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文化对吴伟业戏剧创作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深有影响.本文拟从江南水性文化与吴氏戏剧的忧柔品格、江南女性文化的盛行与吴氏戏剧对女性的推崇、江南诗性文化与吴氏戏剧的文人色彩三方面,来具体探讨吴氏戏剧创作特点.本文认为,江南文化的深刻影响成就了吴氏戏剧的高艺术水准,造就了其独特的戏剧品格.  相似文献   

2.
马宏基 《东岳论丛》2007,28(6):53-55
《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突破了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戏剧模式,从中国传统戏剧重在外部事物推动矛盾冲突,转向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直面人生死亡,演绎出生存的悲剧,肯定了女性角色的独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透过苔丝狄蒙娜与爱米莉娅看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戏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与爱米莉娅进行对比,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奥尼尔笔下女角的广泛研究,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女性观是超越陈规的。但是 运用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重新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会发现奥尼尔作品展示和传播的是男性中心主义的 性别结构。这也是贯穿其戏剧生涯的主要创作动机之一。有趣的是,这些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女性的推 崇。因此,重新研究奥尼尔的女性观无疑可以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一次反思,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体会 其戏剧的真正伟大之处。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为奥尼尔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美狄亚复仇与女性主体地位复归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希腊神话中来自科尔喀斯的痴情公主到欧里庇得斯戏剧中的复仇妻子,美狄亚因其极具震撼力的悲剧命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对美狄亚帮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美狄亚被丈夫抛弃和美狄亚通过杀子惩夫进行复仇这三个经典事件的分析,揭示其曲折命运的三部曲,即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可、失落和复归。进一步指出,女性主体地位复归的根本途径是女性对创造力的主体拥有。这创造力既体现在对生命的创造上,也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贡献里。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 ,戏剧形式一直都徘徊在两个营垒之中 :戏剧性戏剧与叙事性戏剧。在追求戏剧性的戏剧中 ,戏剧结构始终围绕一个焦点进行组织 ,这个焦点集中于一个人物 ,尤如一个圆心 ,其它人物的设置都不是为了展现自身 ,而是为了完成中心人物的创造铺平道路。也就是说 ,所有人物的作用都是引导观众的视线指向“圆心” ,否则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戏剧性戏剧是独白式的。叙事性戏剧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圆心”。在那里 ,几乎每个人物都是自足的 ,即像现实生活中一样是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的。换句话说 ,叙事性戏剧中人物间的关系是对话性的 ,对…  相似文献   

8.
宋致新 《江汉论坛》2004,1(11):125-127
黄崇嘏和鲍西娅是16世纪中西方戏剧中女扮男装、闯入男性社会的女性形象典型.两人都在男性社会的法庭上大显神通,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在获取成功后以喜剧告终.这两个人物形象曲折反映了16世纪中西方文学"对女性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17-122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见证了黑人女性戏剧家群体不断调整话语策略以应对白人主流意识与黑人男性霸权的双重围困和压迫的历史进程。由于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因素,美国黑人女性地位更加卑微,长期以来被视为"他者中的他者"。然而,这个群体并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在经历了创作视野逐步拓宽、创作主题日趋多元的话语书写历程后,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日益走向成熟,从而确定了自身的话语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所取得的成绩已得到美国乃至世界剧坛的认可,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发展的"崭新的能力中心"。从话语策略这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对黑人女性不幸遭遇的探讨,也是对整个美国文学的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洞察美国社会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94-10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话剧开启了新的阶段,话剧叙事的空间场域呈现出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转变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既是对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呼应,也是对话剧艺术关注“人”的本体特质的凸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能看到都市的发展与建构,也能倾听到女性作者的声音;而话剧中的都市图景,也以先锋戏剧、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等多种路径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2.
新疆女性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疆女性人才资源现状的调查 ,在介绍新疆女性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女性人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叶青 《中文信息》2022,(1):210-212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提升,把戏剧课程引进小学教学,通过教学的创新,可以让学生在戏剧情节中感受社会情况,让学生在戏剧情境中运用台词,进行交际活动,运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来不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本文重点对小学戏剧课程进校园的课程创新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戏剧的当下形态,是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累积而成的。从"传播媒介"视角入思,可以把传统戏剧当下存在的形态,分成存在于舞台演出中依赖"示现媒介"传播的"示现"型戏剧、存在于剧本和曲谱中依赖"再现媒介"传播的"再现"型戏剧和存在于影视胶片、网络数据中依赖"机械/电子媒介"传播的"机械/电子"型戏剧三大形态。审视中国传统戏剧传播媒介的"延伸"过程,可以总结出三条对于积极思考传统戏剧当今发展有启发意义的结论(:1)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媒介是从"多个"源头"延伸"出的"多种"媒介的融合(;2)中国传统戏剧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中,有一条贯穿"媒介延伸"、可以消弭媒介冲突、实现媒介融合的"红线"——让传统戏剧"示现"性演出的艺术魅力更饱满地释放出来(;3)"延伸"的只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内质"并未随传播媒介延伸而"更换"。由此提出:在当今这个"电子传媒时代",在积极适应新传媒的同时,守护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内质",不断推出让中国传统戏剧"示现"性演出的艺术魅力饱满释放出来的新剧目,才是攸关中国传统戏剧未来发展命运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5.
刘中顼 《船山学刊》2005,(1):129-131
本文通过对老舍戏剧理论与戏剧创作的分析,论述了老舍对我国古代传统戏曲在戏剧观念、戏剧结构、戏剧艺术和戏剧语言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居住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该社会中使用的女性语言。通过对卫拉特蒙古的语言禁忌、尤其是对女性语言进行考察,发现人们利用语言禁忌维持他们社会的秩序,即保持神圣的存在的中心位置的同时排斥负的、不可控、污秽的存在于生活空间的外围。但是看起来非常清楚的结构中也有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即女性。神圣的存在中也有与普通的人们相比较更神圣的女性,同时与危险的自然力量等比较女性也更为安全和普通。不管女性是神圣的存在还是普通的存在甚至是危险的存在,女性语言都能够使其他者化。  相似文献   

17.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探索英语口语课堂中使用戏剧进行教学的价值,描述该课程的组织结构和实施步骤,记录学生反馈,分析在口语教学中使用戏剧手段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北小京看话剧”为代表的自媒体剧评是新媒体环境下戏剧评论的新类型,这类剧评在写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特征,给只表扬不批评的剧评界注入了新鲜的评论血液,促进了戏剧评论的多元化、大众化。自媒体剧评在传播层面形成了以交互性为主要特质的话语特征。自媒体剧评在规范、语言、论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批评伦理亦遭受质疑。自媒体剧评受到追捧,暴露了专业批评忽略大众、不讲真话等问题。戏剧专业评论工作者应正视自媒体剧评的存在,主动介入自媒体戏剧批评,重塑戏剧评论话语,建构中国气派的戏剧评论,从而在戏剧创作与接受中发挥沟通和引领作用,推动戏剧艺术走向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9.
胡健生 《学术论坛》2007,30(8):107-110
悬念是戏剧吸引观众观赏的最大魔力,戏剧艺术归根结底乃是一门悬念的艺术.然而戏剧悬念需要戏剧家的匠心运思,尤其有赖于戏剧家对如何设置悬念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的精妙运用.文章以西方戏剧为参照,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设置悬念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预示"与"延宕"在元杂剧中的运用予以探究,藉此探寻中西方戏剧叙事学领域存在的某种相通、相似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20.
肖四新 《学术研究》2007,(10):130-133
莎士比亚戏剧并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说是基督教戏剧,它所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由意志。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确又具有基督教意识,我们无视它也是不客观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原罪和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强调,对超验——超越现世存在意义的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以及主体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与对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