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08-113
敦煌写本《汉将王陵变》是晚唐五代时期《汉将王陵变》讲唱的写本,是对某一次特定的《汉将王陵变》讲唱的记录或抄写,也是对《汉将王陵变》讲唱传统的记录或抄写。它为探讨王陵故事在讲唱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提供了可能,研究它的口承性及其与书写的互动,以及写本的文本属性,对认识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的生成与文本形态以及拓展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最近获读我国台湾省学者邱镇京先生的《敦煌变文述治》一书(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年四月出版),深感其中有不少精辟独到之见,值得敦煌文学研究者借鉴。笔者尤感兴趣的是其中“变文著作时代之推测’一节。因为作为民间通俗文学的变文,当时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野曲,极受轻视和排斥,文献史书记述也很少,今天要研究变文的发展历史,就不能不多多依赖现存变文作品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考察。而要利用这些作品,又不能不首先明确它们的编写年代。如果我们能将现存的八十几种敦煌讲唱作品(也就是邱先生泛称的变文)编写年代,一一考订,技其时代先后列出个年表来,这不但有利于明白时势,而且对考察敦煌讲唱文学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衍变的轨迹,也有很大的帮助。因而这是敦煌讲唱文学研究中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是唐代寺院僧侣用来向听众宣传佛教教义的一种通俗文学,它通常是用讲一段散文堪一段韵文的“讲唱”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一般一篇变文讲的就是一个故事。为了让听众都能听懂,变文的散文部分的语言基本上与当时的口语相一致,韵文部分使用的一般也是当时较为通俗的词语。研究变文的语言有助于我们对中古汉语  相似文献   

4.
试论变文的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有唐一代的变文讲唱蔚为大观。但自北宋后有关的记载少之又少且语焉不详。这是否就是说它在北宋就消亡了呢?研究中国俗文学并给变文定名的郑振锋先生是这样说的:“后来也因为僧侣们愈说愈野,离开宗教的劝诱目的太远,便招来一般士大夫乃至执政者们的妒视,到了宋代(真宗)变文的讲唱,便在一道禁令之下被根本的扑灭了。”①此说一出,几成定论,许多有关敦煌文学的论著都沿袭之。②但事实上,郑先生一未给出根据,二无具体论证,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重新检讨。一、变文消亡的时间在宋代较早提到俗讲变文的是张齐贤的《洛阳…  相似文献   

5.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口语成分同敦煌变文一样丰富,但其中的许多词语于辞书不载,或未有其义。这里选择部分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6.
变文绝迹考     
有唐一代通俗文学,最弓队注目者,莫过于变文。从敦煌遗书重见天日之时起,变文就引起了文学研究工作者们莫大的兴趣,综观大半个世纪以来敦煌文学的研究历程,专家学者们对有关变文的一些问题,诸如概念的界定、起源、类别、体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对后代的影响等,论述繁多,就中亦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对于变文绝迹的问题却鲜有文章或专著提及。试想,变文一体既然在唐代曾经浩浩荡荡,蔚为大观,又为何会在突然之间便销声匿迹,不复流传?其原因自然非常复杂,因而值得深究之,其意义不仅在于敦煌文学研究方面,而且对于中国俗文学…  相似文献   

7.
《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以下简称“长兴讲经文”)原卷编号伯3808。由文中“适来都讲所唱经题,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序品”,卷末题“仁王般若经抄”知,此文叙讲之经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和《敦煌变文集》均视为变文之一种。“长兴讲经文”开首即由法师以一段骈文与一段韵文“颂圣”,并表明讲经的目的:“愿赞金言资呈寿,永固金石唱将  相似文献   

8.
尽管P.T.1060号敦煌古藏文写卷主要涉及的是藏地古老的马神话,但写卷中与马相关的专门术语,对全面理解该写卷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在安多游牧藏区的田野调研,结合吐蕃特丰富的传统医马、相马文献,试图对至今仍悬而未决的与相马和医马相关的"角"(ra)与"嘭嘭"(phuM phuM)提出新的诠释。认为"角"实为马蹄壳角质层的专门术语;"嘭嘭"为对马头部额前之发的称谓。文章还对如何解读写卷中其他相关内容也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敦煌文学资料及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首先对敦煌文学作品分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分类的缺陷,明确了敦煌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之底本的本来性质,在否定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讲经文、变文、话本、词文、俗赋、论议、曲子辞、诗歌为体裁样式的敦煌文学的概念体系。其次,以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为背景,论述了敦煌文学各品种的文化渊源,认为唐代讲唱艺术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果实。最后,论述了敦煌文学资料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作者认为敦煌作品不仅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1.敦煌变文新辑潘重规教授对照原抄本校订了王重民等编辑的《敦煌变文集》,发现很多导致文义歧解的抄误俗字。将于最近出版的《敦煌变文新书》对此做了校正。 2.第二卷敦煌俗字谱潘重规教授直接指导下的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专著《敦煌俗字谱》已于1978年编辑完成。题名为《敦煌俗字谱续编》的第二卷编辑规划正在进行中。 3.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索引敦煌抄本中的中文俗字虽给学者带来很多困难,但至今还只有《敦煌俗字谱》一本著作,涉及到这一特殊课题。《俗字谱》的作者现在正从事中文俗字索引的编辑规划。《敦煌俗字谱》的编排是按部首从正字查俗字,而索引则按笔划从俗字检正字。《敦煌俗字  相似文献   

11.
方梅  卢巧琴 《兰州学刊》2013,(3):204-206
敦煌所出及唐宋诗话笔记所收"王梵志诗",均非一人一时之作。从整体风格、思想倾向、文化习俗、适用对象、语言结构层次、词汇等方面,对不同来源"王梵志"诗进行具体比勘,结合中土典籍、翻译文献及同为敦煌所出的变文与童蒙读物《太公家教》等,梳理敦煌三卷本、一卷本、法忍抄本、唐宋诗话笔记所收"王梵志诗"作的年代及与不同的原始语言材料相对应的作者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13.
佛教的思想理念和修行方法传入我国后,由于经书要义繁多、艰涩难懂,尤其是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佛教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就是寺院聚众讲经。这种聚众讲经的方式,除了能够传播佛教教义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本文从讲唱者、听唱者及抄写者三个角度分别探讨了敦煌俗讲交文对他们的不同影响和教育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俗文学史在唐、宋之间的断裂。现代学者多从文学发展的表层形式方面去构筑敦煌变文与后代俗文学的桥梁,然而在这场长达几个世纪的宗教普及潮流中,那些讲坛上下的僧俗诸众所建立起的心理契合关系、文化氛围以及传播接受形态,无疑成为后代俗文学孕育发达的酵母和土壤,这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重新审视敦煌变文这种特异文化现象,以求揭示它对宋后俗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在因由。  相似文献   

15.
杜冰梅  王贵元 《兰州学刊》2006,1(9):50-52,35
自1909年前贤开始研究敦煌文献以来,敦煌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学术历程。本文对1909年至今有关敦煌写卷《老子》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编目、整理与校勘、综合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整理与介绍。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盛行于唐代,它的流行对中唐元白平易诗风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从一些典籍的记载得到印证.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在句式、风格、语言、运用的手法等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元白平易诗风的兴起体现了从传统到世俗的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较之一般成熟的著作,于一纸之上存有多种内容的习字文书更能呈现书写者的多元知识面貌。敦煌文献中至少有数百件充满各种习字文书的长卷,有些写卷上的诸多内容可以确认为同一人所写。这种写卷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僧人习字文书可以提供僧人多元知识面貌的横切面,借以可以考察僧人如何接受知识,这些知识和他们所在的区域社会又存在怎样的互动。敦煌文献P. 2129V《僧善惠习字文书》存有善惠所写的诸多内容,涉及到音韵、佛典、禅宗偈语、儒家经典、社邑文书等,据之可以还原出当时僧人的知识构成。  相似文献   

18.
陈烁 《兰州学刊》2014,(1):49-56
历史故事是敦煌变文的重要题材来源,其中如《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变)》等,在历史事实和史籍记载的基础上,大量融合民间传说而形成自己的故事结构与情节。仔细考察上述敦煌讲史类变文故事的核心要素,可以发现其与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的密切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仪式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古代成人仪式文化对敦煌变文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仪式文化在敦煌变文传播中的潜在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敦煌藏文文献P.T.1290与P.T.1286、P.T.1060、P.T.1285、IOL Tib J 734、IOL Tib J 511A等文献类似,均集中出现了吐蕃小邦邦伯家臣方面的内容,尽管该写卷有可能属于杂抄或练笔类文献,但也为我们研究吐蕃小邦提供了相应的素材。文章分解题、藏文原文和汉译文三部分对P.T.1290进行了译释,并对敦煌藏文文献中集中出现的吐蕃小邦邦伯家臣的名称进行了制表统计。  相似文献   

20.
敦煌写本《王绩集》残卷的原编号为伯二八一九,该卷首尾俱残,仅存110行,每行约19—22字,计有2200字左右。这个写本的原卷被劫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目前在国内只能看到北京图书馆藏的复制缩微片和王重民先生于三十年代从巴黎拍回的照片。由于《王绩集》的内容系抄写在该卷的背面,虽然经过拍摄、复制,仍显得模糊不清,给整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最先对伯二八一九残卷进行整理和考定的是王重民先生,他在1935年撰写的跋语,明确指出该卷为吕才原编《王绩集》五卷本之原帙。他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