康德认识论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有一套自备的范畴框架系统,其先天性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范畴这种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何以能保证呢?范畴是怎样应用到对象上去构成科学知识的呢?这就是康德范畴的先验演绎所要解决的问题。康德的先验演绎分为“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个方面。实际止,这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划分。所谓“主观演绎”,简单说来,就是从主观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3.
吉凯  王丽君 《理论界》2011,(7):78-81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理解为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并对其作了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以此来解决数学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为"作为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尽管康德的时空观存在理论上的局限性,但康德既承认认识的感性基础,同时又强调了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这对马克思实践能动性的真理观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康德提出主体认识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物自体),而是主体用时空先天形式和感性材料构成的“经验对象”(现象)。对康德这种从主体角度去规范认识对象,马克思曾给予某种赞赏。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  相似文献   

5.
伽达默尔(主持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理解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静观和反思,理解是人的在世方式,它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历史造成的时间间距,并不构成古人与今人对话的障壁。我们今天安排胡塞尔与康德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坐到一起,就科学形而上学建构问题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拆障除壁的尝试。胡塞尔:康德先生,您的“批判哲学”是从“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发端的。这一问题又被拆解成以下四个分问题:(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3)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怎样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前康德时空观的困境和时空问题在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两方面解析康德时空观 ,进而探讨其在时空范畴史上的转型及其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先验演绎的任务是要证明范畴之对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分两步来完成这一任务,即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和客观实在性。主观演绎探讨了先天知识所需要的种种主观条件,其目的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先验想像力的提出则解决了范畴应用于直观的问题。先验想像力能够在直观与范畴之间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于范畴之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说明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亦可见先验想像力学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海德格尔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海德格尔如何从康德哲学中发展出自己的思想。作者认为,海德格尔从康德哲学前提出发,引导出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知识论”不同的“存在论”,揭示了康德为“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可靠性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说明“知识论”必以“存在论”为前提,才能使其自身得到可靠的基础。作者指出,根据康德的“先验直观的时空观”,时间、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由此出发,海德格尔使时间、空间不停留于先验直观形式,而进一步开发出不同于“诸存在者”的“存在”,阐述了时间、空间的纯粹性在于它们的存在性,论证了“纯粹存在”乃是“经验诸存在者”的条件,亦即“存在”先于“诸存在者”,“存在论”先于“知识论”。据此,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哲学思想的创造性和历史继承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更为普遍的问题,说明了创造性如何表现为说出前人所想说但又未说清楚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和。知识是主体构成的重要因素,是主体从事实践及认识的结果与精神工具。在哲学史上,康德在研究主体时,认为主体先天具有“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空)和“知性的纯粹概念和纯粹范畴”,这样,主体才能认识自在之物。康德把“先天范畴”作为主体的一个要素,这种观点虽是唯心的,但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 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思想,认为这些范畴是一种知识,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页)。但不是先天地包含在人类固有的理智中,而是意识长期发  相似文献   

10.
胡刘  祝莉萍 《学术研究》2012,(6):17-22,159
传统时空观离开实践去直观、抽象地理解时空与物质的关系,对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作了同质性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廓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联系和本质差别,阐明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先验理念”是康德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对这个概念及其理论的理解和处理是否正确关系到哲学如何可能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是哲学(形而上学)能否成为科学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康德“先验理念”的概念及其理论,对于理解康德哲学,以及通过康德哲学窥见西方哲学的发展脉搏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十分有益。“先验理念”的概念是康德在其自然形而上学即理论哲学中提出来的。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进一步化解为以下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2.
康德之后,“智性直观”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哲学被理解为对绝对之物的智性直观。费希特在康德赋予“智性直观” 的第二个含义上发展了这个概念,并把智性直观的对象“自我” 当作他哲学的出发点;谢林继续将“智性直观” 理解为一种把握绝对本原的行为,并且同时展开了“智性直观” 的“美感直观” 含义。虽然黑格尔后来遏制了“智性直观” 的这个发展趋势,批评它是一种“空洞的可能性”,但他也提出“真正的智性直观”,即对绝对精神本身的运动过程和发展脉络的纵向的、历史的把握,因此仍然属于“智性直观”的倡导者之列。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先验哲学,以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研究认识何以可能为目的。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从自身入手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哲学的发展从以本体论为中心转变到以认识论为中心。本文拟对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作一粗浅的考察。一康德先验认识论中的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功能性主体。康德认为,在人们认识之前,就存在着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这些形式逻辑地先于认识,它们是进行认识的条件,是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先验哲学就是这样一套先天的直观形式和思维形式所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感性、知性和理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21,(5)
"概念"一词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概念是一种普遍表象,是意识展开其综合统一功能的结果,意识统一性的先天必然性决定了概念在形式上的先天性。但形式上的统一须以直观的杂多为材料,因而一般概念往往落实为经验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相对,还有纯粹感性意象(数学概念)、纯粹知性概念(范畴)和纯粹理性概念(理念)这三种纯粹概念;由此而有概念的划分。任何概念都须有对象,以实现其客观有效性:数学概念的对象在纯粹直观中被先天地给予,而范畴的对象则须由后天的经验性直观获得;理念的对象不能在经验中达到,然而仍有必要设定其"客观实在",以引导人类知识道路上的探索。对康德"经验"概念的理解也建立在以上论述上。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刊载了拙文《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问题的“情”与“理”》(以下简称郑文)。郭世佑先生撰文《也谈中国近代史上的“情”与“理”》①与郑文“商榷”。拜读之下,颇受教益。但对郭文提出的“疑惑和混乱”有必要作出答复。愚以为,郭文对郑文所说的“情”和“理”没有正确理解,是他产生“疑惑和混乱”的根本所在。郭文说:在郑先生看来,所谓“情”是客观的,“理”却不全是客观的(如“理想”之  相似文献   

1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分析了“第二谬误推理”的谬误之处:(1)“我思是单纯的”这一命题,只在把“我思”理解为主观统觉的统一性的时候,该命题才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单纯性,则是无效的.(2)关于这一命题是如何产生的,分为两种情况:在把我思看作是主观先验统觉的时候,它是分析命题;而如果把我思看作是实体的时候,则是一个虚假的先天综合命题,因此,它只不过是建立在先验幻相基础上的谬误推理.  相似文献   

17.
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一直被认为是通过“先验论证”展现人类的先天思维形式对于感性经验的优先性。但这是被高度简化了的康德哲学肖像。其实 ,康德本人曾在对于“亲和性”概念的阐发中一度偏离了该原则。从当代现象学的立场看 ,这种偏离包含了重估被西方哲学传统严重贬低的“感性质料”的可能性。然而 ,为了不违背《纯粹理性批判》既有的先验观念论框架 ,康德最后还是在自己的发现面前退缩了  相似文献   

18.
直观和概念是两种不同的先天认识形式.二者截然不同,但惟有结合起来才形成知识,由此给康德的认识论带来了难题.康德对二者的区分实际上是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感觉和理智的区分的一种自觉继承,但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完整理解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对于深刻把握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变革及其理论困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康德要求重建的“未来形而上学”是什么?康德语焉未详,世人亦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康德业已规定了“未来形而上学”的性质,开展对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的研究,无论对深入研究康德的哲学,还是对现代哲学的理解,都具有一定意义.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的导言  相似文献   

20.
谷永新 《北方论丛》2012,(1):133-137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批判哲学中最为重要、难解因而最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如何理解感觉材料、外部客观实在内容的来源问题,同时又是关系到如何解决近代西方哲学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问题。费希特取消物自体,他认为,无论是客观外部实在存在,还是主观的思想内容都要从这个先验的能动自我最高原理出发推演出来。谢林意识到费希特取消物自体的局限,提出绝对同一哲学但又陷入了神秘直观。黑格尔看到物自体的积极意义,把物自体和先验自我合并扩展为精神,并成功地解释了物自体的含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