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部门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学术界对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困境分析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缺乏"转换-对接"研究.如果我们综合考虑中国社会的特色情境,就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的实质在于脱离中国本土情境而盲目西化.儒家宗教性下的社会家族化趋势、伦理本位下的特殊主义以及威权体制下的官家公共性是制约第三部门在中国发展的本土情境.第三部门在中国的发展要想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认真评估中国本土情境的深刻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道路选择,其实质是要由原来的"西化"道路转向"化西"的途径,实现第三部门在理念、组织运营以及与政府关系等层面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
吕厚轩 《齐鲁学刊》2005,3(2):57-61
民国时期产生了"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和实践,这与后发展效应的影响密切相关。知识分子作为中国 现代化的启动力量,"第三条道路"的鼓吹者和实践者,必然受到后发展效应的影响。探讨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 准确地认识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黄仁伟  胡键 《社会科学》2007,105(8):4-12
本文从探讨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中国软力量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指出这种力量失衡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相关性;进而根据中国国情和其他大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发展软力量的战略设想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4.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提出并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根据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坚持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解决立言、立德、立行问题,不断增强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从而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实践"三个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5.
苏东剧变使地处内陆的蒙古国内外部环境和美国全球战略发生很大变化,蒙古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进行了"革命"。进入21世纪,蒙古国对其国际政治身份、地缘战略定位和外交战略选择进行了缜密的思考和布局,其外交战略进一步调整,继续推行与中俄两国"等距离"均衡外交,同时积极地与美国等"第三邻国"互动。蒙古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路:发展本国经济,借助"第三邻国"来平衡南北两大邻国地缘政治关系,进而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第三部门发展与扩大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于传统经济部门在吸纳就业方面的消极无力,第三部门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力量在拓展就业空间、创造就业岗位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积极效应.本文以第三部门的人员结构方式为基础,具体分析了第三部门的就业效应,提出应积极推动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深化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对“第三部门”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对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 ,并联系实际论述了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 ,强调指出 :在社区建设中 ,必须坚持政府指导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 ,合理配置社区资源 ,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以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企业改革和经济增长的事.当经济增长取得长足进步时,就必然会对其他领域,尤其是社会领域产生影响.如果社会领域的改革跟不上,具体而言,就是老百姓在社会领域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结果很可能会异化甚至走向其反面.从国际经验和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看,一个能够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社会领域",可能也应该是一个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部门".本文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比尔斯和格伦内斯特提出的关于"第三部门"的"比较优势理论"为理论框架来讨论国内学术界对"第三部门"的认识以及"第三部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此作出了理论上的归纳.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政府与环保领域第三部门的合作越发受到重视和期待.通过对第三部门的文献研究和A市低碳协会实证考察,探究了两者之间在构建合作机制中存在着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工作人员专业化低等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自身建设等途径促使政府与环保领域第三部门有效合作,以充分发挥两者效能,提升解决环保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经济结构区分为三大部门,即政府为第一部门,企业为第二部门,非营利组织为第三部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中也出现了第三部门,它们迅速发展并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第三部门的发展体现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趋势: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的趋势,同时它也实实在在的反映出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问题,而发展第三部门是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有效战略,但是目前中国第三部门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众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解决。  相似文献   

12.
冯钢 《浙江社会科学》2015,(2):133-136,160
(一)前些年,一场因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性变化》一书引起的争论在中国学术界颇有些影响,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定义为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但这个定义无疑是以预设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为前提的,这显然不太适合用来讨论中国的问题。作为一种折中,黄宗智提出了一个"第三领域"的概念,从而消除了"公共领域"这个概念给中国带来的困惑。然而,中国究竟有没有公共领域的问题显然并没有得到解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关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确立,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其表现在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兴起与热潮,第三部门的出现与快速发展,社会成员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公民性的提升,社会新阶层的出现与被认定等几方面。就当前状况来看,理论研究中的分歧多,发展不平衡,第三部门发育不良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较为混乱,造成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成长困境。推动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健康发展,使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贡献积极力量,成为当下社会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4.
包树望 《理论界》2012,(4):115-118
在雅文化层面的儒家道德意识的影响下,恩报观念主要有施恩不望报和受恩必报两种恩报原则,这在"三言"中多有表现。但"三言"作为俗文化层面的文学代表,底层民众的功利主义和主客观的双重柔弱等决定了其恩报观念更多的是受到俗文化层面"道德宿命意识"的支配,对恩报难相继、德福不相配的现实予以扭转,形成了俗文化层面的道德宿命的恩报观,如恩报必相继、施恩报恩必有赏、忘恩负义必有罚等。依照所依靠的外界力量的不同,其恩报模式可分为五类,其总的心理特质是功利化、宿命化和宗教崇拜式的期待、验证等,此恩报观进一步表现在历史恩报故事中。"三言"中部分篇目的恩报观念中道德宿命的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更富有道德主体意识和悲剧精神,从而使其拥有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进入"三言"第一流作品行列。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协会、基金会、中介组织以及社团等第三部门组织的数量与日俱增,并始终与政府行政体系保持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成为当前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加强对第三部门的研究,探索第三部门与政府行政的关系,对于深化我国政府行政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三部门及其特点 第三部门是西方制度文明的产物。相对于从事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政府与第三部门和谐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第三部门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产物。由于第三部门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影响了其组织功能的发挥。为此,应深化改革。改变观念。政府从资金、人力、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积极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第三部门应主动发挥其民间性、志愿性、低成本性等优势,积极主动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此构建二者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三部门的概念探讨及公法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部门是指除公权部门和私人部门之外的民间性的、以非盈利为目的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体。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该把事业单位排除在第三部门之外。中国的第三部门是对计划经济体制失灵的反应。目前,我国第三部门正处在发展时期,存在不少问题:准入的条件有些高、官方色彩浓厚、资金来源不足、公法关怀不够、财务混乱等。要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应该做到放宽准入条件、加强监督、完善立法,建设一个有利于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发展政治学的视角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了解构,认为只有引入行政力量才能统筹城乡的发展,通过对我国城乡发展历史的解读,揭示出行政力量对城乡二元分化具有双重作用。行政力量通过税费制度和科层体制,从农村汲取资源,造成城乡二元的进一步分化,社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2006年税费改革后,国家通过粮食直补、"一事一议"和"项目下乡"等政策,推动城乡统筹的发展。但由于目标价值的不一致,国家与地方展开了三重逻辑的博弈,出现城乡统筹过程中公益目标的偏移,消解了国家为协调城乡发展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适应全球政治经济变化的一种偏于主动性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修正和调整,主要内容是要将利用西方市场的客场全球化战略转变为利用本国内需的主场全球化战略。这种战略转变将对中国"十四五"规划制定和这期间的经济运行及经济改革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收入分配结构性改革、统一市场建设、科技创新政策、现代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影响显著,要求更高。为了迎接新发展格局的到来,我们要着力疏通阻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各种"堵点",尤其要致力于各种结构性的改革和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王冬梅 《江海学刊》2012,(3):122-126
随着互联网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作为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组织形态。在各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具有一致行动能力的网民自愿组成的非实体性、非营利性的网民联合体正逐渐形成一种民间组织的新形态——网络"类民间组织"。按照运作模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各种形式的网络"类民间组织"可以划分为常态公益型、常态互益型、临时公益型和临时互益型四种类型。作为一支正在兴起的社会力量,每一种类型的网络"类民间组织"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都正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对于它的认识和研究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崭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