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5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林蔚文研究员的新著《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全书36万字,分为百越民族历史概述;人口、土地与社会形态;原始宗教与图腾神灵信仰;社会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百越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等六章。书中还配有几十幅插图和照片。这是作者继2003年出版《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百越民族历史文化的力作,值得祝贺。 3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层次,《中国百越民族社会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者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及文物资料, 结合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涵盖于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以及越南等地的百越民族历史文化遗  相似文献   

2.
民族科学是以民族为其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是民族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一词作为科学的用语产生于18世纪.此后相继出现了上百种有关文化的定义,其中使用较多的是1871年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马克思主义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践中,也就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3.
罗庆康 《民族研究》2001,(1):104-105
最近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伍新福的新著、近 5 0万字的《苗族文化史》。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各方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史阐述 ,自成体…  相似文献   

4.
民族论坛耕耘琐记(致都永浩同志)熊锡元《民族丛刊》按期收到。早就准备为《丛刊》写点东西,都因事耽搁了。改革开放的15年,也是民族理论学术界拨乱反正、立意创新、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15年,收获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这15年,我也几乎是...  相似文献   

5.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发现有我国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时代最早的有机质类文物,如纸质文书、绢画、丝、毛织品等,其中尤其文书以数量大、保存好、底蕴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尔雅》等,又以《尚书》《诗经》最多。这些典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实证了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看到《民族团结》杂志,是60年代初在北京读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我也就常到学院的图书阅览室翻阅杂志。《民族团结》是我喜爱的杂志之一,她介绍的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祖国的边疆,对兄弟民族地区充满了神往之情。怎么也想不到的是,10年以后,我竟参军来到了新疆,而且先喀什后乌鲁木齐,一呆就将近20年。新疆地区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新疆各兄弟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战士时就开始涉猎有关兄弟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典籍,调到军区机关做文化工作后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偶有所得,常向一起工作的兄弟民族战友谈起:在辉煌的《二十四史》中,《辽史》、《金史》、《宋史》都倾注了蒙古、维吾尔、回等民族学者的心血,维吾尔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早在元朝初年就曾率领一支庞  相似文献   

7.
<正>《西北民族研究》冠以西北民族之名,地域为西北,内容为民族,办刊理念及刊载内容确也名符其实。多年来,我及周围许多新疆地方研究民族社会的学者,一直视《西北民族研究》为统领西北民族历史、现状、发展研究的领军刊物,以能够在该刊发表一篇论文感到荣幸。近年来,新疆民族宗教研究很受关注,同时又很敏感,政策性很强,有的论文不宜公开发表,现实问题的讨论时常会被脱离开学术层面扩大到社会政治层面,办刊者、出版者也因此倍加谨  相似文献   

8.
清朝统一新疆后,在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符合新疆地区的统治政策.《回疆则例》是一部针对新疆地区民族宗教特点而制定的法典.嘉庆十九年(1814)编纂完成,并规定每10年一修.但它的第一次修纂因为“西陲不靖”而延误,至道光十三年(1833)进行第二次修纂,针对在新疆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此次修纂的内容较多,范围更广.本文拟对《回疆则例》的编纂与修订的背景原因进行追溯和分析,以利于深入理解《回疆则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克甫谈汉民族研究与民族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甫(M.B.)的名字,在中国民族学界并不陌生。他作为一位深通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家和民族学家,近二十多年来一直主要从事汉民族的研究。他的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汉族的亲属制》以及与其他学者合著的多卷本《汉民族史》(已出四卷)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他最近就民族理论问题发表的一些看法,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刘  相似文献   

10.
(一) 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争论一直在进行着。去年,《民族研究》杂志第4期发表了苏联学者刘克甫与熊锡元先生再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问题的通信,又发表了贺国安先生的《斯大林民族理论模式驳议》,其中也涉及到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看法和认识,拜读之后,颇有感触。首先,我觉得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当今民族意识的增强已成为一种趋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及伊斯兰习惯法与国家现行婚姻法之间存在着基本原则、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等方面的冲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国家制定法与伊斯兰习惯法对接,充分协调好国家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补充条例与伊斯兰习惯法的关系,减少或消除二者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地方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族际通婚的态度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以后,族际通婚政策经历了一个由限制到禁止再到慎重考虑,由以整体利益为先到以个人感情为主的变化过程。政策的制定体现出政府对民族关系的特殊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数据,比较分析了转型期维吾尔与汉族的教育分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维、汉民族的教育分层主要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升学阶段。大学升学率上的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城乡和阶层之间,民族不平等因政策因素基本消弭。统计结果显示,两个民族的教育不平等大部分是由民族人口的城乡分布不平衡、阶层结构(或家庭背景)差异所致,但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兼容问题及教育理念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相对而言,维吾尔族人口内部教育获得的城乡、阶层分化比汉族更为明显。因而,维吾尔族教育问题既是社会阶层或城乡问题,也是民族问题。要想实现各民族共享发展,还是要从改善广大中下阶层的受教育环境做起。  相似文献   

15.
新疆木垒县乌孜别克民族乡的定居工程是在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牧民们并没有简单被动地卷入其中而是作为实践主体部分地参与了这一进程,逐步地适应了新型的生计方式,进行着文化转型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追求自由的旅游与现代社会建构的强调控制以及牟利的旅游业之间的冲突是民族旅游中具有根本性的矛盾.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旅游中的重新编码是民族文化产生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民族文化产品进入主流文化消费系统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交往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文化价值的相互承认.改变现实交往活动中的不合理性的可能路径在于文化拥有者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参与旅游业的行为能力.并参与到交往制度的修改与制定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后期,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广西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这是贯彻民族平等政策的一次国家行动,它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贯彻落实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为参照,基于生物共生理论的理念范畴和分析方法,结合生物共生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考察了我国散杂居民族的共生关系,并提供了民族共生目标范式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认真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法治化进程,民族法治化的进程决定于不同地区民族法律信仰的培育和生成程度,所以在理论上研究民族法律信仰与民族法治化及其二者关系,就成为法学理论不能回避的命题.民族法律信仰是民族地区各民族依据自身的经济、文化、宗教、习惯等渐次形成的以当代中国法治核心思想为基础的关于法律的观念意识心理的综合理性,是推进民族法治化的依据和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