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在中国新文学编纂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为编辑新文学作品的方式,成功建立了我国新文学的编纂体系;作为分体文学的编纂体例,建立了新文学史分体编纂的雏形。前后五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作品的分体编纂标准有一定的连贯性,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改变,这种变化更多体现在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的散文编纂上,因而,散文编撰体系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的前后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散文写作地位与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来,现实主义是一个确定的概念,无论是作为美学思潮,文学史现象还是作为文学创作方法,都有着特定的内涵.但自"五四"以来,我们观念上的现实主义却常常出现宽泛化情状."五四"新文学家们从引进外国文学思潮到设计新文学体式都吁求着现实主义,价值观念上特别倚重于现实主义,并将一切合理的文学现象,各类值得彰扬的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倾向,全都与现实主义挂起钩来,从而形成了泛写实主义的情态."五四"时代接受外国现实主义的"宽泛化"现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在俄国文学中树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他们的优秀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钦差大臣》和《当代英雄》,就是新文学在俄国确立的主要标志。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广泛的文学运动。进入四十年代,普希金、莱蒙托夫相继去世,果戈里在发表了《死魂灵》第一部(1842)以后,也基本上离开了文坛。四十年代初,没有出现什么重要的作家作品,一度比较沉寂。但是,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没  相似文献   

4.
叶绍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始终以“为人生”的鲜明特色,以对现实主义的真诚追求而饮誉文坛。 鲁迅先生则以他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承认鲁迅、叶绍钧二人皆以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著称,并非等于说,二人对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贡献是比肩的。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可以发现:鲁迅一开始创作就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叶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文学革命成功之后,逐渐疏离新文学发展的潮流。在新文化运动由文化启蒙向文学启蒙、新文学由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新青年》逐渐减退建设新文学的热情,失却影响文学与社会的文化能力。《新青年》开创新文学的功绩不容抹杀,但它推动新文学向前发展的成就却非常有限。《新青年》杂志的文化与同人性质,是其疏离新文学潮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方修关于新马华文文学史的著述、《马华新文学大系》的导言以及新社编选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的导论等都是以现实主义文学史观观照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偏颇之处在所难免,因而有必要对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作一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时间顺序梳理20世纪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文学思潮,并展示其在“五四”新文学思潮、抗战文学思潮、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极左”文学思潮和多元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文学现象及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8.
蒋光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现象级"作家,其创作具有巨大的阐释价值和学术增殖意义。从文体学和主题学层面来看,蒋光慈的报告文学式小说是跨文体的非虚构写作,不仅具有文体创新价值,更以实录精神和阶级意识为现代中国留下了"历史的证据",因而在中国新文学由启蒙文学向普罗文学和"人民文学"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现实主义文学"源流来看,蒋光慈小说批判"资本的权力"和都市贫富分化现象,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本质,不仅使茅盾藉以扬弃了普罗文学的幼稚病进而创作出具有经典意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制《子夜》,而且对于今天反思"无边的现实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10.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本文从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海外回响、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汹涌奔流、落地生根坚忍不拔的创作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传统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之所以选择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从进化论的文学观念出发,认为新文学应该从现实主义开始追赶西方文学的最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现实主义的特性适合了他们建立社会革命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由获得现代科学意识起步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出自西方文学演进序列的“超验模式” ,因其先天性的价值预设功能备受新文学倡导者们青睐 ;片面强调文学在其社会意义上的科学属性导致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科学拜物教现象 ;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造成了它本身难以避免的历史性局限  相似文献   

13.
《红与黑》是法国文坛泰斗、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象一颗闪光的奇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烁烁眩目。这部作品虽然被介绍到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进一步研究《红与黑》,对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繁荣无产阶级文学还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流派大都是作家强烈追求的结晶,打破常规的独创。“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1922年到1926年的五年间,“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这种情况总的趋势虽然逐渐减弱,但还是延绵到四十年代。另  相似文献   

15.
探讨《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从文学性视角切入至关重要。《新青年》中以周氏兄弟领衔的浙江作家群体阵容壮观,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开拓者之功,这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示《新青年》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开拓、创造意义。  相似文献   

16.
《暂坐》这部小说从空间转换、人物叙事以及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贾平凹的都市想象,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意识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小说在对时间、空间的描绘中体现出了贾平凹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独特位置,并从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这是研究贾平凹作品现实主义的有效通道.文章从《暂坐》这部小说入手,深入探讨贾平凹作品中的都市想象和现实主义,并对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同接受日本文学思潮紧密相关。其呈现出的是一种"跟进式"的借鉴接受态势,这能适时回应世界文学新潮,产生积极的接受效应,但若将某些激进思潮也当作"新潮"一并吸收,就会出现接受的尴尬,导致对本真文学思潮的误读。这在中国新文学的几个发展阶段,都有明显印证。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现实主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是在外国现实主义和大陆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早在1926年,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赖和就指出:“台湾的新文学,虽不是创作,却是光明正大的输入品,决不是赃物……新文学是发见的世界,任各有能力的人去自由垦植,广阔地开放着,纯取世界主义,就是所谓大同者也。”①赖和这段话,阐述了台湾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的三个事实和特点。首先,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本地传统文学的产物,而是“光明正大”的外来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出发点——论茅盾的《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特征的时候,不提到茅盾的贡献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茅盾自身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达到的高度和他作为长篇小说代表作家的份量,还有,跟他一同为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做出贡献的其他作家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法的探索和思考极为突出,所以他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中流砥柱。 茅盾作品自身创作的动力,是由于作者把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心理压迫升华为对文学的生气勃勃的热情,小说的选材执着于暴露社会的追求不能说与这种心理状况无关。虽然茅盾创作《蚀》三部曲的时候“眼高手低”,同时还难以摆脱忧郁的阴影,但后来这种忧郁的阴影渐渐变得淡薄,转化为认识和揭露社会病根的力量。茅盾清醒地走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并把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因而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是到了后期的杰作《霜叶红似二月花》,不仅是融合了中外文学优长的结晶,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20.
<正> 袁世硕教授1929年生于山东兖州,1949年考入华东大学,1950年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52年以优异成绩被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提名留校任教。在冯教授精心指导下,深入研治元明清文学,初致力于戏曲,后偏重于小说。三十年来,发表了一批极富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袁世硕教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从纵横联系中,总结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规律。在《红楼梦》研究中,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红楼梦〉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一文,通过中国长篇小说演进轨迹的描摹,显示了《红楼梦》反映现实的特点,确定了其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及其性质问题》一文,从作家与作品和社会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