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竞泽 《兰州学刊》2011,(2):129-132
真德秀丰富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主要从《文章正宗》的编纂中体现出来。真德秀的文体学思想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文章正宗纲目》所体现出来的,二是王应麟《辞学指南》和吴讷《文章辨体》中所引真德秀文体言论的文献中体现出来,三是《文章正宗》“四分法”的文体分类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贺复征的《文章辨体汇选》是继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两书之后著名的文体学著作。全书七百八十卷,在规模体制方面远超吴、徐二书,而在文体分类和蒐集材料上,也颇有价值。然而长期以来,此书一直湮没无闻。本文对贺复征的生平略作考证,并初步阐述了《文章辨体汇选》产生的学术背景、编纂体例以及在文体学和明代文学研究上的史料价值,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该书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体考证在释名章义、原始表末、敷理举统三个方面成绩卓越,其文体考证追求博学与精研,求真与纠谬,且具有致用价值.当然,由于博览与精研的限度,考证作为一种工具亦并非无所不能.清代文体学的考证倾向是汉学向文体学渗透的结果,亦是文体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局.文体考证彰显了清代文体学的总结性特征,清代文体考证可与六朝时代文体学的整体建构、明代的辨体批评鼎足而立.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文体学研究,沿着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的三条路径并驾齐驱,分别在各体文学的囿别区分、文体批评与批评文体以及文学与非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分析等领域各擅胜场,由此而形成的"三水分流"为文体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预留了空间和前景.因而,须在滥觞处追溯文体学的理论谱系,在根柢上建构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以突破既有格局,将文体学研究由局部引入整体,由表层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严羽的辨体批评理论主要在《诗辨》和《答吴景仙书》两章中构建和运用,而辨体理念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从而使辨体批评成为理解诸如"熟参、妙悟、兴趣、以盛唐为法、以禅喻诗"等范畴命题的关键。在论述其辨体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对"以禅喻诗"、"诗之宗旨"以及严羽的"自负、自矜"等论题的界定与传统主流学术观点出现了歧异,其目的在于从一种新的视角阐释古老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等文学批评论著作中寄寓了自己的文体观念。本文从文体因革论、尚情论、尊体论三个方面来讨论王国维的文体思想.并尝试从新旧学术思想交替与融通的视角,分析王国维在近代文体批评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辨体批评在西学传入、西学话语重构本土学理思维的文化语境下发生了"辨"之视角的改变,产生了辨"体"新内容.考察近代辨体批评的理论样态,近代文话文本研究必不可少.在以"辨"为中心的文体话语结构中,针对基本理论、内容指向、体用关系之辨及以辨体为旨归的文体归类方面的问题,近代文话相关论述甚夥,突出体现了近代辨体批评观在文体归类意识的强化、融通的源流正变观、强烈的明"体"显"用"意识等层面的新变,呈现出中国传统辨体批评近代转进的逻辑脉络.  相似文献   

8.
傅璇琮 《学术研究》2000,(7):99-102
今年四月间 ,吴承学先生来信 ,约我为其新著《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写一篇序。刚看到信中所提的书名 ,马上就想到明代两部文体学的著作 ,即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文章辨体》详列歌谣、赋、乐府、诗及各种骈散文体五十九类 ,《文体明辨》更细分为一百二十七类。当时我很担心吴承学先生如何把中国古代如此繁复、琐细的文体作统括全局的概述和分类辨析的细研呢 ?后来接到来稿 ,先翻目录 ,不禁眼光一亮 ,原来全书十七章 ,第一章至十二章分别选择了先秦盟誓、谣谶与诗谶、策问与对策、诗题与诗序、题壁诗、留别与赠别 (诗 )…  相似文献   

9.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07,4(7):103-105
关于《庄子》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学界注重"说什么"(思想内容)而忽略"怎么说"(文体特征).本文拟从文类、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之关系:《庄子》的"泛文体"与古代文论的"无文体",《庄子》的"寓言体"与古代文论的"隐喻体",庄子的"汪洋恣肆"与古代文论的"形象游历".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文体学思想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别裁伪体”和“诗文之辨”的辨体理论内涵和意义。古今学者对“别裁伪体”的解释充满歧义,我们通过文献辨析和多方论证,认为“辨体”当最合本意。杜甫之诗文优劣论及其“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的辨体特征,则成为宋人辨体批评的主要内容。其次,杜甫“集大成”的核心内涵就是“集文体之大成”,元稹所谓“尽得古今之体势”便是最早最好的总结。第三,“吴体”最能代表杜甫“破弃声律”和“时用变体”的破体观,他辨证地将破体和辨体结合起来,即“变而不失其所”。许多文献虽然早已为学者耳熟能详并被频频使用和论述,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完全从文体学的视域来全面深入地透视和挖掘其理论内涵,对一些传统命题概念进行全新的文体学解读阐释,将会有很多创获,这对于杜诗学研究当不无?益。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大体包括文学文体学、文章文体学与文化文体学三个层面,具体分文体形态学、文体起源学、文体命名学、文体范畴学、文体分类学、文体史学、文体创作学、文体艺术学等,是一完整独立而又开放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类似于西方的文类概念,西方文体(style)概念,则类似中国古代风格概念.不存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也没有纯粹的"应用文体".以内容、风格、功用为标准界定和划分文体,是不科学的,只能以体式为标准.文体分类,"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更合理.现代文体分类四分法,与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相差较大,造成流弊.文体在不断新生与淘汰过程中发展,文体演进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纯洁性与包容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它如同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前后古今不是沟、界,而是环环相连.  相似文献   

12.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的两部伟大著作。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它们为后世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与欣赏提供了蓝本。二者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刘勰以文体评论为主,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样式进行总结;萧统以选文为主,以文代评。从《文心雕龙》和《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勰与萧统有着不同的选文标准和文艺思想。本组专题三篇文章分别以三种文体为例,对比分析《文心雕龙》和《文选》文体观的异同。刘群栋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乐府诗的批评和选录入手,分析了二者乐府观的区别和联系;罗明月以《文心雕龙》中的"封禅"与《文选》中的"符命"这两种异名同称的文体为例,说明了刘勰与萧统在文艺思想上的个人差异性和时代趋同性;赵俊玲比较了刘勰与萧统在诔文观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并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以体裁进行编排的泛文学总集,《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系统全面的文评著作,两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献,在中国文体学发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文章对两书的分体、论体进行了多层次比较,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文化背景,探究两书的辨体思想对汉代目录学的承传,以及基于自身文献特征、文评观念的化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考证学兴盛,这股思潮波及各个学科,文体学亦出现考证倾向.清人于数百年疑难,发覆纠谬,破难解惑,在释名以章义、原始以表末、敷理以举统三个方面辩识考核,多成定谳,被后人接受者所在多有.清代文体考证突出,堪与六朝文体学的整体建构、明代的辨体批评鼎足而立.  相似文献   

18.
开拓古典“辨读”的新域———《诗品辨读》简评郑训佐凌惠卿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与钟嵘《诗品》是差不多同时出现,并对此后的文学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两部文论著作。与《文心雕龙》研究的繁华与丰富相比,《诗品》研究则相对显得冷落与单调,表现出浓厚...  相似文献   

19.
作为"研精一理"的论辩类文体,论体文萌芽于先秦时期,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并繁盛于唐宋时期.唐代"论"体分类范畴在借鉴《文选》《文心雕龙》的分类基础上有所创新,《旧唐书》将《文选》"史论"类扩充为"杂论"类,而《唐文粹》于"论体"类下又新立了"辨析"类,这显示出唐代文人自觉的"论"体辨体意识.作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科场文体,唐代"论"体时文创作与文体嬗变的双重相生,将唐代的"论"体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催生出宋人"诗发议论""以议论入诗"的文体观,并对宋代"论学"传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迎刚 《江淮论坛》2006,(3):156-160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以诗歌形式呈现出来的诗歌理论著作。其“诗化”的批评方式不仅体现在其外在形式的诗歌化,更体现在其理论文本内在批评理路的诗歌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史家大多从西化的理论模式出发,以西方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二十四诗品》,其实恰好掩盖了其批评模式的“诗化”色彩。而通过彰显《二十四诗品》批评模式的“诗性”特征,则可以揭示出这种批评模式在推动我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积极对话方面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