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建设,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开端。“五四”至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掀起的一次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毫无疑问,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值此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之际,回顾“五四”在新文化建设上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展开了对儒学…  相似文献   

2.
激情评判:“五四”激进派对儒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00,20(4):44-47
“五四”激进派对儒学及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称为“激情评判”。在“五四”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因历史的重负和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激进派”对儒学不能不采取“激情”的方式去评判 ,但又因儒学的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以及“激进派”所运用的新思想、新方法理性因素的渗入 ,使他们“激情评判”中不能不渗入理性的成分。从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评儒的言论可以得出结论 :五四激进派评儒时所批判的并非儒学的全部、儒学的精华 ,而是“独尊”或“一统”的儒学———儒教 ;批判的锋芒并非指向古人 ,而是指向今人 ;并非反对儒学的历史价值 ,而是儒学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背离 ;并非诘问儒学历史的功过 ,而是抨击儒学被当时政治社会的利用 ;并非指向精神超越性的伦理道德 ,而是指向强制性的伦理道德。“激情评判”对反思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创造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心态为先决条件;以超越启蒙心态、回应西方文明挑战为必经之路;以设置“文化中国”、倡扬“文明对话”、期盼“公众知识分子”为具体设想和实现途径。杜维明的“儒学复兴”论具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当代“儒学复兴”的诸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第三代新儒家从儒学角度反思“五四”和“启蒙”的某些观点,通过梳理明中叶以来的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线索,可以发现启蒙思想并不只是西方国家的“地方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同这条思想线索有着内在联系,倡导启蒙、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产物”.当今弘扬国学或本土文化应该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局与整体,不应局限于正统儒学,更不应排斥“异端”,因为启蒙思想往往存在于“异端”之中.  相似文献   

5.
简讯     
▲我校在3月15日——17日召开了山东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就“五四”运动与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与科学民主的关系、“五四”运动与现代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对“五四”运动的性质与精神,“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传统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新颖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严厉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辨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民国史小说中的末代儒家形象——兼论儒学传统中的伦理绝对主义耿传明以反封建为号召的五四新文学将“宰制性”儒学视为是儒学的本貌,将儒学与专制主义等同起来,而无暇顾及其与生活化的儒学和批判性的儒学的区别,所以现代文学史上绝少以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8.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是由山东问题引起的,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收回青岛和胶济路矿权益是“五四”运动的基本要求。因而深有切肤之痛的山东人民非常积极地参加了这一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并且表现出了一些较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杜维明是海外推动现代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学者之一,其新儒学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谋求“儒学创新”以实现“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二是促进“文明对话”以构建“文化中国”;三是实现“公众型知识分子”和“学院型知识分子”的双向互动以推动儒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11.
山东大学于1989年3月15—17日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集中就“五四”精神与实质,“五四”传统与知识分子、“五四”人物再评价,“五四”运动与新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讨论观点的纪要。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五四”运动70周年。在我们纪念这个光辉节日的时候,不能不联想起当年孕育“五四”精神,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策源地的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五四”时期,蔡元培领导的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不仅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建立了一个现代大学的模型,而且孕育了作为一个时代象征的科学、民主精神,并且造就了一批具有科学、民主思想的知识精英,促成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评述自由主义者对“五四”运动的阐释入手, 探讨何谓“五四”精神。文中辨析了文化启蒙和个人自由在“五四”再造文明的观念中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 并据此提出了不同于自由主义者对“五四”精神的阐释, 即“五四”精神是一种对反抗权威的勇气和永不妥协的精神的高扬。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的新儒学以复兴儒学为宗旨,批评“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的西化道路,试图通过“援西学入儒”的途径,重新诠释儒学精义,凸显儒学在现代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作为对新文化运动的“辩证的反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及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从新文学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启蒙、思想革命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传统伦理意识的变革。在“政教”与“人伦”两者中,五四启蒙者似更侧重于“人伦”的一面,对传统伦理意识的变革构成五四思想革命的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正确的妇女运动的方针和政策,并把妇女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范畴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从而使“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了不同以往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汉武帝定儒术于一尊,由汉至清末二千多年来,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废除“尊孔读经”。我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绩是涤荡了封建的污泥浊水,而儒学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将会更显光辉,将会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阿尔文博士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佛、道二教的典籍早已经成“藏”,儒家没有。明末清初就有人提出“儒藏”,乾隆时周永年…  相似文献   

19.
第三期儒学一概念,原为“儒学之第三期”,首见于抗战胜利后牟宗三先生起草的《鹅湖书院缘起》,产生于当年鹅湖儒者群体之文化意识与文化反省。这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牟先生将儒学第三期之发扬定性为一场我们这个时代“担负圣人型范下大事业”的文化运动。由第三期儒学文化运动所要树立所依据的“道德的理想主义”之大纲维与时代之需要,牟先生提出道统、学统、政统三统并建说。此是牟先生为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确定的总使命、总方向与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20.
掀开历史的帷幕,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撼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场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意义巨大、影响深远的。然而,时至今日“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在国内外史学界,仍然是众说纷纭:言无产阶级是领导者有之;言资产阶级是领导者有之;主张“群龙无首”是自发产生者有之;对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