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重要的中国文学史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文学史中少数民族文学的在场方式和表现方法,并对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文学史著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予以定位和评估。与此同时,也关注到其中表现出来的缺憾和限度,指出要将少数民族文学真正纳入中国文学史中,文学史家不能仅仅进行机械性的列举和组装,而是需要整体性的文学结构的调整和史学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西南边地是多民族共存的区域。尽管中国现代史上的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没有获得足够重视,但在文学上,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并没被遗忘:一方面,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文学已纳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视野;另一方面,西南边地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也以自我表述的姿态为本土、本族发声。无论是作为被表述的客体还是作为自我表述的主体,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始终秉持"身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理念、以不同方式为建构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现代文学而努力。因此,不应忽视西南边地少数民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而应意识到西南边地少数民族与现代文学的紧密关联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主要文体诗词曲赋与章回体小说被排除在文学史视域之外,而主流文体则是从西方传统而来的小说散文与新诗。这种传统文学形式的"断流"就其本质而言即后现代批评中的"替代言说"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文学"与"旧文学"决裂后,传统文学的格律诗与章回体小说被认为是"旧形式"的延续而"不在场"。虽然部分文艺理论家与毛泽东等人都曾经提倡继承民族文学传统,但仍然未能使传统形式的创作真正进入"新文学史"的视域。正是这种传统形式的断裂使现代文学史成为持续接受西方新思潮与文体的宏大叙事,直至今日传统形式创作仍未能进入格局。新世纪文学史的书写不应再排斥传统文学形式如诗词曲赋戏剧和章回小说等,转型为全视域、体现源流通变关系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基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情境,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助"重写文学史"的文化契机,建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其制导下的多民族文学史的话题走进当下学术视野。尽管"多民族文学"和"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内涵与外延还存在一定歧义和某些不确定性,但作为学术倡导,它适应国族文化战略设计的总体要求,切合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筹谋原则,在非一元论思维的基础上体现了历史感与现代性相统合的吁求,并特别凸显了"民族"维度在文学史重述工程中的空间正义能量,因而拥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复合响应逻辑。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生于“乱世”之中的女人,她用生于乱世之中的切身体验和感悟抒写了乱世之中女性的“悲”歌,她笔下的女性世界在同时代作家中是独领风骚的,她的女性书写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六十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于国家的认同歌颂转向新时期以来对于以民族特性、民族价值为主的认同。这种转变背后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文学价值观念的形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体话语自身诉求、他者眼光强化地方性知识表达,是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文学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批评观念立足于民族文学中地方性书写现象,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地方性知识的过度强调,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认知置于首要位置,甚至以认知代替审美,从而导致文学批评上的某种偏误,因而需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自我书写、历史重述及身份认同等重要问题的实践中,存在着对地方性知识、后殖民主义理论、生态批评等他者话语化用的内在逻辑,但也因主体性问题意识的悬置,存在着理论化用的片面性、问题域的混同以及理论产生背景的忽略等问题,从而陷入“游离”“迷失”“焦虑”等“他者化”困境。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制的价值追求,构成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实践的基本范式。研究者在批评实践中要立足该范式,注重观念层面、策略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的守正创新,树立集“民族性-中华性-世界性”于一体的批评视野,为世界多民族文学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智慧,进而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9.
评《基诺族文学简史》邓绍基一九九一年九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刘魁立同志和副所长冯志正同志因公赴滇,其时要在昆明讨论几部少数民族文学史书稿,邀我同往。我对少数民族文学本无研究,但忝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评委会之列,未敢谢辞,受命南行...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初期,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家,既有着西方的文学视野,同时由于他们所观照的对象的特定性,又深感中西方文学的巨大差异,从而在书写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关注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从探究中国文学内部特殊的发展演变过程、外部制约因素,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等的关系,文学的解读和传播,文学的空间性等方面彰显中国文学的特征。从中可以考见这时期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当代文学史编写工作的铺开,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也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出现了好的形势,有的在当代文学史中用专章研讨:有的虽未设立专章,但散落在各章节之内的篇幅并不算少;有的还撰写专著,自成体系,拟作大学文科的专门课程开设,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到底包括哪些作家作品,现行教材各个不一。这就向理论工作者再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和范围。过去,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理论的分析,因而导至混乱。为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更上一层楼,笔者特提出范围问题来,与同行们交换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12.
倡导生态文明的21世纪,保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是构建文化中国的生态理念,这一理念反映到文学史上则是努力建构多元一体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文章从文化中国的立场出发,试图说明"边地"这个文化概念,突出"边地文学"的文学吏研究价值,重申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在大文学观的生态视野下对补充和调整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建构格局提出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一个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大省(区),它的文学具有全国不多见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多语种的典型意义。编写出一部新疆当代多民族的文学史,为新疆这片辽阔的疆域填上鲜明的文学色彩,也就为弥补以往中国当代文学史整体性的缺失、为最后描绘完整的一幅中国文学大地图作出贡献了。  相似文献   

14.
倡导生态文明的21世纪,文学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应当成为文学史写作的文学史生态理念,文章对大文学史观的写史理念提出了几点看法.以"现代"作为论述平台,着眼于现代文学史改进和调整的必要性,重申加强被长期被忽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在大文学史观的生态视野下构建相对完整的现代中国大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双重挤压,使少数民族族群文化被迫进入与他者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互动过程。乡与城的空间书写成为民族文学书写的主导叙述范式,空间场景的转换其实是在重构某种价值立场,完成的是想象共同体的建构。囿于二元式价值立场的选择,在城或乡书写的同时面临着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民族文学的空间阐释能够更清晰地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书写的主要症候。  相似文献   

16.
检视当前我国综合性高校多民族文学教学开展情况,反思多民族文学教学的缺失与偏颇,可以发现,要继续深化对多民族文学史现的讨论、力促重点高校带头、重写中国文学史教材、加强师资培养,才能推进综合性高校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媒介生态作为传播学的一个流派,可以改造成为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原则。将媒介生态区分为宏观媒介生态和微观媒介生态,能够将其与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关联起来,从而为书写百年中国文学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媒介生态的视角进行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界定百年中国文学的叙述起点,更新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书写范式,变革百年中国文学史的叙述方式,厘清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叶李 《江汉论坛》2012,(6):85-89
胡适以"双线文学观念"建构起来的中国文学史,为文学史书写如何处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范本、一种以意为之的"写法"。其中国文学史内蕴着与现实社会结构变革相对应的文本结构——贵族文学(文言文学)与平民文学(白话文学)对立的等级结构。他对文言文学的贬抑,对白话文学的揄扬,对"白话的王国"的发掘,归根到底是为建设"国语的文学"进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国"服务的,因而可以把他的文学史书写看作一种从属于民主国家建构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文学中的"国家想像"书写与"中国意识"推动下的民族国家建设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国家想像"在清末民初文学书写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中"国家想像"书写的内驱力和基本语境等问题,来展开对清末民初文学特质及其文学史意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口头文学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口头文学进入文学史叙述经历了持久的讨论.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各种文学史学彼此之间存在分歧。20世纪文学史学在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学理论体系。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口头传统研究虽然挑战了文学史观、文学史上的既定结论以及文学史叙述方法,但是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仍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史学应在价值判断、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真正揭示口头文学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价值、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