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健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4-137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海洋科技英语语料中名词性隐喻的实例剖析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它的功能特征。由于名词和动词的非范畴化导致了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因此非范畴化理论为解读词汇隐喻的概念陈述功能和人际沟通功能以及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抽象指称功能、语篇拆卸功能、衔接连贯功能和概念整合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甄长慧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0-161
替代是用英语说话或者写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替代和照应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衔接手段,汉语中没有与英语中的替代词one完全对应的词语,替代的主要功能在于避免重复并发挥句内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3.
刘景霞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91-94
照应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韩礼德的照应理论基础上,对名词性照应的语言形式和语篇功能做初步探讨,发现名词性照应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间接回指是语言学中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名词性间接回指属于典型间接回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关系以及制约因素,并从语篇受话者处理语篇的策略及其心理表征角度对其推理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魏在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4)
会话含意是语用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衔接和连贯是话语分析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试图用会话含意理论解释许多表面不衔接但意义上很连贯的语篇,以表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之间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刘剑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9-131
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语义范畴论、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及认知语境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释委婉语的内在实质、生成机制及其理解,以期促进对委婉语的认知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8.
名词性概念词汇表征是指语言在词汇层面赋予名词性概念以俗名的语言现象。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的名词性概念在词汇表征方面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各种差异。不同语言名词性概念词汇表征的差异虽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但深入、系统的研究尚显缺乏。文章旨在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英名词性概念词汇表征差异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9.
杨怏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04-107
根据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英语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本质是基体—侧重有机结合体。名词性间接回指含有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即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但二者不共指。回指项的语义预设了先行项的意义,先行项的语义就成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是存在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心理实体,它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域的限制,所以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杨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6,6(3):104-107
根据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英语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本质是基体一侧重有机结合体。名词性间接回指含有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即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但二者不共指。回指项的语义预设了先行项的意义,先行项的语义就成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是存在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心理实体,它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域的限制,所以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陈小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8):21-24
文章分析了日语反复语之间的语义差异,揭示了名词型同语反复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认知语用进行了阐释,指出名词型同语反复的语用推理过程是反复语在具体语境中相关的一组信息群与反复语属性相关的另外一组信息群的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引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阐明对同义反复语的理解既需要常规知识,又需要依靠语境。同义反复语的含意是可以推导的,其推导机制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来加以阐释。同义反复语的理解需要运用转喻推理。 相似文献
13.
同语的双重指称及其实现:从语言哲学到体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振强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5):101-107
指称问题在语言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它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语词如何与对象相关。同语"N1is N2"的N2具有双重指称,它既可以指称其本身而获得字面意义,也可以指称以其自身作为原型成员的临时范畴,这就需要语言哲学的指称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描述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在解释双重指称现象方面力不从心。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则是从客观主义哲学到体验哲学的过渡,在体验哲学的框架内,结合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因素,可找到诠释同语双重指称的实现及其意指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人类凭借自己的身体与世界互动,形成了各种原型范畴知识网络,原型和临时范畴的构建就是双重指称现象存在的经验基础。同时,人类具有随身而来,且经后天强化的转喻能力,这可以视为双重指称的实现和第二级意义调整的具身基础。 相似文献
14.
蔡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81-84
同义反复是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由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用现象,主要涉及到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关系.通过对汉英词语搭配中同义反复现象的对比,了解该现象在两种词语结构中的差异和原因,从而可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两种语言在形式相异下的语义对等.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为研究和解释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属于广义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文章在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的基础上,运用Fauconn ier模式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空间映射论,采用认知科学的理念分析解释了隐喻转喻映射和ICM的图式映射等问题,并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其空间理论可以帮助解读许多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规”的语言事实,为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体词谓语句上层空间S由主语S1和体词谓语S2两个子空间构成。认知拓扑语言观可为其提供新路径。研究发现,S2存在一个拓扑恒常点且由于主体识解轴向调整在实际使用中隐匿;S1与S2之间的语义缺省识解依赖心智和转喻拓扑性,后者体现为域内转指实体与目标实体的语义概念内容识解等价;体词谓语句派生于动词谓语句,二维层面,句位压制迫使体词产生动作义素进而谓词化,体词谓语构式的谓语部分依然是体词性的,但整体构式是动词性的,体词的动词性来源于整个构式而不是其本身,而在三维层面,S2谓词化来源于上层S空间压制以确保空间连续与识解连通,体词谓语句总携带主观量性评价义与事体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7.
黄继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94-97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汉语中的非常态名词性谓语现象进行研究,归纳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五种主要形式;并提出名词的游移半径和谓语结构槽等新概念,对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开阔非常态名词性谓语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语法的传统研究与当代认知主义观点的有机结合使语言与人的感知、记忆、注意、情感、推理等一样成为一种认知能力.词汇的意义之范畴化和句法的形式之隐喻化为人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而认知中的语法化、语法的认知运作及其反射机能促进了认知过程中语法心态和心理空间转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阳兰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84-86
同语是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用手段,隐含意义丰富,其含义的解读依赖于语境,而且是某种文化语境,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同语的会话含义。从很大程度上说,同语是文化的,具有民族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学术论文挂名现象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法惠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4):172-175
学术论文挂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某些人急于发表论文,利用不正当手段挂名;感谢他人指导,还人情挂名;帮助亲朋好友,照顾关系挂名;利用名人效应,抬高身价挂名.稿件挂名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滋长了学术腐败,影响了刊物信誉,对职称评定带来了负面影响.根据<著作权法>和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的署名应具备的条件,要预防稿件挂名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学术论文的署名管理,严肃处理署名中的侵权行为,职称管理部门改变某些职称评定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